“府兵制”僅是一種軍事制度?它對促進民族發展的意義不容忽視

前言

府兵制度雖然是中國古代兵制史上的一項重要的在軍事上的制度,但是古代府兵制又不僅僅只是一項重要軍事上的制度,從全面歷史意義上角度來看,府兵制在促進民族血緣關係與文化融合發展方面它所體現的重要意義更加突出。府兵制實際上也就是宇文泰為了儘快實現古代胡漢民族深度融合、寓兵於農的重要一種軍事、民族政治制度。

另外宇文泰在軍事行政管理體制上雖然採用了北周制,但是在政治軍事組織制度上的改革中仍然繼承了原來屬於鮮卑民族部落的原始政治軍事制和部落中的作戰和軍事組織管理制度,但是又將原來實現漢制度的改革思想融入其中。

《周書》載:"恭帝元年,次者為九十九姓後,所統軍人改其姓。此外六人各督二大將軍,分掌禁旅,當爪牙御海之寄,當時榮盛,故今之稱門閥者,成推八柱國云云。"

“府兵制”僅是一種軍事制度?它對促進民族發展的意義不容忽視

宇文泰

府兵制度已成為關隴集團重要的一種軍事兵力支撐,在民族文化、政治以及國際軍事上都一直起著一種不可可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在各個種族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上更是突出。府兵制雖然可能屬於一種軍事政治制度,但是作為從根本上意義來看,府兵制不僅僅只是侷限於政治軍事制度方面,統治者通過利用府兵制可以進行不同種族地域文化的綜合重組和社會融合也應該是重要政治目的之一。

總而言之,在新政府兵制如何能夠促進中國胡漢民族之間關係文化改善的問題研究上,只能夠說是乏善可陳,因為胡漢種族關係文化研究理論不但作為陳胡平先生的一個創新研究理論,能為他的後人加以繼承的卻並不多。本文主要試圖從不同族群之間關係角度來對府兵制制度進行淺顯的具體介紹。

“府兵制”僅是一種軍事制度?它對促進民族發展的意義不容忽視

陳寅恪

府兵制發展概況

府兵制作為一項極具種族文化特色的軍事制度,具有集文化、種族以及軍事多方面於一體的立體化制度。北魏時期由宇文泰首創,並且設立了大致的軍事框架,此後經北周、隋唐不斷繼承和發展,也被注入了新的內容。

府兵制的建立主要是為了與當時西魏時期的嚴峻軍事形勢相適應的。當然從更多的程度上是繼承了北方遊牧部族的傳統軍事體制。宇文泰在西魏時期篡奪了主要領導權,建立了六軍體制,但是在與東魏的邙山之戰中慘敗,損失極大,為此這使得宇文泰更加急迫需要面對軍事力量的不斷擴張,此後在燕王府兵制的根本基礎上不斷進行改革。

《北史》載:"太祖以邙山之戰,諸將失律,公膺期作宰,義高匡合。於是廣募關隴豪右以增軍旅。宇文泰仿周制,典置六軍,合為百府。十六年籍民之有財力者為府兵。"

“府兵制”僅是一種軍事制度?它對促進民族發展的意義不容忽視

折衝府

以八大柱國為主要領導框架的府兵制得此建立,這種府兵制的性質雖然在領導層面基本上都是出身於北方胡族或者是具有胡漢血緣關係的身份,但是在下面的士兵當中成分就十分複雜了,這也就充分顯示出宇文泰建立府兵制的初衷就是為了加強胡漢民族文化的融合。之後在更大程度範圍內大量徵召王朝府兵,並大大提高了王朝府兵的統治地位,變更了對府兵的高級部屬管理觀念,使其能一直屬於王朝君主。

從此府兵在北周後期逐漸愈發完善,在軍事職能上已經不僅僅侷限於出征打仗,更為皇帝個人的軍隊防護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當然負責皇帝安危的就是以皇帝為名譽柱國的府兵了。而此時的府兵在戶籍管理和賦稅徵收上都已經脫離了原來普通的戶籍,並且也不需要繳納賦稅,他們隸屬於軍籍,有自己一套全新的規定和管理。隋朝的折衝府兵制已經是逐步的發展走向比較完善的一個階段,唐太宗對於折衝府兵制的恢復和調整雖然規模不大,只是在小的細節方面已經進行了變動,大體上可以延續到唐高祖的時期。

“府兵制”僅是一種軍事制度?它對促進民族發展的意義不容忽視

邙山之戰

從社會結構和人文生態因素看府兵制對胡漢民族的影響

當時北魏北鎮的軍隊武裝叛亂指的也就是北方六個軍鎮武裝起義的一個核心武裝力量,這些都構成了宇文泰的統治集團軍事基礎。這些軍鎮的軍人基本上都屬於北方少數民族,他們內部無比團結,同時得到宇文泰的照顧,自然同宇文泰本人結成了深厚的情誼。

宇文泰掌權後很快對胡漢實行了傳統的關隴本位的政策,這種關隴本位政策使得統治階級內部的上下階級流動關係得以快速的加強,一定的程度上也組織了一家獨大局面的逐漸形成。胡漢府兵制在宇文泰創立之後已經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入發展和完善。府兵制主要招募對象的人數和範圍也在逐漸的得到擴大,但整個的過程仍然是有步驟、分階段進行的。

“府兵制”僅是一種軍事制度?它對促進民族發展的意義不容忽視

關隴集團

人文因素包括生態和環境因素,指的是各個族群在其地理的分佈和其居住環境格局上的差異和特點。魏晉時期頗具地方特色的塢堡現象在保衛當地貴族和居民的經濟社會文化生活和財產安全方面已經起到了很大的保障作用,同時他們為了國家的經濟和財政收入也可以提供重要的支撐,但是由於這些塢堡的廣泛存在,使得這些地方逐漸發展變成一塊一塊的割據統治勢力,嚴重地阻礙了各個民族的交融和交流。宇文泰希望能夠充分運用府兵制度的辦法來加以彌補這一點。

後來胡漢通過不斷的加強民族文化接觸、交流和加強民族間的文化互動,胡漢之間的民族歷史以及文化關係瞭解更加深入,族際的血緣關係在變化無形之中也因此從而得到了一種實質性的巨大改善。所以我們一般來說胡將府兵制度和中軍坊的正式頒佈建立就是給了整個胡漢民族的歷史文化交流可以互動互相融合共同發展的並提供了一個客觀的國家地域性經濟政策資源保障。

《北史》載:"寧蜀公尉遲迥率眾於河南筑安樂城。齊將斛律敦侵汾、絳,武以萬騎御之,敦退。築柏壁城。築武功、鄖、斜谷、武都、留谷、津坑諸城,以置軍人。"

“府兵制”僅是一種軍事制度?它對促進民族發展的意義不容忽視

獨孤信

經濟結構與政策中府兵制對民族關係的調整

所謂經濟結構對於民族關係的調整指的就是關隴地區的胡漢民族在府兵制的框架內進行了一種生產方式的融合與交流。用具體的話來說就是經常進行遊牧為生的北方胡族會在府兵制中積極進行農業耕作,反之,漢族也會進行騎馬射箭訓練,兩種風氣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最終成為一緊密團體。

府兵制度的創立之後,把平時從事畜牧和農耕的漢人全部納入分配到了軍隊的系統中,漢人在從事職業的選擇上更加自由,這樣原來的兵農之分自然等於胡漢之分的民族統一局面被徹底打破了。隨著這個時期府兵制度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尤其特別是隋朝開皇十年以後寓兵於農,兵農合一,使得這一現象更為加強。

《隋書》載:"魏末喪亂,兵士軍人權置坊府,居所無定,恆為流寓之人,竟無鄉里之號。朕甚憨之。凡是軍人,可悉屬州縣,墾田籍帳,一於民同。軍府統領,宜依舊式。"

“府兵制”僅是一種軍事制度?它對促進民族發展的意義不容忽視

宇文邕

政策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政策是明確地以特定的種族、族群關係為其對象而進行制定的,直接可能會影響涉及到少數族群的關係;另一類是法規、政策不直接以特定的少數民族為其對象,但是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政策因素可能會直接影響涉及到某種少數族群的社會經濟利益或者其他少數族群的關係。

這樣我們可以看來宇文泰的周朝時期政權在政治軍事的兩種官僚管理體制上他所採取的也可能就是漢官府兵制和在官僚管理系統中用漢的鮮卑周制代替漢的部落制,在周朝軍事上和行政上的兩種官僚系統管理體制中,卻又是分別採取了使用漢人的傳統官制和漢族傳統的使用鮮卑周制代替部落制,這樣一胡一漢,體現的也可能就是周朝時期胡漢之間的民族政治制度、文化和社會經濟制度的一次大規模相互融合。

“府兵制”僅是一種軍事制度?它對促進民族發展的意義不容忽視

李虎

評價

經過了魏晉南北朝的民族相互征伐以及仇殺之後,天下一片混亂,人人皆說自己為正統,首先任務便是必須要正確處理好國內各少數民族之間的胡漢互動關係。宇文泰即通過民族政策取消和強化國內胡漢族群之間跨越邊界的那些舊文化傳統,之後又逐步地建立起一套有效促進胡漢互動的新政策機制,來有效整合國內各少數民族的資源和力量。

這種將古代胡漢民族各種富有中國特色的軍事內容充分融入文化進去的府兵制度也正是宇文泰聰明才智的最好體現。府兵制本身是西魏時期所創制的一種民族軍事管理制度,在我們論及北朝、隋唐時期民族之間關係史時,它一直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重要議題,對這一時期的民族歷史發展影響很大,眾多的西魏治史理學名家對西魏府兵制於隋唐民族之間關係的穩定改善作用讚譽甚多。

西魏北周時期處理好了政治和民族的問題,不但在提高自身軍事政治實力的同時,還未之後的繼承者們提供了一種有效處理胡漢民族關係的範例。而正是西魏北周時期這種具有民族包容性與開放性的府兵制解決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那種混亂的民族關係和不和諧的社會現象。這種通過軍事方面的制度使得胡漢雙方長時間生活在一起,並且協同作戰,在生產生活以及文化生活上最終形成了一個穩固的集團。

進一步從歷史上分析,西魏、北周兩個時期的政治和民族大分裂和融合又必然離不開政治和府兵制的有力推動,由此可以推論,府兵制的意義並不僅侷限於對政治和軍事管理制度的重大革新上,它對整個民族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社會整體風氣的形成和改變都在歷史上有著積極的影響和意義。

參考文獻:《北史》、《隋書》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