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建村莊大數據中心,以數字鄉村新基建催動鄉村振興

籌建村莊大數據中心,以數字鄉村新基建催動鄉村振興

中美貿易爭端的背景下,全球新冠疫情把全球經濟帶入了自1929年危機以來最大的變局。這是一次典型的因全球產業鏈斷裂發生全球危機。中國應對優勢在於我們有一個廣闊鄉村作為迴旋的餘地。2020年“三農”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就特別顯現出來。中央提出來“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在各個省份發佈的2020年重大投資項目中,新型基礎設施項目都佔據了相當的比重。為了更好地服務農業農村新的轉型,讓農民共享科技發展成果,“新基建”可以適度和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結合《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提高新技術改變鄉村、組織服務農民的可及性。

鄉村“新基建”首先可以在數字農業領域發力,以技術為依託,重構農業基礎設施,助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現在農業雖然在國民經濟的中的比重越來越低,但從這次貿易戰和新冠肺炎的疫情來看,農業在新時代“穩定器”的作用依然十分顯著。“無農不穩”的意義再一次體現。“要致富、先修路”說的是基礎設施建設在區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今年的一號文件指出,要加強現代農業設施建設,啟動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建設一批骨幹冷鏈物流基地。冷鏈物流的是高質量農產品供銷中的短板。需要儘快克服。“依託現有資源建設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加快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智慧氣象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技術是推動中國農業發展最重要的力量。在新的時代,這些由新的技術加成的基礎設施,其作用堪比水利、道路、電力等傳統基礎設施。這些數字基礎設施就是新的致富路,是提高農業的精準性、可溯源性,降低農業的生產成本、增加農業鏈的價值量的先決條件。

要充分利用市場的力量,發揮好核心技術企業的優勢,建設新的供銷物流系統,打通生產端和銷售端,把線上和線下相結合,支持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用好手機這個“新農機”。這個新農機的背後是一種龐大的數據網絡。技術的研發應用,主體還是要靠市場驅動,由企業來運營。近年來,阿里巴巴聚合其內部多個業務板塊,在全國落地1000個數字農業基地,建設數字農業新基礎設施,助推農業轉型,在物流、銷售、生產、金融上共同發力,就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數字鄉村是比數字農業更廣闊一個領域。由農村電商向數字農業向數字鄉村轉型將迎來一個更加廣闊的市場,生成鄉村新的面貌。近期可以利用好土地確權、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的成果,構建鄉村基礎數據資源體系,構建村莊大數據中心。推動設立宅基地、耕地基本信息數據庫,建設農村集體資產、重要農業種質資源大數據,健全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數據。現在涉農很多數據分散在各個項目中,由各個部門管理使用。可開放窗口,整合建立縣域和省級大數據中心。縣級政府可以嘗試推動全域生態資源普查,開展宅基地盤活利用、集體經濟改革經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在數字鄉村的建設上,特別需要注重村莊的數字化工作。資源只有在交易中才能體現價值。可以在國有資本引導下,構建鄉村振興“三級市場”,把村社集體的資源資產和外部的資金、市場上的經營主體相結合,把村莊經營起來,為新型集體集體經濟的發展創造條件。

數字要有用、產生效益才有利於數據的收集、交換、甄別、更新。現在鄉村基層幹部對上服務的任務很重。從村莊這一層面做起,籌建村莊層面的數據中心,有利於降低鎮村幹部的重複工作,讓他們能把時間更多的投入到謀劃村莊發展上來。數字村莊能夠展示集體資源的佔有使用現狀,提高財務透明度,為加強鄉村治理創造條件。在各地展開的“道德銀行”等基層創建如果可以形成區域的網絡,又可以和村民的徵信工作結合起來,推動鄉風文明工作的落地。農戶把自家閒散的資金、宅基地、農業用地統合在數字平臺中,提出對公共服務的需求、評價,考核村、鎮兩級部門的工作。在這個村莊數字平臺的網絡中,普通的村民、村兩委、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政府涉農部門、黨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新型經營主體、城市的市民、助農的企業單位、各類的社會服務組織、研究機構、新聞媒體都可以作為主體參與這個網絡的構建、產品和服務的生成與交易中來,形成一個線上可信的鄉村振興市場。政府的各種涉農資金也可以藉助數字鄉村的網絡,創新使用和監督機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中國的每一次變化都推動著農村的變化。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村莊多處於“被現代化”的位置。以互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新的技術發展,必然推動城鄉關係新變革,和資本一起,逐步對鄉村的資源、產業、人員進行再組織。在這新的時機,需要把村莊當成一個主體,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加大數字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投入,籌建村莊大數據中心,以數字鄉村新基建催動鄉村振興,為城鄉新中國的形成創造條件。

籌建村莊大數據中心,以數字鄉村新基建催動鄉村振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