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街區|走在金陵東路的騎樓下

沿著金陵東路步行去外灘,手裡拿著本作家劉以鬯的小說《對倒》。這個遷居香港的老上海在《對倒》中描摹鄉愁:“有些事情,記憶猶新。‘弟弟斯’的烤小豬與伏特加。霞飛路上的安南巡捕與帽上有一隻大紅球的意大利水兵。國際飯店十八樓,喝下午茶時,坐在窗邊,可以鳥瞰全滬景色。那是賈利古柏與海倫海絲演《天長地久》的時代。舞廳裡的菲律賓洋琴鬼在吹奏‘華爾茲’與‘探戈’。梅蘭芳在天蟾舞臺演出《貴妃醉酒》。……”後來,同樣是上海人的王家衛在讀了《對倒》後,萌發了拍攝《花樣年華》的念頭。

閱讀街區|走在金陵東路的騎樓下

金陵東路是位於黃浦區中東部的一條東西向馬路,東起中山東二路,西至西藏南路,與金陵中路相接,全長1402米。該路闢築於1860年,是當時法租界修建的第一條大馬路,俗稱“法大馬路”,1943年定名為金陵路,1945年改今名。金陵東路曾和南京東路、淮海中路、四川北路並稱為上世紀九十年代“上海四大商業街”。

閱讀街區|走在金陵東路的騎樓下

劉以鬯筆下老上海的繁花似錦,於金陵東路來說,更是添上了些許法蘭西風情。金陵東路臨街的騎樓外廊有兩層高,從西藏南路開始,一直延伸到外灘,是上海建築中罕見的特色。每一段騎樓的風格和雕花都有所不同,仔細觀察,能看到巴洛克風格的華麗圖案。騎樓應該是法國人建的。據資料顯示,上海法租界早期曾出臺過《公館馬路柱廊章程》,要求業主新建建築時在人行道上建造廊柱,如果改建則應退後底層及二層的外牆,以便形成柱廊。建築學家阮儀三說金陵東路最能體現中西交融的海派文化。的確是,遠在法國巴黎的市中心,也有一條和金陵東路相似的騎樓街叫裡沃利街。

閱讀街區|走在金陵東路的騎樓下

如今的金陵東路聚集了很多樂器專賣店,邊走邊逛,順手在某家樂器店買了張二手的《天使愛美麗》電影配樂唱片。金陵東路的盡頭處便是外灘,有輪渡站,可擺渡去浦東。坐下小歇,看著黃浦江,聽塞納河的聲音。據說《天使愛美麗》對法國人來說有種特殊的召喚。作曲家揚·提爾森是地地道道的長在塞納河邊上的法國人。當年導演讓-皮埃爾·熱內在《天使愛美麗》上映前的兩個月,還沒敲定配樂。那天,回家路上無事,他順手放了張提爾森的唱片聽聽。車子還沒開到家,大導演就瘋狂地到處找人聯繫提爾森,“這才是巴黎聲音!”提爾森也偷懶,從自己的老唱片裡挑了些曲目,稍加修改,15天后交給了熱內。不料這應景的作品,卻被看作了法國音樂的典範。層層疊疊的鋼琴、小提琴、手風琴、鼓聲、口琴,深情而沉鬱,在適當的樂句間穿插著些幻想更顯纏綿,一派塞納河邊的異想世界。忽然有種感覺,無論是劉以鬯還是揚·提爾森,他們把自己對故鄉點滴的情感都收來織夢,迷幻了我們的情感。

新民晚報記者 沈琦華 圖文|金晶 編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