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石成金】以減產提高國際油價難奏效

  《點石成金》由浙江大學財稅大數據與政策研究中心彙集每日財訊商情,邀請專家深度點評,配合財經小知識和延伸閱讀,為您呈現有態度、有價值的新聞。

  每日金語

  決不要陷於驕傲。因為一驕傲,你們就會在應該同意的場合固執起來;因為一驕傲,你們就會拒絕別人的忠告和友誼的幫助;因為一驕傲,你們就會喪失客觀標準。—— 巴甫洛夫

  今日熱點

  經過多日談判,“歐佩克+”宣佈達成原油減產協議,協議能穩住國際石油價格嗎?答案並不複雜,因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石油消費下降,減產幅度不足以抵消需求減少。在疫情結束之前,由市場供求決定的國際油價難以大幅度持續上漲。有人預測,全球經濟活動恢復之後,國際油價可能達到30-40美元每桶。從減產協議難產到勉強達成,說明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已經很難壟斷世界石油生產。從長期發展看,能源生產越來越多樣化,對石油的需求因技術革命呈下降趨勢。新能源將逐步削弱石油的國際戰略地位。

  加拿大已在中國建立起醫療物資採購和供應網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報道,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以加拿大駐華使館為主的外交機構和諮詢公司迅速在中國建立了一個“為加拿大製造”(made-for-Canada)的採購和供應網絡,它以坐落在上海的一個倉庫為物流中心,挑選了若干生產廠家,由這些廠家根據加拿大的需求,提供質量可靠的各類醫用物資。從口罩到防護服,加拿大有著巨大的需求,聯邦政府採購部門與外交等各部門官員緊密配合,避開了那些不可靠的廠家或者唯利是圖的中間商,也避免了其他國家的惡性競爭,確保了加拿大采購的醫療物資質量可靠,並且能夠最終安全地運回加拿大。

  點評:新冠肺炎疫情在考驗人類應對災難的能力。由於疫情迅速傳播,醫療物資短缺成為各國防控工作的難題。此時,國際貿易的積極作用顯現出來。除了無償援助之外,最主要的是通過國際市場交易獲得急需的醫療物資。交易雙方關係的重要性凸顯。一方面,供應者應該保質保量地提供醫療物資;另一方面,購買者,即消費者應該以協調與合作的方式解決交易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加拿大駐華使館為主的外交機構和諮詢公司在中國建立醫療物資採購和供應網絡,是保障本國醫療物資供應的有效辦法。這個網絡類似於消費者組織,它的作用在於實現市場公平交易,國際多邊消費者組織的作用尤為重要。早在上世紀60年代,多個國家的消費者協會就聯合成立了國際消費者聯盟組織。為解決目前國家之間的醫療物資供應問題,發展醫療物資國際貿易,應該倡導成立涉及專業性醫療物資的國際多邊消費者組織與供應商組織,以便糾正目前醫療物資國際市場的混亂狀態。

  全球瘋搶中國呼吸機,元器件供應卻成主要瓶頸

  據科技日報報道,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快速蔓延,國外對呼吸機的需求急劇增長,尤其是對有創呼吸機的需求量加大,中國成為重要的呼吸機出口國。全球疫情暴發後,生產呼吸機元器件的供應商,也面臨全球需求的井噴。這對上游供應商的生產能力、供應鏈和生產週期都帶來挑戰。

  點評:這次疫情顯示了一個國家擁有製造業基本生產能力的意義。全球瘋搶中國呼吸機,也搶購中國生產的口罩等醫療物資,展示了中國的基本生產能力。但是,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任何國家的製造業都必須參與到全球產業鏈中。正如這條新聞所說,一家醫療設備公司負責人介紹,“目前因為受制於原材料供應,產量只有實際產能的三分之一。”“呼吸機的核心部件涉及渦輪風機、傳感器、芯片等。”“這些核心部件主要來自歐美。”在急需呼吸機之時,還是要依靠全球產業鏈,最緊急的是千方百計恢復原材料的國外供應。疫情確實損害了經濟全球化,但不能因此認為全球化將會被逆轉。所謂有限全球化、半全球化的說法都是不科學的。生產的社會分工不會被消滅,以國際生產分工為依託的經濟全球化怎麼會被逆轉呢?

  “歐佩克+”達成史上最大減產協議

  據中國新聞網報道,國際原油市場迎來重磅消息。經過多日談判,“歐佩克+”緊急視頻會議於13日結束,並宣佈達成一項有史以來最大的原油減產協議。歐佩克+每天減產970萬桶。至此,一場以沙特阿拉伯、俄羅斯、美國為主的石油戰爭暫告一段落。

  點評:儘管國際油價13日早盤大幅高開,但全天也經歷了一定震盪,盤中甚至一度轉跌,這也反映了市場對於油價未來的走勢仍不樂觀。高盛認為,儘管歐佩克+減產協議是歷史性的,但減產規模不足,需求疲軟仍然是油價難以持續上漲的主因。3月份以來,全球多個國家經濟受影響,石油需求減少。高盛預計,全球第二季度的石油需求較上年同期大幅下滑1400萬桶/日,歐佩克+會議達成減產970萬桶/日,不足以完全改善油市供需平衡。由於世界石油生產格局發生深刻變化,歐佩克(OPEC)已經很難壟斷世界石油生產,調控國際油價的能力被削弱,試圖以減產提高國際油價的做法越來越難以奏效。從長期發展看,能源生產越來越多樣化,對石油的需求因技術革命成下降趨勢。新能源將逐步削弱石油的國際戰略地位。

  敲警鐘!哈爾濱發生多例聚集傳播病例 防控勿放鬆

  4月9日至12日,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發生了幾例因聚集聚餐傳播的新冠肺炎感染病例,再次對疫情防控敲響警鐘。這些病例警示:任何麻痺大意,掉以輕心,都會導致前期付出的努力前功盡棄,疫情防控這根弦必須時刻繃緊。

  點評:究竟何時能解除疫情?4月12日,醫學類預印本平臺medRxiv在線發表了一篇迴歸分析研究,指出從3月中下旬的數據來看,22.5攝氏度或是一個重要“斷點”,地區平均最高溫度達到22.5攝氏度以上時,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率將大大降低。如果真的如此,當然是皆大歡喜。但這只是學術研究的成果,還不能以此作為判斷新冠肺炎疫情能否結束的依據。關於解除疫情限制措施,世衛組織指出,必須緩慢且有控制地解除限制措施,不能一次性全部解除,只有採取了正確的公共衛生措施,才能解除限制。這需要達到6個標準:1,疫情傳播得到控制;2,衛生系統具備發現、檢測、隔離和治療每個病例,並追蹤每個接觸者的能力;3,在衛生設施和養老院等特殊環境中將暴發風險降至最低;4,在工作場所、學校和人們所必須前往的其他地方採取了預防措施;5,可以控制輸入性風險;6,社區接受了充分的教育,參與並得到授權,可以適應“新規範”。達到這6個標準才能實現新型冠狀病毒低水平傳播或不傳播的穩定狀態。

  (編寫 點評 侯若石)(中新經緯APP)

  《點石成金》第330期。本欄目嘉賓觀點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