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石成金】以减产提高国际油价难奏效

  《点石成金》由浙江大学财税大数据与政策研究中心汇集每日财讯商情,邀请专家深度点评,配合财经小知识和延伸阅读,为您呈现有态度、有价值的新闻。

  每日金语

  决不要陷于骄傲。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在应该同意的场合固执起来;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拒绝别人的忠告和友谊的帮助;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丧失客观标准。—— 巴甫洛夫

  今日热点

  经过多日谈判,“欧佩克+”宣布达成原油减产协议,协议能稳住国际石油价格吗?答案并不复杂,因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石油消费下降,减产幅度不足以抵消需求减少。在疫情结束之前,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国际油价难以大幅度持续上涨。有人预测,全球经济活动恢复之后,国际油价可能达到30-40美元每桶。从减产协议难产到勉强达成,说明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已经很难垄断世界石油生产。从长期发展看,能源生产越来越多样化,对石油的需求因技术革命呈下降趋势。新能源将逐步削弱石油的国际战略地位。

  加拿大已在中国建立起医疗物资采购和供应网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以加拿大驻华使馆为主的外交机构和咨询公司迅速在中国建立了一个“为加拿大制造”(made-for-Canada)的采购和供应网络,它以坐落在上海的一个仓库为物流中心,挑选了若干生产厂家,由这些厂家根据加拿大的需求,提供质量可靠的各类医用物资。从口罩到防护服,加拿大有着巨大的需求,联邦政府采购部门与外交等各部门官员紧密配合,避开了那些不可靠的厂家或者唯利是图的中间商,也避免了其他国家的恶性竞争,确保了加拿大采购的医疗物资质量可靠,并且能够最终安全地运回加拿大。

  点评:新冠肺炎疫情在考验人类应对灾难的能力。由于疫情迅速传播,医疗物资短缺成为各国防控工作的难题。此时,国际贸易的积极作用显现出来。除了无偿援助之外,最主要的是通过国际市场交易获得急需的医疗物资。交易双方关系的重要性凸显。一方面,供应者应该保质保量地提供医疗物资;另一方面,购买者,即消费者应该以协调与合作的方式解决交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加拿大驻华使馆为主的外交机构和咨询公司在中国建立医疗物资采购和供应网络,是保障本国医疗物资供应的有效办法。这个网络类似于消费者组织,它的作用在于实现市场公平交易,国际多边消费者组织的作用尤为重要。早在上世纪60年代,多个国家的消费者协会就联合成立了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为解决目前国家之间的医疗物资供应问题,发展医疗物资国际贸易,应该倡导成立涉及专业性医疗物资的国际多边消费者组织与供应商组织,以便纠正目前医疗物资国际市场的混乱状态。

  全球疯抢中国呼吸机,元器件供应却成主要瓶颈

  据科技日报报道,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快速蔓延,国外对呼吸机的需求急剧增长,尤其是对有创呼吸机的需求量加大,中国成为重要的呼吸机出口国。全球疫情暴发后,生产呼吸机元器件的供应商,也面临全球需求的井喷。这对上游供应商的生产能力、供应链和生产周期都带来挑战。

  点评:这次疫情显示了一个国家拥有制造业基本生产能力的意义。全球疯抢中国呼吸机,也抢购中国生产的口罩等医疗物资,展示了中国的基本生产能力。但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任何国家的制造业都必须参与到全球产业链中。正如这条新闻所说,一家医疗设备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因为受制于原材料供应,产量只有实际产能的三分之一。”“呼吸机的核心部件涉及涡轮风机、传感器、芯片等。”“这些核心部件主要来自欧美。”在急需呼吸机之时,还是要依靠全球产业链,最紧急的是千方百计恢复原材料的国外供应。疫情确实损害了经济全球化,但不能因此认为全球化将会被逆转。所谓有限全球化、半全球化的说法都是不科学的。生产的社会分工不会被消灭,以国际生产分工为依托的经济全球化怎么会被逆转呢?

  “欧佩克+”达成史上最大减产协议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国际原油市场迎来重磅消息。经过多日谈判,“欧佩克+”紧急视频会议于13日结束,并宣布达成一项有史以来最大的原油减产协议。欧佩克+每天减产970万桶。至此,一场以沙特阿拉伯、俄罗斯、美国为主的石油战争暂告一段落。

  点评:尽管国际油价13日早盘大幅高开,但全天也经历了一定震荡,盘中甚至一度转跌,这也反映了市场对于油价未来的走势仍不乐观。高盛认为,尽管欧佩克+减产协议是历史性的,但减产规模不足,需求疲软仍然是油价难以持续上涨的主因。3月份以来,全球多个国家经济受影响,石油需求减少。高盛预计,全球第二季度的石油需求较上年同期大幅下滑1400万桶/日,欧佩克+会议达成减产970万桶/日,不足以完全改善油市供需平衡。由于世界石油生产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欧佩克(OPEC)已经很难垄断世界石油生产,调控国际油价的能力被削弱,试图以减产提高国际油价的做法越来越难以奏效。从长期发展看,能源生产越来越多样化,对石油的需求因技术革命成下降趋势。新能源将逐步削弱石油的国际战略地位。

  敲警钟!哈尔滨发生多例聚集传播病例 防控勿放松

  4月9日至12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发生了几例因聚集聚餐传播的新冠肺炎感染病例,再次对疫情防控敲响警钟。这些病例警示:任何麻痹大意,掉以轻心,都会导致前期付出的努力前功尽弃,疫情防控这根弦必须时刻绷紧。

  点评:究竟何时能解除疫情?4月12日,医学类预印本平台medRxiv在线发表了一篇回归分析研究,指出从3月中下旬的数据来看,22.5摄氏度或是一个重要“断点”,地区平均最高温度达到22.5摄氏度以上时,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率将大大降低。如果真的如此,当然是皆大欢喜。但这只是学术研究的成果,还不能以此作为判断新冠肺炎疫情能否结束的依据。关于解除疫情限制措施,世卫组织指出,必须缓慢且有控制地解除限制措施,不能一次性全部解除,只有采取了正确的公共卫生措施,才能解除限制。这需要达到6个标准:1,疫情传播得到控制;2,卫生系统具备发现、检测、隔离和治疗每个病例,并追踪每个接触者的能力;3,在卫生设施和养老院等特殊环境中将暴发风险降至最低;4,在工作场所、学校和人们所必须前往的其他地方采取了预防措施;5,可以控制输入性风险;6,社区接受了充分的教育,参与并得到授权,可以适应“新规范”。达到这6个标准才能实现新型冠状病毒低水平传播或不传播的稳定状态。

  (编写 点评 侯若石)(中新经纬APP)

  《点石成金》第330期。本栏目嘉宾观点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