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湘:從0到1,如何突破硬科技創業瓶頸

李澤湘 知識分子

李澤湘:從0到1,如何突破硬科技創業瓶頸

李澤湘


內容回顧


在《製造業破局和學院派創業》中,我們主要介紹了大灣區和中國製造業的現狀和麵臨的挑戰,也介紹了松山湖機器人產業基地探索學院派創業的心得體會,從中得出我們需要根本性的創新,需要把科技與市場緊密融合起來去打造新的品牌。而在這方面,年輕的學院派創業者,因為沒有經驗,也就沒有了思想包袱和禁錮,所以更有優勢去打破傳統的框架,他們也是推動製造業破局必不可少的主力軍。要實現這樣的創新,我們必須要了解產業的趨勢,明白有哪些好的資源。當然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我們的教育要採取什麼樣的改革,才能培養這一類的科創人才。

在《新工科教育的背景和使命》中,我們介紹了新工科教育的背景和使命,就是要解決《製造業破局和學院派創業》中所談到的能推動製造業破局的創新型人才。我們回顧了傳統工科教育分別在美國和中國的發展,總結了我們在傳統工科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與挑戰,在此基礎上,我們也探索出了發展新工科教育所亟需解決的一系列更具挑戰性的難題,但這些改革對產業帶來的改變也將是巨大的。

在《新工科教育課程探索》中,我們通過兩個具體案例來論述新工科課程訓練與產品創新的密切關係。新工科教育是推動製造業從山寨到創新的必由之路。我們邀請南方科技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的老師和同學們,通過兩門核心課來分享新工科教育的方法和特點,介紹如何通過創意到原型的過程來訓練學生的設計思維和工程意識,以及如何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理解和掌握科學方法的應用。由此,我們才能培養出能將科技與市場融合的硬科技創業人才。


撰文 | 李澤湘


●  ●  ●


內容大綱


本文主要介紹硬科技創業中最關鍵的環節,如何從0到1去突破硬科技創業的瓶頸。

1. 松山湖機器人基地創業生態

松山湖機器人基地在哪?如何幫助年輕人創業?

創業:從0到1,如何分階段實施來提升效率?

創業的不同階段要經歷怎樣的訓練?

2. 現身說法:雲鯨智能、本末科技

雲鯨智能是怎樣走到今天的?

本末科技經歷了怎樣的探索?

3. 從 0 到 1: 科創起步

創業:如何制定從0到1每個階段的任務和目標?

創客節和創業營的流程和關鍵點是什麼?

學院派創業者可以遵循怎樣的路徑?

從0到1之後,如何從1到N?

全文約13000字,預計閱讀時間20-40分鐘

前 序


如今大疆已是家喻戶曉的硬科技品牌,那麼大家是否知道汪滔在學生時代,做了哪些對後來創辦大疆很關鍵的鋪墊工作?雲洲智能創始人,也是大疆 Phantom 第一任產品經理王銘鈺在學生階段做了哪些工作,使得他能取得後續的成就?陶師正、潘宗良、萬小康、張逸弛這個團隊在學生時期又做了哪些準備去創立逸動科技?這樣熱誠的學院派創業故事還有很多,哈工大深研院機電工程與自動控制學科部05/06級的一批學生與汪滔同期創辦了比銳科技,(一家面向高端半導體封裝設備的公司),不幸告敗,隨後大家一起總結失敗經驗,這批人又創辦了多家公司。那麼他們在讀研期間做了什麼事,才能有今天的成就?兩名港科大研究生石金博和俞春華,又是怎樣在松山湖利用創新團隊的準備階段去創辦現在的李群自動化的?張峻彬同學如何利用松山湖機器人基地 Xbot Park 的資源,完成早期探索,創辦了雲鯨智能?


我會把他們的經歷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和總結,相信他們的經驗會對後面的創業者有很好的啟發。基於現在更豐富的資源平臺,各方面所積累的經驗,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大家可以做得比他們更好。

李澤湘:從0到1,如何突破硬科技創業瓶頸

松山湖機器人基地創業生態


東莞松山湖高新區地處珠江東岸、粵港澳大灣區的幾何中心,園區面積72平方公里,坐擁8平方公里淡水湖和14平方公里的生態綠地。園區距虎門高鐵站、深圳北站和深圳機場路程都不超過一小時。


李澤湘:從0到1,如何突破硬科技創業瓶頸

圖1 松山湖機器人基地地圖

松山湖機器人基地目前位於松山湖園區東北角,今年年底,位於園區西南側的新基地將落成,新的機器人夢工廠對鄰華為大學,與華為小鎮隔湖相望,形成創業工作生態圈。秉承基於大灣區生態孵化培育世界品牌公司的初心,幫助大家實現自己的夢想。


基地規劃建設一系列配套設施(圖2)、孵化平臺、地下工廠、樣機車間、工作坊、中試樓、體育設施、科技館、餐廳以及幼兒園等相關配套,這些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資源以實現創業者的想法。

李澤湘:從0到1,如何突破硬科技創業瓶頸

圖2 松山湖機器人基地規劃

基地將繼續致力於完善從創意到產品所需的主要資源,尤其是創業導師。我們有芯片和創業領域知名專家高秉強教授、長江商學院甘潔教授、一批擁有豐富實戰經驗的硬科技創業團隊/公司創始人和核心工程師力量。50多個團隊的師兄師姐和基地同事將共同為創業新手們提供寶貴的創業輔導。對於“從0到1”這個概念,大家應該在不同場合都對其有所瞭解。從0到1,說著容易,但做起來難。從0到1的路徑圖如何建立?我們以攀登珠峰為例,當你看到令人景仰的珠峰時,內心也深知這是一個不容易的任務——首先,要去驗證珠峰到底能不能登頂?當然在50年代已有專業登山隊證明了登頂的可能性。即使如此,對於普通登山者來說,仍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圖3)


李澤湘:從0到1,如何突破硬科技創業瓶頸

圖3 攀登珠峰路線圖


第一,要規劃路徑,規劃一條能從大本營到達頂峰的路徑。第二,則需要在中途設立驛站或是營地,讓登山者進行階段性的適應和訓練。當我們把一個艱難的任務分解成不同階段的子任務之後,問題就會變得好解決多了,處理起來也就不那麼棘手了。顯而易見,如果登山者在低海拔區域犯一些錯誤,那還不至於致命,但越到後期,犯錯的代價會越大,甚至足以致命。同理,從0到1的創業過程也是同一個道理,有人曾說 “如果我在產品設計的工程階段犯了個錯誤,可能只需要1分錢來糾正;但這錯誤如果是在生產階段,則需要1毛錢;如若是發生在產品面市後,那就需要1塊錢。” 所以我們要儘可能在早期暴露問題,不斷驗證自己的設想,避免在後期犯高代價的錯誤。

根據這樣的思路,我們把從0到1也分成幾個階段(圖4)。最初是概念驗證,下一步是功能整機,第三個階段是工程驗證,接下來就是設計驗證和製造驗證,最終才是量產。大家可以想一想,為什麼到了量產階段,還是停留在 “1” 呢?


李澤湘:從0到1,如何突破硬科技創業瓶頸

圖4 從0到1創業階段

有了這樣的創業路徑,我們就需要設計不同階段的訓練計劃去達成目標。因此,我們在概念驗證階段設立了為期1-2周的 Hackathon(創客節),同時還設計了為期6-8周的創業營去支撐0-1-階段的體驗。而從開始到設計驗證階段(0-1),則有6-12個月的探索階段。經歷不同階段反覆的培訓和練習,就可以成立公司和開始真正的創業歷程,從0走到量產。


這樣的訓練體系需要獲得各方面資源和能力的支撐,尤其是設備和製造技術,好比爬山,沒有好的裝備是不行的。我們將為快速原型製作(概念驗證)配備愛迪生創業坊(Makerspace),為功能整機制作配備瓦特工坊(Tech Shop)(普通金屬加工),在精密和特種製作方面,將配備達芬奇大師坊。基地設施可以支撐從培訓到樣機、甚至到小批量生產的主要需求。產品創新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研發與製作的密切性,有句話說,兩者隔開一個小時以上距離,創新就要打一半折扣。


基地的產業生態既有針對終端消費者的智能產品,也有從設計到生產過程中支撐終端產品的芯片/傳感器和關鍵設備,以及設備的核心部件和智能製造技術。圍繞著這個產品生態,我們提供人才培養、創業孵化、硬件設施、創業基金等多方面的支持。這樣的生態系統和哈佛大學商學院Teresa Amabile 教授所提出的 “從知識到創新思維,再到內在驅動力,輔以一個鼓勵團隊合作、跨學科交叉、探索、興趣、賦能” 環境的創新生態相契合(圖5)。


李澤湘:從0到1,如何突破硬科技創業瓶頸

圖5 基地生態與創新生態

圖6顯示了基地圍繞創業團隊打造的一個從供應鏈、技術、導師、人才培養到資金支持的服務體系。


李澤湘:從0到1,如何突破硬科技創業瓶頸

圖6 創業支撐——XBOTPARK生態系統建設

我們通過不斷探索,積累資源,打造的創業生態使大家可以充分利用前人的經驗,在創業路上走得更順,做得更好。


李澤湘:從0到1,如何突破硬科技創業瓶頸

現身說法:雲鯨、本末


下面我們請基地的兩個團隊——雲鯨智能本末科技的創始人給大家分享創業經驗。

以下雲鯨智能創始人張峻彬分享內容:


李澤湘:從0到1,如何突破硬科技創業瓶頸

圖7 雲鯨智能創始人張峻彬簡介

張峻彬:我在中學階段一直在做機器人方面各種不同的項目,本科階段在華中科技大學和室友參加飛豹杯機器人比賽也取得了還不錯的成績,期間也參加了華科的HFR足球機器人團隊,主做踢足球的人形機器人。大學期間,我參加過很多比賽,畢業之後就想換個方向,於是開始投入到科研項目。第一個項目是手術機器人,做柔性機器人系統。正式進入研究生階段之後,由主導師輔導進行高精密儀器的研發,研究了精度較高,又是最小最便宜的移動平臺。研究生畢業以後,我投簡歷到 XBOT PARK(松山湖國際機器人基地),於2015年有幸結識到李澤湘教授,同年來到松山湖嘗試創業,也有機會跟隨李老師去國內外的頂級公司參觀、參加機器人學術領域頂會、請教國內外知名科技人士,聽他們分享經驗,培養自己的商業意識,同時開啟了我的創業旅程。初進基地,經歷了初期的摸索,在16年初,終於想明白我們要做的事情之後,就正式成立了雲鯨智能。

公司從初期最早成立的十幾個人,到17年的幾十個人,逐漸發展壯大到18年的一百多人,近4年的時間,已發展為幾百人規模。公司的核心產品是全球第一款全自動清潔機器人,該產品顛覆了傳統機器人設計,贏得了極佳的市場反響。選擇這個方向的原因在於,當時掃地機作為機器人行業中唯一走進千家萬戶的機器人產品,我們通過長時間系統地調研,發現傳統掃地機器人並沒有真正抓住用戶的需求,存在很多未解決的痛點和問題。傳統掃地機的掃地模塊和拖地模塊是前後分離的,拖地模塊也只是簡單的一塊布,工作時貼著地面走,清潔很不到位,對頑固汙漬的處理尤其糟糕。同時拖布還需要人工手洗,機器人沒有做到乾溼分離,各方面效果體驗都不甚好。於是,雲鯨在2016年決定顛覆傳統,設計全新的全自動清潔機器人。我們從全新的出發點來設計產品,拖地模塊為高速旋轉的加壓設計,做到全自動清潔,同時儲備清水箱和汙水箱,對抹布的汙濁程度進行自動識別等多個全自動過程。


整個清潔行業,從老式手持式拖把,進化到手持式電動拖把,演變到初代機器人拖地機,最終到我們的全自動拖地機(圖8)。整個過程中產品不斷迭代,不斷顛覆原來的設計概念,讓人越來越懶,產品提供的體驗越來越好,這也是我們做產品的使命。


李澤湘:從0到1,如何突破硬科技創業瓶頸

圖8 清潔產品演變過程


李澤湘:從0到1,如何突破硬科技創業瓶頸

圖9 雲鯨產品研發歷程

雲鯨的產品比其他市售產品勝出一籌,這離不開長時間的研發籌備和迭代探索(圖9)。初期2015年底到2016年初的產品定義,團隊只有三人,最初只是簡單的手持式,連機器人都沒有。慢慢地,逐步具有機器人的雛形,有產品的迭代,各種功能的完善,最後2017年底和2018年初做出了首版產品,但是距離2019年正式面向市場又相隔了一年時間。做產品和參加機器人比賽的不同之處在於,賽場上機器人工作幾十秒或者十幾分鍾就足以完成要求,但做產品則需要服務成千上萬的用戶,機器人必須要保證工作兩到三年不出問題,這就對產品的品質和設計等細節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戰和要求。通過4年時間地不斷打磨迭代,最終成就了這款爆品,也獲得了2020CES創新獎、福布斯30U30(CEO張峻彬)、香港電子業EIA金獎、德國創新獎、以及科技媒體 Ubergizmo 評選的 Best of CES獎,同時被 CCTV2,CCTV10,鳳凰衛視,美國 FOX News 等電視媒體報道及關注。該產品在天貓年貨節開售不到兩小時,銷售量就達到5000臺,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在國外也獲得大量的好評。

目前公司規模300人,研發一部位於東莞,研發二部設立於深圳,大規模生產基地設立於東莞,營銷總部位於深圳。我們致力於創新機械設計、高性能電路設計、高效導航規劃、機器人應用技術、動態全局高效清潔規劃、頂級SLAM技術、App+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產品核心技術的研發。公司團隊平均年齡26歲,充滿活力,吸引了來自華中科技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中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東北大學、清華大學、杜克大學、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等國內外高等學府的高學歷人才。來自大疆、華為、中興、網易、小米、騰訊、阿里巴巴、北鼎、艾默生、偉易達、創維、Philips、Google、甲骨文等知名企業的資深人士也紛紛加入,其中在原公司任職至總監/主管級別人數有16人。創業至今,公司最重要的資源來自於頂級的教授指導.李老師對雲鯨有很大的幫助,從初期創業有限的人力物力,李老師通過他的資源一步步培養我和公司成長。高老師在定義產品方面,甘老師在對接融資、金融和法務等方面都給予了雲鯨重要的幫助和指導。

松山湖機器人基地生態有很多公司,也做出了很多硬科技產品,歡迎大家加入我們的機器人夢工廠生態鏈創業,當然也歡迎加入雲鯨,享受與頂級團隊一起做世界級產品的快樂,享受與創業公司一起快速成長的氛圍,享受高於市場水平的待遇,大家一起在努力的過程中同步享受收益。

分享結束。

李澤湘教授:大家聽了峻彬關於雲鯨的介紹,一定都很心動,作為在大灣區有代表性的新興科技公司,雲鯨也一定可以像大疆、Dyson 一樣塑造出自己的世界影響力,未來可期。不論是工作還是實習,都是很好的學習機會。接下來,我邀請比雲鯨更年輕的公司—本末科技的創始人張笛分享自己的探索經驗。從他的簡歷(圖10)也可以看出,港科大選擇學生的標準,不侷限於簡單的考試成績,而是要選擇有想法和有動手能力的學生。


李澤湘:從0到1,如何突破硬科技創業瓶頸

圖10 本末科技創始人張笛簡介

以下本末科技創始人張笛分享內容:

張笛:張峻彬是我的好友,更是我創業之路上的兄長。同時我不僅是雲鯨的忠實客戶,未來也會和雲鯨成為事業夥伴。松山湖基地給我們創造出一個良性生態,很多創業者聚集到一起,不僅僅是為了實現自己事業上的目標,還能找到人生路上的良師益友。在此我簡單介紹一下本末科技目前的團隊情況和我的創業歷程。由於我們還處於創業早期,產品還未面市,所以就向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在探索產品形式的過程中的經歷和走過的彎路。

我個人其實是典型的工程師,從系統結構,到電路,代碼都可以去親自動手,同時又在商海中摸索,可以說是一個斜槓青年的創業探索了。作為學生,我也不是一個典型的好學生。我的本科專業是力學,偏向爆炸力學方向,考試考過第一名也考過倒數第一名,按照綜合測試,我的成績一般,處於中等水平。但我對機器人非常感興趣,也擁有一腔熱血。正是由於港科大和李老師不拘一格的選人標準,我有幸加入了港科大機器人研究所,李老師實驗室。在此特別感謝李老師,不管在學業方面還是創業方面,他作為我的伯樂,將我從北理工帶到科大。爆炸力學方向在北理工是特色學科,全國排名第一。本科期間的學習為我打下了堅實深厚的數學基礎,但是和我的個人規劃略有出入的一點是:爆炸力學研究的是去創造殺傷力,而我本身更喜歡利用機器人去服務社會。在李老師的指引下,我從爆炸力學轉向機器人的學習研究。在2015年北理工第一次見到李老師,我向他分享了我想做的內容,當時李老師的觀點很直白,他問我,我的這些想法到底是自己的遐想還是具有實際社會價值的事業?當時我自己的理解並不深刻,但是近幾年就在反覆琢磨。

初入港科大,我選了李老師的一門機器人課程,課程中機器人項目佔據很大比重,需要把學習的理論知識轉化成機器人實體。這堂課上,當時單純憑著興趣和遐想,覺得好玩就一股勁做出了ETH推出過的一款航天器姿態控制算法驗證機。當然那時也沒有經費支持,自己也在墊錢之後想過要不要賣掉這款炫酷的小玩意。如何把自己覺得有趣的產品兜售給別人,其實是一個讓人糾結的過程,你覺得好玩有意思,別人未必會買單,遐想和產生社會影響之間有很大的鴻溝。幸運地是這款產品之後被一家衛星公司購買,這套技術也做了打包轉讓,但由於沒有找到很大的市場,沒有找到提供衝擊社會的立足點,歸根結底,這個項目從創業角度來評判是失敗的。做完這款產品之後,我們也想了很多辦法去拓展技術和產品,諸如做成工藝品或者教具等有商業活力的項目(圖11左+中)。但是這樣我們就落到了 “提著錘子找釘子” 的陷阱裡,拿著解決方案去找社會問題。我們的解決方案可能很特殊,只能解決某一種特殊狹窄的社會問題,那就需要用解決方案去匹配能夠解決的問題,這樣使得創業效率極其低下,可能在很長時間內,都找不到因此遐想而產生的產品可以在哪個問題上提供解決方案。於是我們進行反思,即使這款產品給我們團隊帶來了一定的商業收益,我們是應該繼續堅持產品的拓展,還是將其當做技術儲備另闢蹊徑呢?最終我們決定,從錯誤中學習,從社會需求出發,根據需求來解決具體問題。

於是我們從烘焙坊自動化入手,產品需求是給烘焙坊中央廚房提供自動化解決方案。這項自動化烘焙改造,可以節省人工,使我們獲得一定效益(圖11右)。在此過程中,因為別人已經定義好了問題,使得我們避開了 “遐想” 這個環節,直接從客戶採集的需求入手,但產品做完之後還是感覺缺乏靈魂

李澤湘:從0到1,如何突破硬科技創業瓶頸

圖11 不同階段的產品探索

於是我也在思考一個問題,是要完全從需求出發做一個硬核的商人,還是從遐想出發做一個硬核的理想主義者?恰巧2017年看到了 Boston Dynamics 的一款炫酷的機器人視頻,這個視頻也提醒了我,為什麼不在創業過程中把遐想和社會需求同時體現出來?畢竟我們團隊創業有很大自主權,可以自己定義做很多事情。所以我們不忘初心,從理想出發,讓想法和社會價值進行有機地結合,這才是最好的創業命題。之後2018年重新出發,找到了新的方向,重新定義的問題也讓目前的團隊非常有動力,我們也有信心為社會創造出應有的價值。目前我們在探索這條路上也有了階段性答案,這是我在創業途中走過的彎路以及一些個人感悟。

分享結束

張峻彬和張笛分享了他們從0到1不斷試錯和探索的過程,也正是通過他們試錯和探索所建立的基礎,我們才能一步步建立系統的模式,讓更多的同學去遵循前行。接下來我會詳細介紹基地即將開展的工作,如何去打造一個升級版創業平臺,幫助大家高效地完成從0到1的創業過程。


李澤湘:從0到1,如何突破硬科技創業瓶頸

從 0 到 1: 科創起步


通過攀登珠峰的例子,我們明白了選擇正確的路徑和分階段完成任務的重要性,同時還少不了優質、完善、專業的設備支持,助我們完成任務到達頂峰。創業方面我們也把 “從0到1” 分成了幾個主要階段,基地也會同步配備一系列硬件設施,這些硬件設施就相當於攀登珠峰的必需設備,隨著技術的進步,硬件設施也會越來越完善,越來越稱手。設立好路徑,明確了不同階段的任務,再加上設施的支撐,接下來最關鍵的就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反覆地練習。

如圖12所示,第一個階段的訓練目標是夯實基本功。如果沒有好的基礎,後期必然要犯致命的錯誤。在這個階段,要制定週期性循序漸進的訓練計劃,從短距離輕徒步到負重徒步,同時要制定嚴格的營養和飲食計劃,訓練之外需要找一些小的目標(4000m海拔高度)進行模擬。在產品設計中,這個夯實基礎的階段叫概念驗證,也就是從0到0+,這個階段要確認基礎原理的正確,驗證概念和奠定基礎。基礎訓練完畢就要進階訓練到第二個階段,通過多日的高海拔長線徒步、高強度有氧運動等,將個人體能提升到新的高度,練習目標瞄準四姑娘山和乞力馬扎羅山等5000米海拔高度。這個階段在創業中相當於功能整機階段,從0+到1--,此時,產品基本功能的實現方式已經得到了驗證。

李澤湘:從0到1,如何突破硬科技創業瓶頸

李澤湘:從0到1,如何突破硬科技創業瓶頸

李澤湘:從0到1,如何突破硬科技創業瓶頸

李澤湘:從0到1,如何突破硬科技創業瓶頸

圖12 從0到1階段任務

前兩個階段的體能鍛鍊提供了應對極限情況下依舊能讓身體迸發出持續的源動力,而下一個階段,便進入了對於雪山環境的適應。在這個階段要去適應缺氧低溫環境,熟悉各種裝備的使用,學習攀冰、繩索等特殊技巧,掌握急救地圖等知識,學會處理危機。這就正如峻彬和張笛分享所說,要對機器人的基本結構和軟硬件都熟悉掌握,出問題時就可以及時解決。實戰操練時目標上升到玉珠峰和雀兒山等6000米的雪山。這段訓練好比創業過程中的 EVT 和 DVT 兩個階段,從工程驗證到設計驗證,儘可能的減少從原型機到量產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前三個階段訓練完成,準備就緒,就可以進入向頂峰的最後衝刺階段。在前期基礎上,通過反覆的高強度訓練和團隊磨合,學習合理分配氧氣,更好地應對各種突發情況,而與登頂團隊的磨合更是貫穿在攀登的各個準備過程中,同時反覆的在珠峰大本營到二號營地這海拔7000米左右的環境下要堅持不斷練習,防止前功盡棄,保證萬無一失。這就是PVT到量產的階段,也就是1+到1++。希望可以通過攀登珠峰的例子讓大家對創業有更好的理解。如果把從0到1的創業階段比作攀登珠峰,那麼我們之前多次提到的Olin工學院,其30多個項目課程的訓練,就像是一所專業登山學校(圖13)。而MIT,Stanford 等頂尖工科院校,通過開設幾門產品設計課程,有如體育學院開設了登山課程一樣。對於一般理工科學校設置的創業課程,就好比普通學校開設的幾門體育課。顯而易見,普通學校學生通過幾門體育課就想去挑戰珠峰,其難度非常大。

李澤湘:從0到1,如何突破硬科技創業瓶頸

圖13 Olin工學院培養體系

松山湖機器人基地將為 “來自普通學校的登山愛好者” 開設兩類登山(硬科技創業)訓練課程。我們的受眾主要為理工科背景學生(也歡迎設計專業或者其他專業感興趣的同學),參加過 Robocon、Robomaster 等各類機器人比賽或者有過創業背景的同學尤佳。

第一個階段叫 Hackathon(創客節)(圖14),主要是將大家帶入創業的環境,進行為期1-2周(晝夜)的創業基本功訓練期,對象為在校大學生(本科研究生不限),社會創客以及企業工程師。訓練的目標是讓大家掌握組建團隊和團隊合作,產生產品創意和評估產品創意的能力,訓練發散思維去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快速原型製作技術去驗證想法,通過總結和迭代,最後對整個設計結果進行展示和演示。

李澤湘:從0到1,如何突破硬科技創業瓶頸

圖14 Hackathon創客節

創客節的關鍵點首先在於讓大家明白創意的來源。那麼創業的想法來源於何處?前文我講過新工科教育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讓大家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這也是產生創意的重要來源之一,即就是由興趣所激發的好奇心和激情。第二類來源於自己具備的特殊技能,這種技能可以讓你做出來的產品比別人更有優勢。第三類來源於你看到的且感覺“很不爽”的社會問題。這種 “不爽” 使你希望改變這些問題。

創客節訓練,除了基本創業技能的提升,同學們還會有幾方面的收穫:首先是基本認知,通過初期嘗試,可以讓你判斷自己對創業是否真正有興趣,是否適合創業。也許自己發現自己並不適合創業,還可以繼續探索其它發展方向,如就業或者深造。這對自己今後的職業規劃也有幫助。如果在這段時期發現自己對創業更有興趣和激情,基地的多個團隊都會非常樂意於向你提供所需的建議和幫助,他們會介紹自己走這條路的經驗來幫助你繼續迭代產品和團隊。同樣你也可以通過創客節瞭解到自己所缺乏的專業技能,後期回到學校進行更具針對性的學習。創客節不是一個一次性的活動,你可以反覆參加,不斷地去探索儲備。完成這階段的內容後,我們就進入到下一個階段的創業營。

從0到1--(圖15),創業營仍要從0開始,這是因為主題和創意也需要迭代。創業營主要面向有創客節經驗的,具備基本創業技能的,有RoboMaster、Robocon或相關比賽經驗的學生人士。創業營通過選定主題的方式開展,基本安排在寒暑假期間,週期為6-8周,主題沒有特殊的侷限性,包括智能家居、母嬰產品、Sportstech、醫療科技和智能建造等方面,在大主題下可以進行細分方向的拓展和延伸。這種方式有利於我們帶入企業合作伙伴,邀請行業專家進行針對性地指導,對特定的客戶群體進行訪談調研。

李澤湘:從0到1,如何突破硬科技創業瓶頸

圖15 創業營

開設創業營的目的在於培養團隊合作和項目管理能力;讓大家學會調研和了解市場,通過鎖定細分市場進行客戶調研;整理數據進行分析,並針對不同用戶做用戶畫像;做系統的競品分析,分析市場已有解決方案;進行產品定義;提出技術要求,把用戶的痛點變成量化的設計要求;製作樣機,掌握打樣設備等使用方法;最後進行測試和評估,項目展示與演示。


年輕的大學生有激情有想法,但缺乏經驗,創意庫內容不足,如諾獎獲得者 Linus Pauling 曾說 “The best way to have a good idea is to have a lot of ideas.” 意思就是獲得好想法的最最佳途徑,就是要有先有很多很多的想法。所以要產生很好的創意,創意庫一定要足夠大。那麼如何產生很多的想法呢?這就需要反覆地與各行各業的專家,來自不同領域的客戶溝通,通過傾聽去學習和採納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同時,也需要同發燒友和極客群體互動,通過參加展會,來了解產業大趨勢和潛在機會。基地也會組織大家進行定期參觀交流,讓大家看到整個技術市場的發展趨勢。另外我們會根據不同的主題把潛在的大用戶,行業的參與者帶入,大家也可從這樣的生態體系中獲取關鍵信息。同時,我們也會根據某個特殊群體,讓大家掌握挖掘創意的方法。以上,這是創業營的關鍵點所在。


李澤湘:從0到1,如何突破硬科技創業瓶頸

圖16 技術發展趨勢

創業者還要學會審時度勢,判斷技術發展的趨勢(圖16)——某種技術會不會在近期內成熟,技術的鴻溝是否可以跨越?若可以跨越,該如何跨越?(此點可回顧下大疆無人機案例)基地擁有的寶貴資源,可以為大家提供多方面的反饋,讓大家去熟悉技術發展的趨勢,防止掉進技術的陷阱中無法脫身。創業營的關鍵點在於讓大家明白如何去評估一個機會,究竟是不是好的機會或者是不是一個突破性的創意,如何進行機會的拓展和完善,以及如何選擇諸多創意中最好的那個?

經過4到6周的訓練,大家可以真正意識到自己在哪方面具備潛力,從而進行潛力的挖掘,從而發揮到新高度,在這個階段進一步提升創業能力,更明確地去制定職業規劃。下一個階段的目標是直接去創業還是針對個人特點去求學或者就業?無論怎樣,你都一定會結識到使你受益終身的良師益友。


李澤湘:從0到1,如何突破硬科技創業瓶頸

圖17 創業營項目流程

圖17顯示了創業營的項目流程:首先根據初步創意選擇行業和市場。進入創業營,我們會幫助大家學習用設計思維方法去做市場和客戶調研,找到客戶的需求痛點與期望,甚至去發現客戶自己都還未發現或不知道的方面。接著去梳理客戶需求、痛點與期望,再經過系統的迭代方法,圍繞著為客戶解決什麼問題,為社會創造什麼價值,如何將客戶定性的需求轉化為定量的需求。定義最關鍵的問題,用發散思維去探索解決方案,進而進行方案優化。方案優化好,有了項目規劃,就要通過做原型機去驗證方法,並且對前面的環節進行反饋,去回看問題是否定義正確,技術規劃是否合理;通過第一代原型,第二代原型的反覆迭代,最後對項目產品進行展示。整個流程要不斷去打磨訓練,前期進階培訓,後期探索團隊,基地會給大家提供各方面的幫助。

前文提過,量產還是處於1++階段,為什麼進行量產還停留在1這個階段?因為產品生產只是找到了產品和客戶需求的匹配,解決了需求和可行性方面的問題,最後還需要驗證這款產品能否帶來利潤,要通過系統思維(圖18)去評估項目是否可持續,只有可持續,才能從1走到N。

李澤湘:從0到1,如何突破硬科技創業瓶頸

圖18 系統思維

在創業的整個階段你會產生很多假設,我們也碰到不少初創團隊習慣性地把假設當成事實,沒有真正搞清楚問題就進行盲目擴張,最後項目發展變得不可收拾。所以我們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圖19),學會設計實驗,掌握驗證方法去判定已有假設的真偽性,再通過結果去指引下一步的方向。另一個方面,針對已完成的項目,要去驗證是否做對了。通過第三課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到,大部分初創公司失敗的原因是自身覺得做出了很牛的產品,但最終證明這產品並不是客戶真正所需要的。這就需要開展各方面多手段的實驗去驗證。《Testing Business Ideas》這本書對此類方法都有介紹,基地內的不同團隊也會對某個特定方法具備較好的實戰經驗,大家可以通過與他們的雙向溝通來學習。最重要的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嘗試和探索去選擇方法,總結學習。

李澤湘:從0到1,如何突破硬科技創業瓶頸

圖19 大膽假設 小心求證

以實際創業公司從0到1的探索路徑為例,大疆創新/雲洲科技/逸動科技,他們通過參加 Robocon 比賽來獲得創業基本功的提升,再經過自己定義問題,通過本科畢業課題去迭代,以及碩士研究課題去進一步地迭代。即使這樣,他們在創業初期還是犯了很多錯誤,又經過很長的探索期,才進入後面的發展階段。李群/雲鯨等公司則是通過在基地進行探索,而後逐步發展。基地和學校的不同點在於,基地可以接觸到社會和產業實際的需求和資源,你的想法和創意將更容易落地。

李澤湘:從0到1,如何突破硬科技創業瓶頸

圖20 創業途徑

對於有創業想法和興趣的同學,我認為可以考慮圖20所顯示的路徑:大家在學校時利用機會參加機器人、電子或創業大賽等,或者修讀一些合適的產品設計課程(有不少好的網課),也可以選擇加入創業俱樂部等等作為熱身。校園之外可以利用寒暑假來基地多次參加創客節或者創業營。如果大家在讀書階段經歷了這方面的訓練,將會更加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也進一步明確自己的優缺點。畢業設計階段,則可以將創客節或者創業營的項目進一步提升為畢業設計課題,繼續迭代。基地可以協助同學們去尋找有相關經驗的老師,且與指導老師溝通協調,共同指導你的畢業課題。大家也可以通過參加學校的興趣小組來繼續探索。畢業之後,如果對創業感興趣且有一定準備,那就可以進入初創公司階段,當然也可以繼續再探索。如果認為自己的能力儲備還不足以支持創業,也可以選擇港科大、南科大等相關的新工科學院進一步學習深造。如果發現這些都不是你想走的路,也可以考慮就業等方向(這也是我們人生中的快速試錯)進一步探索自己的興趣所在。圖21顯示了從創客節到創業營,探索團隊,最終到公司孵化的幾個關鍵階段。


李澤湘:從0到1,如何突破硬科技創業瓶頸

圖21 創業階段訓練

大灣區在硬件創業方面獨佔優勢。美國CES消費電子展,可以說是面向終端消費產品的奧林匹克,每年都吸引到來自全世界的眾多知名科技公司參加。這個展會中有1/3企業來自中國,1/3企業來自美國(圖22)。而中國的企業中有45%來自深圳,10% 來自東莞,還有 10% 來自香港和廣州。大灣區佔據了中國參展企業的2/3,這正體現了大灣區的影響力和活躍程度。在 Kickstarter 眾籌的成功產品中善用大灣區供應鏈的公司均可以完成發貨,而大灣區之外的成功率只有25%。

李澤湘:從0到1,如何突破硬科技創業瓶頸

李澤湘:從0到1,如何突破硬科技創業瓶頸

圖22 CES參展公司比例


李澤湘:從0到1,如何突破硬科技創業瓶頸

圖23 創業從1到N路徑

大家熟悉了從0到1的路徑,那麼從1到N又該怎樣走呢?我們的設想是利用新基地設施來建立一個共享工廠,為在孵公司提供打樣、產品導入、生產流程驗證、工藝和設備驗證,質量與檢測評估、生產大數據系統和小批量生產等方面的服務。大批量生產則利用周邊供應鏈建立一個合作工廠體系,覆蓋零部件/材料企業,到電子/機械加工企業,再到裝配和檢測企業等全生態。圖24顯示了一個理想的創新生態體系,新工科教育致力於培養有能力並且敢於去登珠峰的科創人才,孵化基地為創業者提供系統和科學的創業支撐,並且積累數據, 為新工科教育和中小學教育提供迭代的方向和依據。大量數據顯示,優秀創業人才萌芽於孩童時代播下的種子。以色列能成為創業國度,不止與它的大學教育和兵役制相關,還與它的中小學教育及國家文化密不可分。科創更得從娃娃抓起。

李澤湘:從0到1,如何突破硬科技創業瓶頸

圖24 新工科教育創業生態

最後,引用美國鋼鐵大王,卡耐基梅隆大學(CMU)的創始人 Andrew Carnegie 的一句話來結束今天的課程:“Tospend the first third of one's life learning as much as one can,to spend the next third making all the moneyone can and to spend the last third giving it all away for worthwhile causes. (如果讓我來規劃我的人生,我會用這一生前1/3的時間去學習,中間1/3的時間去掙錢,掙的越多越好,最後1/3的時間把錢花掉,去造福社會。)” 這也是這四節課的總結以及我對大家和未來創業者的期望:希望大家可以在第一個階段通過新工科教育邊學邊做,第二個階段從事硬科技創業,邊創邊學。最後將創業的收穫反饋到科創教育中去,造福社會,完善和提升我們的科創系統。

希望大家把想法付諸實踐,在做的過程中,迭代改進。

李澤湘:從0到1,如何突破硬科技創業瓶頸

鳴謝:

香港科技大學梁浩博博士根據網課撰寫文字稿,松山湖機器人基地同事為本文改進提供參考建議。雲鯨智能創始人張峻彬,本末科技創始人張笛分享經驗體會。


單位:

松山湖機器人產業基地、香港科技大學、南方科技大學


特別鳴謝:

香港科技大學3126 實驗室同學和創業者(ATC,機器人研究所)

松山湖機器人產業基地創業者和同事

香港科技大學

南方科技大學SDIM

粵港機器人學院

Hong Kong X

中國高校眾創空間聯盟


參考文獻

[1] Wiley Strategyzer Series: ValueProposition Design, 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 and Testing Business Ideas

[2] Product Design and Development, K.Ulrich, S. Eppinger, McGraw Hill

[3] Creating Innovators, The Making ofYoung People Who Will Change the World, Tony Wagner, Scribner

[4] The Art of Innovation, Tom Kelley (總結Stanford d.school設計思維方法論)

[5] Measure What Matters, John Doer (OKR) (講述科學的管理方法)

[6] The Innovators, Walter Isaacson, Simon& Schuster (數字技術時代創新者的共同點)

[7] The Idea Factory, Bell Labs and the GreatAge of American Innovation, Jon Gertner

[8] Steve Jobs, Walter Isaacson, Simon& Schuster

[9] Israel, A Concise History of a NationReborn, Daniel Gordis (創新國度以色列)

[10] Start-up Nation, The Story of Israel’sEconomic Miracle, Dan Senor and Saul Singer.

[11] A Whole New Engineer, D Goldberg andM. Somerville, Three Joy Associates, Inc. 2014

[12] “The Olin curriculum, Thinking towardsthe future”, M. Somerville, et al, IEEE Trans on Education, pp. 198-205, 2005.

[ 13] Mindset, Changing the way you thinkto fulfil your potential, Dr Carol S. Dweck, Random House, 2006.

[14] GRIT, The POWER of PASSION andPERSEVERANCE, Angela Duckworth, SCRIBNER, 2016

[15] “Rethinking faculty development andassessment at Olin College”, R. Christensen, et al, 2016.

[16] “My education at Olin College”, R. Schutzengel, Physics Today, 2014.

[17] “The current and future role of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centres in the UK”, a report by Dr Hermann Hauser forLord Mandelson, Secretary of State Department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Skills, 2009.

[18] The global state of the art inengineering education,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Dr RuthGraham, MIT 2018.

[19] “Remak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forthe Innovation Economy”, Dr Richard Miller, Presentation at HKUST IASDistinguished Lecture Series, Dec. 12,2018.

[20]The integration of the humanities andarts with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medicine in higher education. Consensus study report, the National Academies of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21]顛覆創新人才培養的歐林經驗, 李澤湘,知識分子, 2019-05-06

[22] Reimaging and enpowering Design of Projects: A Project-Based Learning Goals Framework, J. D.Stolk and R. Martello, Olin College of Engineering, 2018

[23]Value Proposition Design: How to Create Products and Services Customers Want,Alexander Osterwalder,Yves Pigneur, Gregory Bernarda, Alan Smith,2014

[24]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 A Handbook for Visionaries, Game Changers, andChallengers,Osterwalder, Alexander,2010

[25] Testing Business Ideas: A Field Guide forRapid Experimentation,Alexander Osterwalder,David J.Bland,20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