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來訪者與我完全不同|人本主義視角下多元文化諮詢面臨的挑戰

文化是我們發展的基礎,雖然我們在生活中並不總是會意識到這一點;

文化也決定了我們如何進行心理諮詢,無論我們是與來訪者工作還是做個人體驗,當我們面對與自己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這一點對我們都有影響。

如果你是看重個人選擇、倡導個人實現的諮詢師,在面對相信家庭大於一切的來訪者時,他向你抱怨,家庭的負擔壓到他喘不過氣來,你要不要鼓勵他走出婚姻、活出自我?

如果你青睞引導孩子按照自身個性發展,在遇到“虎媽式”教育的來訪者時,你聽到她苛責自己的孩子,她希望你認可她的教育理念,你會怎樣接納她呢?

我的来访者与我完全不同|人本主义视角下多元文化咨询面临的挑战

在人本主義範式下工作時,我們常常是基於文化來審視道德。個人的文化基於群體代代相傳的態度、價值觀、信仰和行為(Sternberg & Sternberg, 2017),對於什麼是道德正確或錯誤,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世界觀。雖然道德的某些方面似乎是普世相通的,但某一種文化情境下,被判定為道德錯誤的東西,在另一種文化中可能無足輕重。然而,在某些地方,有必要劃清界限(Sverdlik, Roccas, & Sagiv, 2012)。

研究發現,一些文化似乎包含更多的辯證思維,而另一些文化中,人們則更多以更線性的方式思考(Sternberg & Sternberg, 2017)。例如,西方文化將道德高尚的人定義為強大的、自主的個人,維護自己和他人的權利,然而,亞洲文化更傾向於遵守法律行為和對他人的利他主義和情感(Gardiner, Mutter & Kozmitzki, 2010)。

文化是我們發展的基礎,文化也決定了我們如何進行心理諮詢,無論我們是與來訪者工作還是做個人體驗,當我們面對與自己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這一點對我們都會有影響。基於對別人膚色的評判,會讓我們看不到對面的人內心真實的色彩。由偏見產生的對人性的無數預判,給那些被忽視的個體製造了不必要的心理壓力

(Granger, 2011),造成了阻礙治療過程的環境因素。

我的来访者与我完全不同|人本主义视角下多元文化咨询面临的挑战

無論個人來自何種文化背景,都對創傷的概念並不陌生。人們在各自的社會和生活環境中被撕裂開來,存在人本主義諮詢師需要理解創傷中痛苦的意義和共同苦難的意義(Serlin & Cannon, 2004)。因此,要想從典型的個人主義方法中走出來,就必須考慮到社會背景。Comas-Diaz(2015)指出,多元文化和人本主義治療的共同之處在於,強調社會背景在個人體驗中的重要性,努力整合支離破碎的內部和外部體驗的整體視角,從限制中解放出來,使個體能夠自由表達。

存在人本心理學主張在人與人之間建立一種更有意識、更認真的夥伴關係,這對於實現更全面的心理治療所需的範式轉變至關重要(Comas-Diaz, 2015)。

我的来访者与我完全不同|人本主义视角下多元文化咨询面临的挑战

儘管對多樣性的欣賞從一開始就是範例的一部分,Hoffman、Cleare-Hoffman和Jackson(2015)指出,直到最近,人本主義心理學都有一段漫長而令人不安的歷史,那就是無法吸引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個體。他們強調,如果人本主義心理學充分展示其所承諾的多樣性,必須:(1)吸引來自各種形式的多樣性的個體,(2)包含一系列的思想和認識論,(3)整合真正挑戰和改變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方法;所以它不會保持不變。隨之而來的是,在心理治療方面,作為來訪者的人也會有不同的認識和存在方式,他們會挑戰諮詢師,讓他們延伸和思考主流的臨床概念、實踐和方法。

當今,有越來越多的跨地域網絡諮詢,諮詢師們也越來越多面臨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來訪者:在簡單心理,許多國內諮詢師在與海外留學生來訪者工作,也有國內諮詢師在接待國外來訪者。

我的来访者与我完全不同|人本主义视角下多元文化咨询面临的挑战

他們在工作中,努力理解自身和來訪者的不同文化,體會著文化差異對諮詢帶來的影響。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任何諮訪關係都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

每一個諮詢都是一次跨文化的諮詢。

美國人類學家 Edward Hall 曾說:

“我們永遠不要詆譭他人的文化,相反,我們需要幫助人們,去理解他們自己文化和社會主流文化之間的關係。當你理解了另一個文化或語言的時候,它並不代表你需要放棄你自己的文化。”

我的来访者与我完全不同|人本主义视角下多元文化咨询面临的挑战

多元文化諮詢自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美國社會興起,當時在美國文化下成長的白人諮詢師,很難為非洲裔移民提供有效的諮詢;多元文化諮詢能在美國興起並發展,和美國國家的種族多樣性是分不開的。

從最初的族群、種族、國籍到性別、家庭結構、社會經濟地位、成長世代甚至是婚否,都被列入研究範疇。在這些不同背景下的諮詢師和來訪者,會由於跨文化的因素影響諮詢效能。當諮詢師無法用多元文化框架去看待來訪者的時候,所做的共情就是隔靴搔癢,無法促進諮詢關係、使諮詢起到作用。多元文化諮詢,越來越被提到專業上十分重要的位置。

為了更好理解多元文化諮詢

瞭解人本主義心理學視角下的諮詢

我們特別邀請了

美國心理學協會人本心理學協會前主席Dr. Nathaniel Granger, Jr.博士

為大家帶來公開課

多元文化諮詢應該如何做

我的来访者与我完全不同|人本主义视角下多元文化咨询面临的挑战

美國塞布魯克大學教授

美國社會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繼承者

納撒尼爾·格蘭傑博士,被學生親切地稱呼為G博士。他早年生活在美國芝加哥貧民區,經歷過嚴重貧困,高中便輟學,他曾屈服於芝加哥的街頭生活,並獲得人生頒發的“坎坷”學位。之後,依靠驚人的毅力和決心,他加入美國軍隊服役,開始接受正式教育,取得心理學博士學位。他曾任美國心理學協會人本心理學協會主席,塞布魯克大學兼職教授。在派克峰社區大學擔任近15年心理學講師。曾獲得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學會頒發的Carmi Harari職業獎。

擅長與創傷、人際關係、多樣性和包容性等主題工作,並持續研究微攻擊性話題。他參與很多社會工作,與邊緣群體工作,以存在人本主義的方式為基督教群體服務,為無家可歸的人提供人文關懷服務,為流離失所者和被剝奪公民權的人積極發聲。擔任派克峰南方基督教領導會議(SCLC)及民權組織辦公室主任,民權組織最初由馬丁·路德·金博士作為第一任領導。出版著作、演講、研討會等獲得廣泛讚譽。他極具演講天賦,發揚馬丁·路德·金博士的精神,再現“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說光芒,是一位偉大的演講者。

出版四本著作

  • 《暫居:關於多元文化主義和多樣性的詩意敘述》;

  • 《無聲吶喊:成癮和康復的詩意旅程》;

  • 《人本主義多元文化及存在與差異的多重觀點》

  • 《對非裔美國男性的種族微攻擊性的看法:啟發式調查》(博士論文)

我們同時邀請了

國際存在-人本主義心理學院 (IIEHP) 的創立者及執行院長

Mark Yang博士

作為本次講座嘉賓

與大家共同討論多元文化諮詢

我的来访者与我完全不同|人本主义视角下多元文化咨询面临的挑战

公開課內容

1. 臨床諮詢環境中,如何應對多元文化挑戰

2. 探索諮詢過程可能遇到的文化差異

3. 闡述為不同背景的來訪者提供諮詢的人本主義方法

4. 人本主義心理諮詢與不同人群的工作歷程和結果

5. 討論存在人本主義心理學視角下,如何理解道德

6. 在不真誠一致的環境中思考真誠一致

直播時間

2020年4月24日 週五(明天) 20:30-22:00

報名方式

掃描二維碼,立即報名免費公開課

進群后,請禁言,等候開課即可

本文參考文獻

Comas-Diaz, L. (2015). Humanism and multiculturalism: An evolutionary alliance. In K. J.

Gardiner, H. W., Mutter, J. D., & Kosmitzki, C. (2010). Lives across cultures: Cross-cultural

human development. (5th Ed.).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Granger, N. (2011). Perceptions of Racial Microaggressions Among African Males in Higher

Education: A Heuristic Inquiry (p.4). Ann Arbor, MI: ProQuest LLC.

Hoffman, L., Cleare-Hoffman, H., & Jackson, T. (2015). Humanistic psychology and

multiculturalism: History, current status, and advancements. In K. J. Schneider, J. F. Pierson, & J. T. Bugental (Eds.), The handbook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nd ed., pp. 41–55). Los Angeles, CA: Sage.

Serlin, I. A., & Cannon, J. (2004). A humanistic approach to the psychology of trauma. In

Danielle Knafo (Ed.), Living with terror, working with trauma: A clinician’s handbook (pp. 313–331). Northvale, NJ: Jason Aronson.

Sternberg, R. J. & Sternberg, K. (2017). Cognitive Psychology. (7th ed.) Boston, MA: Cengage.

Sverdlik, N., Roccas, S., & Sagiv, L. (2012). Morality Across Cultures: A Value Perspective. Retrieved from: http://portal.idc.ac.il/en/symposium/hspsp/2010/documents/09-sverdlik.pdf

由G博士和Mark教授擔任主講的2年存在-人本心理治療培訓項目正在招生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