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来访者与我完全不同|人本主义视角下多元文化咨询面临的挑战

文化是我们发展的基础,虽然我们在生活中并不总是会意识到这一点;

文化也决定了我们如何进行心理咨询,无论我们是与来访者工作还是做个人体验,当我们面对与自己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这一点对我们都有影响。

如果你是看重个人选择、倡导个人实现的咨询师,在面对相信家庭大于一切的来访者时,他向你抱怨,家庭的负担压到他喘不过气来,你要不要鼓励他走出婚姻、活出自我?

如果你青睐引导孩子按照自身个性发展,在遇到“虎妈式”教育的来访者时,你听到她苛责自己的孩子,她希望你认可她的教育理念,你会怎样接纳她呢?

我的来访者与我完全不同|人本主义视角下多元文化咨询面临的挑战

在人本主义范式下工作时,我们常常是基于文化来审视道德。个人的文化基于群体代代相传的态度、价值观、信仰和行为(Sternberg & Sternberg, 2017),对于什么是道德正确或错误,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世界观。虽然道德的某些方面似乎是普世相通的,但某一种文化情境下,被判定为道德错误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无足轻重。然而,在某些地方,有必要划清界限(Sverdlik, Roccas, & Sagiv, 2012)。

研究发现,一些文化似乎包含更多的辩证思维,而另一些文化中,人们则更多以更线性的方式思考(Sternberg & Sternberg, 2017)。例如,西方文化将道德高尚的人定义为强大的、自主的个人,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权利,然而,亚洲文化更倾向于遵守法律行为和对他人的利他主义和情感(Gardiner, Mutter & Kozmitzki, 2010)。

文化是我们发展的基础,文化也决定了我们如何进行心理咨询,无论我们是与来访者工作还是做个人体验,当我们面对与自己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这一点对我们都会有影响。基于对别人肤色的评判,会让我们看不到对面的人内心真实的色彩。由偏见产生的对人性的无数预判,给那些被忽视的个体制造了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Granger, 2011),造成了阻碍治疗过程的环境因素。

我的来访者与我完全不同|人本主义视角下多元文化咨询面临的挑战

无论个人来自何种文化背景,都对创伤的概念并不陌生。人们在各自的社会和生活环境中被撕裂开来,存在人本主义咨询师需要理解创伤中痛苦的意义和共同苦难的意义(Serlin & Cannon, 2004)。因此,要想从典型的个人主义方法中走出来,就必须考虑到社会背景。Comas-Diaz(2015)指出,多元文化和人本主义治疗的共同之处在于,强调社会背景在个人体验中的重要性,努力整合支离破碎的内部和外部体验的整体视角,从限制中解放出来,使个体能够自由表达。

存在人本心理学主张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更有意识、更认真的伙伴关系,这对于实现更全面的心理治疗所需的范式转变至关重要(Comas-Diaz, 2015)。

我的来访者与我完全不同|人本主义视角下多元文化咨询面临的挑战

尽管对多样性的欣赏从一开始就是范例的一部分,Hoffman、Cleare-Hoffman和Jackson(2015)指出,直到最近,人本主义心理学都有一段漫长而令人不安的历史,那就是无法吸引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个体。他们强调,如果人本主义心理学充分展示其所承诺的多样性,必须:(1)吸引来自各种形式的多样性的个体,(2)包含一系列的思想和认识论,(3)整合真正挑战和改变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方法;所以它不会保持不变。随之而来的是,在心理治疗方面,作为来访者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认识和存在方式,他们会挑战咨询师,让他们延伸和思考主流的临床概念、实践和方法。

当今,有越来越多的跨地域网络咨询,咨询师们也越来越多面临到不同文化背景的来访者:在简单心理,许多国内咨询师在与海外留学生来访者工作,也有国内咨询师在接待国外来访者。

我的来访者与我完全不同|人本主义视角下多元文化咨询面临的挑战

他们在工作中,努力理解自身和来访者的不同文化,体会着文化差异对咨询带来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任何咨访关系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每一个咨询都是一次跨文化的咨询。

美国人类学家 Edward Hall 曾说:

“我们永远不要诋毁他人的文化,相反,我们需要帮助人们,去理解他们自己文化和社会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当你理解了另一个文化或语言的时候,它并不代表你需要放弃你自己的文化。”

我的来访者与我完全不同|人本主义视角下多元文化咨询面临的挑战

多元文化咨询自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社会兴起,当时在美国文化下成长的白人咨询师,很难为非洲裔移民提供有效的咨询;多元文化咨询能在美国兴起并发展,和美国国家的种族多样性是分不开的。

从最初的族群、种族、国籍到性别、家庭结构、社会经济地位、成长世代甚至是婚否,都被列入研究范畴。在这些不同背景下的咨询师和来访者,会由于跨文化的因素影响咨询效能。当咨询师无法用多元文化框架去看待来访者的时候,所做的共情就是隔靴搔痒,无法促进咨询关系、使咨询起到作用。多元文化咨询,越来越被提到专业上十分重要的位置。

为了更好理解多元文化咨询

了解人本主义心理学视角下的咨询

我们特别邀请了

美国心理学协会人本心理学协会前主席Dr. Nathaniel Granger, Jr.博士

为大家带来公开课

多元文化咨询应该如何做

我的来访者与我完全不同|人本主义视角下多元文化咨询面临的挑战

美国塞布鲁克大学教授

美国社会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继承者

纳撒尼尔·格兰杰博士,被学生亲切地称呼为G博士。他早年生活在美国芝加哥贫民区,经历过严重贫困,高中便辍学,他曾屈服于芝加哥的街头生活,并获得人生颁发的“坎坷”学位。之后,依靠惊人的毅力和决心,他加入美国军队服役,开始接受正式教育,取得心理学博士学位。他曾任美国心理学协会人本心理学协会主席,塞布鲁克大学兼职教授。在派克峰社区大学担任近15年心理学讲师。曾获得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学会颁发的Carmi Harari职业奖。

擅长与创伤、人际关系、多样性和包容性等主题工作,并持续研究微攻击性话题。他参与很多社会工作,与边缘群体工作,以存在人本主义的方式为基督教群体服务,为无家可归的人提供人文关怀服务,为流离失所者和被剥夺公民权的人积极发声。担任派克峰南方基督教领导会议(SCLC)及民权组织办公室主任,民权组织最初由马丁·路德·金博士作为第一任领导。出版著作、演讲、研讨会等获得广泛赞誉。他极具演讲天赋,发扬马丁·路德·金博士的精神,再现“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说光芒,是一位伟大的演讲者。

出版四本著作

  • 《暂居:关于多元文化主义和多样性的诗意叙述》;

  • 《无声呐喊:成瘾和康复的诗意旅程》;

  • 《人本主义多元文化及存在与差异的多重观点》

  • 《对非裔美国男性的种族微攻击性的看法:启发式调查》(博士论文)

我们同时邀请了

国际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院 (IIEHP) 的创立者及执行院长

Mark Yang博士

作为本次讲座嘉宾

与大家共同讨论多元文化咨询

我的来访者与我完全不同|人本主义视角下多元文化咨询面临的挑战

公开课内容

1. 临床咨询环境中,如何应对多元文化挑战

2. 探索咨询过程可能遇到的文化差异

3. 阐述为不同背景的来访者提供咨询的人本主义方法

4. 人本主义心理咨询与不同人群的工作历程和结果

5. 讨论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视角下,如何理解道德

6. 在不真诚一致的环境中思考真诚一致

直播时间

2020年4月24日 周五(明天) 20:30-22:00

报名方式

扫描二维码,立即报名免费公开课

进群后,请禁言,等候开课即可

本文参考文献

Comas-Diaz, L. (2015). Humanism and multiculturalism: An evolutionary alliance. In K. J.

Gardiner, H. W., Mutter, J. D., & Kosmitzki, C. (2010). Lives across cultures: Cross-cultural

human development. (5th Ed.).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Granger, N. (2011). Perceptions of Racial Microaggressions Among African Males in Higher

Education: A Heuristic Inquiry (p.4). Ann Arbor, MI: ProQuest LLC.

Hoffman, L., Cleare-Hoffman, H., & Jackson, T. (2015). Humanistic psychology and

multiculturalism: History, current status, and advancements. In K. J. Schneider, J. F. Pierson, & J. T. Bugental (Eds.), The handbook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nd ed., pp. 41–55). Los Angeles, CA: Sage.

Serlin, I. A., & Cannon, J. (2004). A humanistic approach to the psychology of trauma. In

Danielle Knafo (Ed.), Living with terror, working with trauma: A clinician’s handbook (pp. 313–331). Northvale, NJ: Jason Aronson.

Sternberg, R. J. & Sternberg, K. (2017). Cognitive Psychology. (7th ed.) Boston, MA: Cengage.

Sverdlik, N., Roccas, S., & Sagiv, L. (2012). Morality Across Cultures: A Value Perspective. Retrieved from: http://portal.idc.ac.il/en/symposium/hspsp/2010/documents/09-sverdlik.pdf

由G博士和Mark教授担任主讲的2年存在-人本心理治疗培训项目正在招生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