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川人舌尖上的鄉愁——紅糖煮疙瘩


陵川人舌尖上的鄉愁——紅糖煮疙瘩

紅糖煮疙瘩

煮疙瘩是晉城晚飯的傳統美食,是面與米的完美結合。主料有玉米粉 ,做法簡單,為家常菜。主要流傳於山西省晉城市地區。食用時,與鹹菜搭配為最佳。

說起煮疙瘩,眼前就會浮現出這樣一個東西。一個有著旭日滿月一樣形狀的、有著小米黃卻散發著陣陣玉米香的圓餅子,在一口塗滿煙火歲月痕跡的老鋁鍋裡上下翻滾著。

陵川人舌尖上的鄉愁——紅糖煮疙瘩

隨著“撲通、撲通”的聲音,蒸騰起一團團白紗般的霧氣,撲在被燻得泛黃的糊在泥土牆上的報紙上,撲在一根根或直或彎的木頭房椽上和蓋著它的陳舊的蒲草上,撲在蹲在磚砌的灶臺上烤火的我那被凍得紅撲撲的小臉上,以及如打了一塊塊補丁似的木門上。

陵川人舌尖上的鄉愁——紅糖煮疙瘩

這是我兒時記憶中無數個片段中的一個,卻也是我最熟悉最懷念的一幕,陪我走過了將近二十年的歲月,也讓我把對煮疙瘩的記憶由裹腹,變成了溫暖變成了親情,變成了滄海桑田銘記著。

陵川人舌尖上的鄉愁——紅糖煮疙瘩

母親煮的疙瘩不大不小剛好扣在碗底,不厚不薄剛好夠我略張開嘴就行,不軟不硬剛好能讓換牙的我咬動,也不遲不早能讓我一下早自習就能吃上。

陵川人舌尖上的鄉愁——紅糖煮疙瘩

可惜當時不懂這太多的剛好都是母親的愛,甚至有時還會埋怨她。每當這時,她總會笑著說:“知足吧!閨女,以前玉米糊糊還喝不上了。”然後她就開始盡力給我改善。

陵川人舌尖上的鄉愁——紅糖煮疙瘩

後來,母親為了生計外出,煮疙瘩便是父親的事了。他做煮疙瘩最令我難忘的便是揉麵時的樣子,一蹦一蹦的可愛極了,為此母親嘲笑了他很多遍卻總也改不了。但也許正是因為這樣,他煮的疙瘩分外好吃,因為有勁道耐嚼。

❥ 攪拌

陵川人舌尖上的鄉愁——紅糖煮疙瘩

❥ 和麵

陵川人舌尖上的鄉愁——紅糖煮疙瘩

❥ 分成一個一個小麵糰

陵川人舌尖上的鄉愁——紅糖煮疙瘩

而且我那時正長身體特別能吃,一頓三到四個很正常。他見我這樣,索性就連晚上也成煮疙瘩了。但即使如此,我也從未抱怨過。

後來我再大點,會騎自行車了,就開始隔三差五地去姥姥家。而無一例外地,姥姥早上也是給我做煮疙瘩。

陵川人舌尖上的鄉愁——紅糖煮疙瘩

她的煮疙瘩有點軟有點大,會架在碗底上面,但也正因這樣,用筷子紮起來會好扎,而且還有點淡淡的甜味。

陵川人舌尖上的鄉愁——紅糖煮疙瘩

還有那疙瘩湯也溶溶的,甚是好喝。所以我每次總是喝湯多,吃疙瘩少。

陵川人舌尖上的鄉愁——紅糖煮疙瘩

而姥姥見我如此,就總是問:“是不是不好吃?要不給你放點糖?”然後我就會高興地跳起來。

為啥?因為放了紅糖的疙瘩在那個年代就是不可多得的美味啊!

陵川人舌尖上的鄉愁——紅糖煮疙瘩

時至今日,我總會想起曾經的煮疙瘩,母親的父親的姥姥的。

他們或是燃柴煮或是用煤火煮,或是用高粱面做,或是用玉米疙糝做或是用玉米麵做,我都愛吃。

陵川人舌尖上的鄉愁——紅糖煮疙瘩

不為別的,就因為那煮疙瘩裡有著他們的那份愛~那份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