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個既不神聖,也不羅馬的帝國,壽命卻比我國的周朝還長?

在我國兒童傳統的啟蒙教材《三字經》裡,講到中國歷史時,有這樣幾句話:

“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

周朝自從武王滅商開始,經過西周,東周,到最後被秦國所滅,存在大約七百九十多年,是我國曆史上壽命最長的朝代。

即使後代實現大一統的漢、唐、明等王朝,所統治的時間也遠遠不及周朝長。

不過,在西方,卻有一個帝國,存在的時間,比我國的周朝還要長。

這就是神聖羅馬帝國,自從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加冕稱帝,神聖羅馬帝國成立,到1806年,最後一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也是奧地利帝國皇帝的弗朗茨二世,宣佈辭去神聖羅馬帝國帝位,神聖帝國解散。

此時這個帝國已經延續了八百四十多年,希特勒曾經感慨它的統治地域之廣,時間之長,稱它為第一帝國。

為什麼這個既不神聖,也不羅馬的帝國,壽命卻比我國的周朝還長?

可正如法國文豪伏爾泰所言,這個帝國“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

如果帝國真是如此名不副實,它何以能延續八百多年,又是什麼力量支撐了這種延續呢?

日本明治大學理工學部教授菊池良生,在他的《圖說神聖羅馬帝國簡史》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在這本書裡,菊池良生認為,位於帝國東部薩克斯地區的韋廷家族,作為帝國的選帝侯,進入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體系。從此,神聖羅馬帝國曆史上的每個關鍵環節,都與韋廷家族的參與有關,韋廷家族的美德,深深的影響著帝國的興衰,直到帝國滅亡。

《圖說神聖羅馬帝國簡史》也是從韋廷家族的角度來講述神聖羅馬帝國興亡的。

菊池良生的研究專業為奧地利文學,還著有《哈布斯堡家族的戰鬥——為近代拉開序幕的三十年戰爭》《哈布斯堡帝國的信息媒體革命——近代郵政制度的誕生》等表現神聖羅馬帝國曆史的書籍。

為什麼這個既不神聖,也不羅馬的帝國,壽命卻比我國的周朝還長?

帝國的建立

在歐洲歷史上,古羅馬帝國是一個偉大的存在,當分裂後的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滅亡後,西歐便處於戰亂紛飛的風雨飄搖中,人們開始懷念古羅馬統一時和平的日子。

當查理大帝最後統一西歐,建立了法蘭克帝國時,人們認為他重現了“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和平”,把法蘭克帝國稱為是“西羅馬帝國”的復活。

到了查理大帝的孫子輩時,法蘭克帝國一分為三,這分裂的三個國家,就分別成為中世紀法蘭西王國、意大利王國、德意志王國的雛形。

意大利王國向南擴張時,入侵了國都在羅馬的教皇國,當時法蘭西王國羽翼未豐,教皇國只能求救於德意志王國的國王奧托一世。

當奧托一世救援了教皇國後,公元962年,教皇投桃報李,為奧拓加冕,奧拓稱帝。

在歐洲,皇帝是眾王之王,是級別最高的君主稱號,如果說“國王”是一個民族的統治者,那“皇帝”就是歐洲眾多民族集合體的統治者,這樣的人,只能是古羅馬皇帝的繼承人

神聖羅馬帝國就此成立,儘管帝國的稱號要等13世紀才正式被採用,也從此與教權產生了糾纏的關係。

十九世紀英國首相帕麥斯頓說,沒有永遠的朋友,僅有永遠的利益。

教皇國不久受不了奧托一世的飛揚跋扈,與意大利王國勾結,奧托一世聞訊後,迅速改立新的教皇,並且自兼意大利國王。

這樣,“德意志國王,兼任意大利國王,並且經教皇加冕稱帝”,就成為帝國皇帝即位的慣例。

為什麼這個既不神聖,也不羅馬的帝國,壽命卻比我國的周朝還長?

選帝侯制度:皇帝要由諸侯投票產生

帝位傳承二百九十多年,到了腓特烈二世時,這位童年在意大利西西里長大的皇帝,把他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意大利上,而對於德意志,則採取放養政策,把國家分封給多個諸侯,讓諸侯們互相牽制。

並且給諸侯國自己的主權,就這樣,德意志形成諸侯割據的局面。

另一個惡劣影響,就是帝國從此就很難再有屬於自己直屬的軍隊,而是僱傭軍隊作戰,帝國中央就必須支付高額的軍費。因為諸侯國雖然有侍奉皇帝的義務,但能做到的卻很少,就像我國戰國時各國對東周所做的一樣。

問題是,教皇國不願意帝國的皇帝在意大利形成絕對的統治,雙方矛盾爆發,造成整個帝國的混亂,以至於帝國出現了腓特烈二世駕崩之後,沒有皇帝的時代。

為什麼這個既不神聖,也不羅馬的帝國,壽命卻比我國的周朝還長?

就這樣,皇帝的世襲制被迫結束,取而代之的是選舉制,確切來說是由諸侯選舉皇帝的選舉制。

因為帝國皇帝,首先必須是德意志國王,而當時德意志諸侯林立,誰是德意志國王,要看各諸侯的推舉,一旦被推薦為德意志國王,就意味著成為帝國皇帝。

所以這些諸侯選舉德意志國王的同時,也意味著選舉皇帝,就被稱為“選帝侯”。

這種情況下,就容易激起有野心的諸侯,被不同選舉推出的國王,為了成為皇帝,互相敵對,大打出手。

直到查理四世頒佈《黃金詔書》,宣佈只有七大選帝侯才有資格選舉皇帝,採取“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

七大選帝侯,包括三個教會的神職選帝侯,四個世俗的選帝侯,

《黃金詔書》裡還將原來在諸侯國內本屬於國王(也就是皇帝)的一些權利,比如收益權等,都轉給了選帝侯,這七個選帝侯國實力大增,而皇帝的收益大減,實力更差。

在四個世俗的選帝侯中,其中一個就是支持查理四世登基,薩克斯的韋廷家族,從此他們成為左右帝國發展方向的關鍵角色。

韋廷家族守護帝國興亡

在帝國興亡的關鍵時刻,韋廷家族幾乎都保持著對神聖羅馬帝國,確切說是對哈布斯堡家族的忠誠。

從腓特烈三世拒絕被選舉成為皇帝,到莫里茨對查理五世的支持與反對,韋廷家族一直保持著“忠於皇帝”的思想。

除了皇帝想削弱自己家族除外。

雖然神聖羅馬帝國這時從本質上已經成為德意志王國,韋廷家族仍然想讓帝國更具有凝聚力,他們選擇一直追隨統治帝國時間最長的哈布斯堡家族,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可這種深入骨髓的“尊王”的思想,影響是雙面的。

當哈布斯堡家族處於困難時,這個思想讓韋廷家族成為他們的大忠臣。

比如在決定帝國是中央集權制,還是諸侯聯邦制的德國三十年戰爭中,韋廷家族對當時哈布斯堡家族的皇帝,企圖建立中央集權的費迪南二世的支持,助他成為皇帝,也助他打勝意義重大的白山戰役。

可在戰勝後,面對費迪南二世錯誤的獨裁處置意見,作為薩克斯的選帝侯,韋廷家族在表示強烈反對無效時,又聯合了一些諸侯,希望皇帝自制,但仍然避免與皇帝正面直接開戰。

沒想到費迪南二世直接命令軍隊進攻薩克斯地區,韋廷家族在這種情況下只好與瑞典等國外勢力結盟。

因為像瑞典等國家,也不希望帝國在哈布斯堡王朝的帶領下,建立一箇中央集權,強大的德意志王國。

最後的結果,皇帝帶領帝國軍打贏了,也無力建立中央集權的國家,反而與諸侯簽訂條約,保持穩定,因為法國這時也加入了戰局。

神聖羅馬帝國諸侯林立的聯邦制被坐實,再也無緣中央集權制。

為什麼這個既不神聖,也不羅馬的帝國,壽命卻比我國的周朝還長?

名存實亡的帝國並沒有馬上解散,因為“太陽王”路易十四,在讓法國成為超級大國後,試圖染指德意志,以獲得更多的領土。

這時在位的皇帝利奧波特一世,賭上了哈布斯堡家族的榮光,與法國一戰,帝國治下的諸侯國,以及英國,荷蘭等國,也怕法國坐大,轉而支持神聖羅馬帝國。

當對抗法國的戰爭結束後,歐洲又接連爆發了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

等這些戰爭結束後,神聖羅馬帝國形成了以奧地利和普魯士為主的二元體制,讓帝國得以繼續延續。

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拿破崙橫掃歐洲,並請教皇到場,自己給自己加冕,建立了法蘭西帝國。

這可比神聖羅馬帝國,更像人們在歡呼聲中擁戴自己皇帝的古羅馬帝國。

拿破崙已經分解了神聖羅馬帝國,但仍然承認哈布斯堡家族的奧地利皇位。

這樣,已經分散成諸多聯邦的帝國,空有名義,再無任何實質作用。

當時的帝國皇帝,也是奧地利帝國的皇帝,弗朗茨二世,宣佈辭去帝位,解散延續八百多年的神聖羅馬帝國。

為什麼這個既不神聖,也不羅馬的帝國,壽命卻比我國的周朝還長?

而薩克斯的韋廷家族在這個過程,已經盡力,先是對抗拿破崙,被寬大處理後,加入了拿破崙的萊茵同盟,薩克森選帝侯國升級為王國,最後在拿破崙戰敗時,又被普魯士趁機吞併很多土地。

但薩克森王國依然獨立。

菊池良生在《圖說神聖羅馬帝國簡史》中,對韋廷家族給多了很多的讚譽,這個家族為帝國所做的,就像雲南沐氏之於明朝,對已經建立起來的秩序和體系盡職盡責,絕不肆意作亂。

這是韋廷家族傳承千年的傳統美德。

至於我們開頭提到的問題,為何那麼鬆散的帝國,壽命卻比我國的周朝還長?

答案可能就像菊池良生在《圖說神聖羅馬帝國簡史》中結尾所說的那樣:

“也許就是韋廷家族的傳統,支撐起了神聖羅馬帝國長達千年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