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个既不神圣,也不罗马的帝国,寿命却比我国的周朝还长?

在我国儿童传统的启蒙教材《三字经》里,讲到中国历史时,有这样几句话: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朝自从武王灭商开始,经过西周,东周,到最后被秦国所灭,存在大约七百九十多年,是我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朝代。

即使后代实现大一统的汉、唐、明等王朝,所统治的时间也远远不及周朝长。

不过,在西方,却有一个帝国,存在的时间,比我国的周朝还要长。

这就是神圣罗马帝国,自从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加冕称帝,神圣罗马帝国成立,到1806年,最后一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也是奥地利帝国皇帝的弗朗茨二世,宣布辞去神圣罗马帝国帝位,神圣帝国解散。

此时这个帝国已经延续了八百四十多年,希特勒曾经感慨它的统治地域之广,时间之长,称它为第一帝国。

为什么这个既不神圣,也不罗马的帝国,寿命却比我国的周朝还长?

可正如法国文豪伏尔泰所言,这个帝国“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

如果帝国真是如此名不副实,它何以能延续八百多年,又是什么力量支撑了这种延续呢?

日本明治大学理工学部教授菊池良生,在他的《图说神圣罗马帝国简史》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在这本书里,菊池良生认为,位于帝国东部萨克斯地区的韦廷家族,作为帝国的选帝侯,进入神圣罗马帝国的核心体系。从此,神圣罗马帝国历史上的每个关键环节,都与韦廷家族的参与有关,韦廷家族的美德,深深的影响着帝国的兴衰,直到帝国灭亡。

《图说神圣罗马帝国简史》也是从韦廷家族的角度来讲述神圣罗马帝国兴亡的。

菊池良生的研究专业为奥地利文学,还著有《哈布斯堡家族的战斗——为近代拉开序幕的三十年战争》《哈布斯堡帝国的信息媒体革命——近代邮政制度的诞生》等表现神圣罗马帝国历史的书籍。

为什么这个既不神圣,也不罗马的帝国,寿命却比我国的周朝还长?

帝国的建立

在欧洲历史上,古罗马帝国是一个伟大的存在,当分裂后的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灭亡后,西欧便处于战乱纷飞的风雨飘摇中,人们开始怀念古罗马统一时和平的日子。

当查理大帝最后统一西欧,建立了法兰克帝国时,人们认为他重现了“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和平”,把法兰克帝国称为是“西罗马帝国”的复活。

到了查理大帝的孙子辈时,法兰克帝国一分为三,这分裂的三个国家,就分别成为中世纪法兰西王国、意大利王国、德意志王国的雏形。

意大利王国向南扩张时,入侵了国都在罗马的教皇国,当时法兰西王国羽翼未丰,教皇国只能求救于德意志王国的国王奥托一世。

当奥托一世救援了教皇国后,公元962年,教皇投桃报李,为奥拓加冕,奥拓称帝。

在欧洲,皇帝是众王之王,是级别最高的君主称号,如果说“国王”是一个民族的统治者,那“皇帝”就是欧洲众多民族集合体的统治者,这样的人,只能是古罗马皇帝的继承人

神圣罗马帝国就此成立,尽管帝国的称号要等13世纪才正式被采用,也从此与教权产生了纠缠的关系。

十九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仅有永远的利益。

教皇国不久受不了奥托一世的飞扬跋扈,与意大利王国勾结,奥托一世闻讯后,迅速改立新的教皇,并且自兼意大利国王。

这样,“德意志国王,兼任意大利国王,并且经教皇加冕称帝”,就成为帝国皇帝即位的惯例。

为什么这个既不神圣,也不罗马的帝国,寿命却比我国的周朝还长?

选帝侯制度:皇帝要由诸侯投票产生

帝位传承二百九十多年,到了腓特烈二世时,这位童年在意大利西西里长大的皇帝,把他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意大利上,而对于德意志,则采取放养政策,把国家分封给多个诸侯,让诸侯们互相牵制。

并且给诸侯国自己的主权,就这样,德意志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

另一个恶劣影响,就是帝国从此就很难再有属于自己直属的军队,而是雇佣军队作战,帝国中央就必须支付高额的军费。因为诸侯国虽然有侍奉皇帝的义务,但能做到的却很少,就像我国战国时各国对东周所做的一样。

问题是,教皇国不愿意帝国的皇帝在意大利形成绝对的统治,双方矛盾爆发,造成整个帝国的混乱,以至于帝国出现了腓特烈二世驾崩之后,没有皇帝的时代。

为什么这个既不神圣,也不罗马的帝国,寿命却比我国的周朝还长?

就这样,皇帝的世袭制被迫结束,取而代之的是选举制,确切来说是由诸侯选举皇帝的选举制。

因为帝国皇帝,首先必须是德意志国王,而当时德意志诸侯林立,谁是德意志国王,要看各诸侯的推举,一旦被推荐为德意志国王,就意味着成为帝国皇帝。

所以这些诸侯选举德意志国王的同时,也意味着选举皇帝,就被称为“选帝侯”。

这种情况下,就容易激起有野心的诸侯,被不同选举推出的国王,为了成为皇帝,互相敌对,大打出手。

直到查理四世颁布《黄金诏书》,宣布只有七大选帝侯才有资格选举皇帝,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七大选帝侯,包括三个教会的神职选帝侯,四个世俗的选帝侯,

《黄金诏书》里还将原来在诸侯国内本属于国王(也就是皇帝)的一些权利,比如收益权等,都转给了选帝侯,这七个选帝侯国实力大增,而皇帝的收益大减,实力更差。

在四个世俗的选帝侯中,其中一个就是支持查理四世登基,萨克斯的韦廷家族,从此他们成为左右帝国发展方向的关键角色。

韦廷家族守护帝国兴亡

在帝国兴亡的关键时刻,韦廷家族几乎都保持着对神圣罗马帝国,确切说是对哈布斯堡家族的忠诚。

从腓特烈三世拒绝被选举成为皇帝,到莫里茨对查理五世的支持与反对,韦廷家族一直保持着“忠于皇帝”的思想。

除了皇帝想削弱自己家族除外。

虽然神圣罗马帝国这时从本质上已经成为德意志王国,韦廷家族仍然想让帝国更具有凝聚力,他们选择一直追随统治帝国时间最长的哈布斯堡家族,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可这种深入骨髓的“尊王”的思想,影响是双面的。

当哈布斯堡家族处于困难时,这个思想让韦廷家族成为他们的大忠臣。

比如在决定帝国是中央集权制,还是诸侯联邦制的德国三十年战争中,韦廷家族对当时哈布斯堡家族的皇帝,企图建立中央集权的费迪南二世的支持,助他成为皇帝,也助他打胜意义重大的白山战役。

可在战胜后,面对费迪南二世错误的独裁处置意见,作为萨克斯的选帝侯,韦廷家族在表示强烈反对无效时,又联合了一些诸侯,希望皇帝自制,但仍然避免与皇帝正面直接开战。

没想到费迪南二世直接命令军队进攻萨克斯地区,韦廷家族在这种情况下只好与瑞典等国外势力结盟。

因为像瑞典等国家,也不希望帝国在哈布斯堡王朝的带领下,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强大的德意志王国。

最后的结果,皇帝带领帝国军打赢了,也无力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反而与诸侯签订条约,保持稳定,因为法国这时也加入了战局。

神圣罗马帝国诸侯林立的联邦制被坐实,再也无缘中央集权制。

为什么这个既不神圣,也不罗马的帝国,寿命却比我国的周朝还长?

名存实亡的帝国并没有马上解散,因为“太阳王”路易十四,在让法国成为超级大国后,试图染指德意志,以获得更多的领土。

这时在位的皇帝利奥波特一世,赌上了哈布斯堡家族的荣光,与法国一战,帝国治下的诸侯国,以及英国,荷兰等国,也怕法国坐大,转而支持神圣罗马帝国。

当对抗法国的战争结束后,欧洲又接连爆发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

等这些战争结束后,神圣罗马帝国形成了以奥地利和普鲁士为主的二元体制,让帝国得以继续延续。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拿破仑横扫欧洲,并请教皇到场,自己给自己加冕,建立了法兰西帝国。

这可比神圣罗马帝国,更像人们在欢呼声中拥戴自己皇帝的古罗马帝国。

拿破仑已经分解了神圣罗马帝国,但仍然承认哈布斯堡家族的奥地利皇位。

这样,已经分散成诸多联邦的帝国,空有名义,再无任何实质作用。

当时的帝国皇帝,也是奥地利帝国的皇帝,弗朗茨二世,宣布辞去帝位,解散延续八百多年的神圣罗马帝国。

为什么这个既不神圣,也不罗马的帝国,寿命却比我国的周朝还长?

而萨克斯的韦廷家族在这个过程,已经尽力,先是对抗拿破仑,被宽大处理后,加入了拿破仑的莱茵同盟,萨克森选帝侯国升级为王国,最后在拿破仑战败时,又被普鲁士趁机吞并很多土地。

但萨克森王国依然独立。

菊池良生在《图说神圣罗马帝国简史》中,对韦廷家族给多了很多的赞誉,这个家族为帝国所做的,就像云南沐氏之于明朝,对已经建立起来的秩序和体系尽职尽责,绝不肆意作乱。

这是韦廷家族传承千年的传统美德。

至于我们开头提到的问题,为何那么松散的帝国,寿命却比我国的周朝还长?

答案可能就像菊池良生在《图说神圣罗马帝国简史》中结尾所说的那样:

“也许就是韦廷家族的传统,支撑起了神圣罗马帝国长达千年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