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馬車是如何避震的

哎呀,這個問題爭論性比較大,我先表明下自己的觀點:古代的馬車要想有良好的乘坐感,估計得把座位墊厚一些。

為什麼我會有這個“惹怒”眾人的觀點呢?且聽小編細細道來......

中國古代馬車是如何避震的

古代的避震系統——【伏兔、當兔】

伏兔

  • 什麼是伏兔?在《考工記》中有一段描述“加軫與轐”。
  • 其中“軫”指的是車廂底部四周的橫木,我們可以理解為車梁。
  • “轐”(bu,讀二聲),就是伏兔的意思。是在車軸車梁(軫)十字交接處,起到連接軸和軫的作用。
  • 同時,也有一定的減震效果

以下為圖解:

中國古代馬車是如何避震的

伏兔的形狀與位置

到目前,考古學家多次在周代的車輛遺蹟中發現伏兔的痕跡,可以吹牛逼的說我國在周代就有車輛避震系統了。但,伏兔是如何將“軸”和“軫”(車梁)連接起來的,這個在考古界的爭議很大,但一般來說,是通過革帶連接的,革帶可以理解成“皮帶”,哈哈哈。還有一種連接方法如下圖:

中國古代馬車是如何避震的

伏兔的連接

當兔

  • 位置處於兩伏兔之間,
  • 在輈與軸之間
  • 輔助減震的部件,承擔一部分減震作用
中國古代馬車是如何避震的

當兔與伏兔的位置

中國古代馬車是如何避震的

當兔


以上就是古代馬車的避震簡單介紹,還有就是,一輛馬車包括魯不古在內的多數就夠都是木製的,甚至“伏兔”和“當兔”都是木製的。所以說,你覺得減震效果如何呢?

伏兔和當兔有沒有減震效果,肯定有但是不好,兩個方面來論證:①木製再硬也沒鐵硬,擠壓形變較大。②古人不這樣做該怎樣做,當時只有木材容易被加工

好了,以上就是古代馬車的避震系統介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