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是為了你好啊”,為什麼孩子卻不領情,甚至有些逆反心理?

前天遇到了一位寶媽,在聊天的過程中,話題自然不自覺的帶到了孩子的身上,寶媽一直不停的抱怨,為什麼讓孩子不要玩手機都不聽,為什麼讓他收拾房間也不樂意,為什麼做事情總是馬馬虎虎的,自己明明都是為了他好,可是每一次的忠告只會讓孩子越來越叛逆。

這樣的情況實際上在很多家庭都曾經出現過,有太多太多的家長打著“為你好”的名號,強硬的干涉孩子的生活,他們和孩子在溝通的過程中,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全然沒有想過孩子是否需要家長的這份好意。

“我都是為了你好啊”,為什麼孩子卻不領情,甚至有些逆反心理?

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家長越是試圖用這樣的方式讓孩子接受自己的建議,孩子卻愈加厭煩。

一. 為什麼父母會有“為你好”現象出現

絕大數的父母,都會認為自己的年齡比孩子要大,經歷的事情也比孩子要多,所以會自顧自的替孩子做決定。

他們希望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要經歷那些不必要的麻煩,會為孩子鋪就一條,自己看來正確的道路。一旦事情超過自己的掌控,他們也會因為變得憂心,因為在他們看來,按照他們預想道路行進才是正確的。

“我都是為了你好啊”,為什麼孩子卻不領情,甚至有些逆反心理?

因此才會不斷的重複“為你好”,讓孩子重新走回到那條既定的道路上。即便這條路是錯誤的,可是在父母看來,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他們一直在為孩子考慮。

“為你好”也會成為父母勸慰自己的理由。他們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在沒有得到反饋的時候,還會因為自己的一片苦心憤憤不平。

誠然,父母們的成長經歷和經驗確實是孩子所欠缺的東西,但是他們想要依仗這些,強行將自己的生活方式灌輸給孩子,也會得到逆反的效果。

“我都是為了你好啊”,為什麼孩子卻不領情,甚至有些逆反心理?

二. “為你好”的不良效應

  • 1. 家長和孩子之間關係的惡化

在孩子年齡比較小的時候,沒有那麼強的反抗能力,家長們使用“為你好”這樣的方式,或許還會有一點效果,可是等到孩子逐漸長大,有了自己的思想,想要獨立的時候,家長們再強行灌輸孩子自己的觀點,孩子最直接的一點反應,就是不接受家長的建議,並且會從內心生出牴觸的心理。

“我都是為了你好啊”,為什麼孩子卻不領情,甚至有些逆反心理?

然而長此以往下去,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也會因此受到影響,這樣的方法也會失去原來的效果。

  • 2. 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

家長們用“為你好”的方式,指定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處理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也剝奪連孩子成長的機會,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種能力就是思考能力,可是家長們已經替他們省略了這一過程。

連做決定的權利都沒有,孩子又如何能夠得到鍛鍊。很多重要的事情,家長們不放心孩子做決定,可以在旁協助,但是一些細枝末節的小事情也要幫孩子做決定,這對孩子而言是一種無形的打壓。

“我都是為了你好啊”,為什麼孩子卻不領情,甚至有些逆反心理?

解決問題的能力從來都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還在在一次又一次處理問題的過程中積累而來。家長們不能一邊嫌棄孩子懶散沒有目標,又一邊自顧自的打著“為你好”的旗幟,替孩子做所有決定。

放手讓孩子自己做決定,不僅僅可以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三. 應該怎樣做

  • 1. 換位思考

家長們之所以時常打著“為你好”的旗幟,去為孩子規劃路線,實際上就是因為家長們覺得自己的人生經驗比孩子豐富,所以總是要求孩子去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我都是為了你好啊”,為什麼孩子卻不領情,甚至有些逆反心理?

這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家長們想要改變這樣的現象,最應該做的第一步就是換位思考,不要從自己的立場出發,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問題,並且反思自己以往的行為。

  • 2. 多多交流溝通

語言是我們人類特有的天賦,也是我們貼近彼此的重要工具,父母和孩子也是一樣,當我們的關係出現問題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要進行交流,用溝通的方式化解彼此的矛盾。

家長們和孩子進行溝通的過程中,也應該要放下自己的架子,不要用高高在上的姿態教訓孩子,多用一些孩子能夠聽懂的語言,和他們進行交流。

“我都是為了你好啊”,為什麼孩子卻不領情,甚至有些逆反心理?

  • 3. 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孩子的不成熟,確實會導致他們在處理一些問題的時候,有心無力,當時即便如此家長們也不應該,直接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

聰明的家長,更多的時候,會引導孩子去解決。或許在一開始的時候,這個過程會很困難,孩子解決問題也會很吃力,但是經歷的多了,到了後面就會變得越來越輕鬆,孩子自己解決問題和麻木的按照家長的方式解決問題,雖然結果是一樣的,可是在這個過程中,累積的經驗能力大不相同。

“我都是為了你好啊”,為什麼孩子卻不領情,甚至有些逆反心理?

比如孩子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家長們應該先讓孩子自己解決,讓他們先講述自己的解決方案,無論孩子給出的方案在家長的眼中看起來有多麼的幼稚,家長們都不能打擊他們的信心。

而是應該在裡面找出一些可行的點,在對孩子進行引導,讓他們慢慢完善解決方案。在這個過程中,就是一個鍛鍊孩子思維能力的過程,而孩子也會願意聽取家長的意見。

  • 4. 不要反覆揪著一個問題

不少家長也喜歡翻孩子的舊賬,孩子的一次錯誤成為家長們攻擊孩子的利器,一旦孩子不按照家長們的想法做事的時候,就將之前的舊賬翻找出來,放大孩子們在這件事情上犯得錯誤,隨後站在制高點告訴孩子,自己是為了他好,不讓他重蹈覆轍。

然而這樣的方法最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一旦他們在一個問題上受到多次指責,內心的反抗和不滿都會成倍增加。

“我都是為了你好啊”,為什麼孩子卻不領情,甚至有些逆反心理?

教養孩子是一個非常龐大的過程,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所有的家長都是新人,需要不斷的學習來提高自己在這方面的能力。

因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太過急切,不少家長們死死地盯住孩子做出的成績,卻忘記了結果不是最重要的,相比於結果,更重要的應該是過程。

“我都是為了你好啊”,為什麼孩子卻不領情,甚至有些逆反心理?

有的時候,孩子沒有達到預期的結果,並不需要太過憂心,只要在這個過程中有所進步也值得褒獎。反覆和孩子強調“為你好”,干涉他們的生活,才會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困擾,也會惹得孩子厭煩。

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可以在教育的過程中不斷改進自身,所以家長們更加應該

避免那些讓孩子產生抗拒的方式,避免沒有意義的重複,才能讓教育的效果事半功倍。

每日話題:寶媽們,會經常覺得做這些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孩子不領情的時候嗎?歡迎留言一起討論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