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位后的朱棣有多敏感?说好的状元因名字犯忌讳竟被“下架”

多年前,笔者在明朝吧混的时候,时常有人愤慨电视上全是清朝的电视剧,而明朝的内容少之又少,因此,永乐大帝朱老四的一番功绩,竟落到了无处传播的境地。

夺位后的朱棣有多敏感?说好的状元因名字犯忌讳竟被“下架”

令明粉们欣喜的是,这两年来关于明朝的电视剧倒也多了一些,不过在笔者看来电视剧还是电视剧,如果用纪录片的角度来解读自然是不行的。

比如电视剧通常把朱棣塑造得非常脸谱化,一副阴冷、暴戾、绝情的样子,那气质看起来就像一个残忍的暴君,动辄要诛人十族。实际上,朱棣除了这一面外还有许多的面孔,比如他关心百姓水旱,亲自北征沙漠,这也是令人钦佩、让史书大写特写的地方。

夺位后的朱棣有多敏感?说好的状元因名字犯忌讳竟被“下架”

然而,靠造反起家,以谋逆夺位的朱棣同时还是一个非常敏感而多疑的人。比如他上位以后,就废除了建文帝的帝号,将建文四年改称洪武三十五年,本已上庙号的朱标也被褫夺,改回了懿文太子。

总之,他的意思就是建文一朝就像没发生过一样,仿佛是朱元璋直接传位给了他。而这种做法,也是直接打了自己的脸,你当初不是“清君侧”来了吗?现在清完了,怎么自己却坐上了大位,而且还废了大哥侄子的庙号帝号呢。

夺位后的朱棣有多敏感?说好的状元因名字犯忌讳竟被“下架”

说到底,在封建时期,朱棣的这种篡位行为是如何也洗不清的,毕竟后世的君王也不希望有人效仿他的这种“清君侧”的行为来给自己也搞这么一下。

如《明史·成祖本纪》中就直言了朱棣的功绩很伟大,但仍无法掩盖他倒行逆施的缺点。

实际上,朱棣确实给了自己的子孙做了坏榜样,终明一朝,自成祖后造反的王爷就有好几位,而这里面甚至还包括了他自己的儿子。从这个角度来看,他的皇位来源确实缺少一定的说服力,而且还给后代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成祖能做的事,为什么我不能做,万一成功了呢?

夺位后的朱棣有多敏感?说好的状元因名字犯忌讳竟被“下架”

可想而知,当上了皇帝的朱棣,在心里面却始终有着这样的一块心病。而这种心病随着时间的推移并没有减弱丝毫,反而是让他变得暴戾且多疑了起来。

永乐二十二年是朱棣人生中的最后一年,应该说都这个时候了,再悬着的心也该放下来了,但朱棣显然没有,他依然多疑而多虑,一些风吹草动也能被他过度解读。

夺位后的朱棣有多敏感?说好的状元因名字犯忌讳竟被“下架”

是年,永乐朝最后一次科举——二十二年甲辰科在殿试完毕的时候,杨士奇拿着名单给朱棣过目,而心病重重的朱棣看了一眼就不悦了,第一名的状元,怎么能叫“孙暴”呢,这不正是嘲讽我是个暴君呢?

杨士奇一看坏了,准是陛下将人家的名字孙曰恭看错了。在古时,人的名字是竖着写,所以曰恭二字看起来就像个“暴”字。

夺位后的朱棣有多敏感?说好的状元因名字犯忌讳竟被“下架”

明朝三杨内阁,左一为杨士奇于是,杨士奇马上耐心解释,这小子叫曰恭,不是暴什么的。但是,朱棣脸色仍不是很好,似乎和这个状元较上劲了,而且还指着第三名的邢宽说这名字还不错。

此时,人精杨士奇终于也看了出来,原来陛下喜欢“用刑宽容”的邢宽,而“暴君暴治”的孙曰龚则犯了忌讳了。于是也就顺着朱棣的意思,将第三名的邢宽推上了状元的位置,而原来拟定的状元孙曰恭也就“下架”了,最终给他安排了个探花。

夺位后的朱棣有多敏感?说好的状元因名字犯忌讳竟被“下架”

从这件事情我们就知道,勇武过人,看似信心满满的朱棣其实一辈子都活在谨慎和敏感之中。而可能正是这种内心的焦虑,才促成他逐渐变成一个暴戾的君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