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父母如何面對會說“不”的孩子?不會說“不”是病態的

年輕父母如何面對會說“不”的孩子?不會說“不”是病態的

年輕父母如何面對會說“不”的孩子?不會說“不”是病態的

因為懵懂就可以隨時說"不"嗎?

說"不"是一每個人的一種權利。

在大多數人的觀念裡,在成年人的世界,說不,應該是一件比較容易的事情。

事實並非如此,舉兩個例子,在職場裡面對上司佈置的壓榨式的任務,和在面對婆媳交戰裡那些不得不低頭的要求,單說這兩點,想必成人也不能用一種"說不幹就不幹"的態度去處理。

因為成年人的世界,更多的是一種維繫,不想回到零點,就必須咬牙堅持。

這個時候,成年人就不能隨意說不。

那麼,孩子呢?

年輕父母如何面對會說“不”的孩子?不會說“不”是病態的

在成年人眼裡孩子大多屬於懵懂,那麼,真的可以因懵懂,而隨時說"不"嗎?

在我所教的學生裡,總能看見有那麼一兩個學生是過於安靜的。

這種安靜不是性格上的文靜,更多的是他們習慣把自己放在安靜的角落,不過分曝光自己,以此來守護自己。

他們往往,成績優異,能歌善舞,交友廣泛,很多老師和家長對這類孩子就特別喜歡,將"懂事"的標籤穩穩貼在他們身上。

但如果發生了錯誤,比如在球場上因自身原因不小心失去了一個進球機會,還沒有等到別人開口,他自己就先慌了,開始不停道歉,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也生怕別人因此內疚。

對於這樣類型的孩子,他們內心是無力的,更多時候他們在遇到麻煩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找別人幫忙,而是生怕麻煩到別人。

遇到這樣的孩子,我內心是心疼多一點,而生不出那種"別人家孩子"的驕傲。

在我看來,孩子不敢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不敢隨意去麻煩別人,逐漸演變成後來迎合別人的想法來做自己,是一種病態。

年輕父母如何面對會說“不”的孩子?不會說“不”是病態的

當"好"成為一種枷鎖

現在大多數家長都會讓孩子很忙碌,週末和節假日生怕浪費一點時間,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在他們的觀念裡,懂的多一點畢竟是好,因為優秀的人在未來的社會模式裡選擇權在孩子手上。

其實,大人的好,對孩子來說是另外一種枷鎖。

可事實並非如此。

年輕父母如何面對會說“不”的孩子?不會說“不”是病態的

學期初,我在學校門口看到剛買菜回來的思思奶奶,便和她打招呼:"思思請了這麼久的假感冒好一點了嗎?"

沒想到奶奶臉上露出了難過的表情:"思思她爸媽打算讓孩子休學。"

"啊?芊芊怎麼了?"我吃驚地問。

"唉,也不知怎麼,突然不愛說話了,不是發呆就是哭,去醫院檢查說是抑鬱症……唉,真不明白,這麼小的孩子,怎麼就得了抑鬱症呢……"

說實話,我並沒有覺得非常意外。思思的父母都很優秀,所以對孩子的期望值也很高,思思也確實沒讓他們失望,在外面談起女兒,他們總是驕傲的說孩子"特別懂事、特別好帶"。所以,大家都很羨慕他們,有這樣一個乖巧懂事、人見人愛的孩子。

但是,思思還在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就覺得她和別的孩子不一樣,明明自己做得很好,卻總是要看看別人的臉色,尤其是媽媽,只要流露出一點點的不悅,她馬上就默不作聲,乖乖聽從媽媽的指令。

有一次看到思思媽媽來接她,孩子走出教室媽媽就不停打電話,看見思思沒跟上腳步,回頭就對思思大聲說:"快點跟上,不然一會就趕不上你的舞蹈課。"

可是我分明看到思思兩眼含淚為難的樣子,其實在上學的時候老師就發現了,思思的腳上和膝蓋因為聯繫舞蹈的關係已有了大片淤青,因此上戶外課老師建議她在班上休息,多少次我都發現她眼巴巴站在教室門口看著其他小朋友玩樂時渴望的表情。

老師也不止一次對她媽媽提議過,或許應該要再適當減輕一些課程,但媽媽說:"別人家的孩子都跳的特別好,我不想以後思思落下太多。"

我想,這麼小的一個孩子就已經學會壓抑自己的想法,也許也是一件好事,總比抑鬱到了最厲害的時候,露出更多讓人心痛的狀態來得及時。

年輕父母如何面對會說“不”的孩子?不會說“不”是病態的

給予孩子選擇權

其實,很多大人都會覺得孩子還小,不能做出正確選擇,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做什麼是對自己好的,所以,在選擇權上父母佔了上風。

可是父母忘記了孩子再小,也有最直觀的感觸,在舞蹈班上每天的拉伸很疼,說一次,父母就會告訴她們這是為她們自己好,是對將來有好處的。

將來對於孩子是一個很遙遠的詞彙,或者真的有幫助,可她們不知道怎麼個好法,而父母並不會詳細告知。反而在孩子因疼痛哭泣的時候,會因為孩子在期間各種不配合負面情緒高漲,逐漸變成"為了你好"來綁架孩子,讓她們必須按照父母的理想狀態去做事。

年輕父母如何面對會說“不”的孩子?不會說“不”是病態的

可是,孩子自出生,脫離母體,就已經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人格,並不是說因為孩子年紀小做不了抉擇,就否定了她們的想法。

為什麼當今社會會有那麼多的媽寶,好似長大了也離不開母親,有了交際圈也十分依賴母親給的建議。

其實是因為自小,媽媽太過於獨斷去給孩子抉擇了。小孩子也許在大人眼裡很多事情都很稚嫩,可是那是小孩子的世界,他們能想到的就是那些,大人不能以俯視的姿態去看待那些稚嫩的不夠全面。

恰恰因為這些不夠全面,才能一點一滴造就完善孩子的獨立人格。

如果父母自小就對孩子說,這件事情該這樣做,那件事情該那樣做。那麼,漸漸的,孩子會在成長的環境中失去自我單獨的思考能力,日後讓孩子心裡產生了一種反正我的爸爸媽媽會告訴我怎麼做。

可是父母有沒有想過,這個世界的變遷如此快,總有父母伸手也夠不到的地方,那個時候孩子陷入困境該怎麼辦?

是哭泣,還是站在原地想:"我的媽媽沒有告訴我這樣該怎麼做啊。"

我想後者會多一點。所以,父母說適當放手,不要一味強橫,試試傾聽孩子的需求是什麼,這比毫無頭緒一味強加各種"為你好"強得多。

當一個孩子自小在嚴厲家庭氛圍中成長,很少接受到讚美,他們做任何事情前都會想"我會不會做的不夠好",而在做完事情後又變成了"我怎樣做父母才會說好"。

這並非孩子想的太多,而是父母總是在他們有了自己想法和實施當中,站在了高處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

時間一長,孩子會越來越不敢表達內心真正的想法,實際上是害怕,害怕來自父母的失望,內心會越來越怯懦和自卑,從而導致成人之後,這種想法根深蒂固,做事畏縮,生怕做錯一件事就會遭受周遭的嘲諷和批評。

年輕父母如何面對會說“不”的孩子?不會說“不”是病態的

現如今,我們總會看到,有一些一直在尋找,尋找別人的任何,尋找別人的讚美,好像做每一件事就是要得到別人的肯定心裡的大石頭才會落地。

其實,他們在尋找的,是童年裡一直沒有得到的,一種缺失,而在尋找的途中,這樣的人就會不知不覺變成不停去討好別人。

所以,孩子,我寧願你早早對你的父母說"不",要讓孩子自己心裡清楚"聽話"不是以無底線地委屈自己為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