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願你的每一次抉擇,都堅定不移

近期參加了一期讀書會活動,主題是“斷舍離”。

斷舍離:願你的每一次抉擇,都堅定不移

山下英子在學習瑜伽和整理雜物的過程中總結出了“斷舍離”的理念。斷=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舍=處理掉沒有用的東西。離=捨棄對物質的迷戀,讓自己處於寬敞舒適、自由自在的空間。

主講人王影學妹說,斷舍離是鍛鍊我們決策力的工具,探尋內心的真實需求,決定什麼要捨棄,什麼要保有。

對此很是認可。

鋼之鍊金術師裡面定義了鍊金術“等價交換”的原理:

人沒有犧牲就什麼都得不到,為了得到什麼東西,就需要付出同等的代價。

這是愛德華他們相信的世界的真實,也是我所認為的斷舍離的動機。

因為當你雙手握滿東西的時候,就無法再去拿起其他。

所以要捫心自問,到底想要什麼,然後拾掇清楚,騰出空間,再去抓住。

壹。

有校友分享了跳槽的經歷,那是對於當下狀態的一種斷舍離,他在工作一段時間後,發現了原來這並不是自己想要的,於是果斷地換了工作,換了心情,活出自我。

彼時我腦中閃過了兩個朋友,一個是因為當下生活狀態需要更多自由時間,因而捨棄了上升階段的更有經濟優勢的工作。另一個則是發現了自己真正熱愛的事物,所以遠走他方進入新的領域。

在能力上佳,上級賞識器重,同事友好和睦的狀態下,可以想見的是未來一段時間內會有巨大的進步空間,但他們放棄了。

斷舍離,除了需要勇氣之外,更需要對自己明晰,對得失衡量的智慧和果斷。

比較有意思的是一位校友發現人文類書籍對於自己思維判斷的影響是負面的,於是對於這類書籍斷舍離。我不知道他是否全面捨棄了文化藝術歷史美學哲學社會教育國學等等,但他的表述中是對於抉擇後的滿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

能夠清楚明白地瞭解自己,並且堅定不移地執行,這便是一種好的狀態。

貳。

當我看到“斷舍離”這個主題時,直接想起的是兩件事:

一個是徹底棄了萬智牌這個十幾年的大坑,順便從爐石傳說開始,把遊戲都棄絕。

另一個是遠離深夜大酒,不再像年少時出入酒局,和熟悉不熟悉的人們把酒言歡、熱熱鬧鬧。

兩者其實都應該算是同一種事物,能夠帶來某些方面的當下的瞬時快樂,能夠製造某些情境下的情感或體感愉悅。

但它們的標價是時間、精力、金錢,以及回首時的一種空蕩蕩沒有著落的感覺。

於是便定下心斷舍離。

所以多出了時間,可以運動,可以讀書,可以學其他東西。至少身體健康點,可以頂住更頻繁的加班。

對此我有一點遺憾,我知道自己不要什麼,而對於真正想要的卻依然迷糊。

祝你好運。

叄。

我們還討論了對於生活雜物的整理,對於購買物品的決定,對於轉變的猶疑……我們常常耗費了大量時間、空間、精力、金錢來獲得與己身無用或者並不是那麼有意義的事物,終於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像一個裝滿水的瓶子,遇到了喜愛的飲料,卻再也無法裝入其中。

所以要不時地清理,有一點留白比較美。

至於沒有人提及的,感情的斷舍離。

難分對錯,難捨難分,難難難。

總有些人,明明只是無意穿堂風,卻偏偏孤踞引山洪。箇中滋味冷暖自知,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和評判,進而做出抉擇。

唯可提的是,斷舍離之後,最好是一首烽火改編的《六兩三》:

送君千里直至峻嶺變平川/惜別傷離臨請飲酒六兩三

一兩願你江南多雨帶油傘/二兩願你酷暑可以輕搖扇/三兩願你入冬莫忘添衣衫/四兩願你年年多聚無離散/五兩願你無病無憂心常寬/六兩願你無風無雨長相歡

六兩三/餘下三

我在西北,一關接一關/與你相隔,一山又一山

最後只願我,知道你平安。

肆。

讀書會上還有三道題目。

1.當你聽到或看到“斷”“舍”“離”,你的內心感覺如何?腦海的畫面是什麼?

我的回答是輕鬆、喜悅。

想起的畫面是一片曠野,獨自靜坐其間。

隨後想到了我的辦公室。去年搬了新址,那些不知有沒有用、可能將會有用的東西,一概扔掉。對於新工位,好好拾掇,再也不似原來那般雜亂不堪,每天真的會舒坦很多,並且再也不會想要混亂的狀態。

整理是最容易帶來喜悅的事情之一。

2.選擇一樣隨身攜帶的物品,審視它,你內心的感覺如何?你升起了怎樣的想法?你有怎樣的發現?

我對著手串發呆,感覺應該是肅穆。想起了靈隱寺大雄寶殿的佛像,睥睨眾生。你說,人生不過百年,死後不過一抔黃土,來去之間無法帶走任何東西,能留下的也只是極少數。所以人人所追逐的世俗成功,究竟為了什麼?

對於生命的困惑,始終未解,所謂活著本身就是意義,不過是取巧的答案,所以活不明白,亦不自在。

自在觀,觀自在,無人在,無我在。問此時自家安在,知所在自然自在。

如來佛,佛如來,有將來,有未來,究這生如何得來,已過來如見如來。

3.這是作業:

選擇三塊區域,嘗試進行“斷舍離”,捨棄不需要的,篩選適合自己的。你有什麼新的發現,在評論區告訴我好嗎?

伍。

斷舍離:願你的每一次抉擇,都堅定不移

我想斷舍離是一種抉擇。

而生活就是在不斷抉擇。

只不過有些是主動,有些是被動,我們都要對此負責。

希望我們都能夠直面內心,做好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