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藺相如的三個典故 完璧歸趙 澠池之會 負荊請罪

藺相如是戰國時期趙國名相,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藺相如為人機智勇武,有遠見,善謀斷,為趙國抵禦強秦、壯大國勢立下了汗馬功勞。據當地傳說,藺相如自幼習武,臂力過人。藺相如好讀書,求上進,樂於助人。他見小夥伴們因家貧無力讀書,便把自己所學悉數教授給他們,人都稱之為“藺先生”。趙惠文王時期,藺相如做了宦者令繆賢門下的食客。

藺相如的成就很大,但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蹟是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這三個典故。下面我們就簡單講一下這三個故事


關於藺相如的三個典故 完璧歸趙 澠池之會 負荊請罪


《完璧歸趙》

當時秦國已經發展到了很大規模了,趙國是很害怕秦國的,但是在趙惠文王時期,秦昭王寫信給了趙王,想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取和氏璧。

藺相如就奉了趙王的命令帶著和氏璧去了秦國,但是到了秦國之後,藺相如發現秦昭王完全就是想把和氏璧據為己有,而且不想把城池給趙國,藺相如就前後用計,據理力爭,機智周旋,最後終於是把帶到秦國的和氏璧帶回到了趙國了,所以這件事情被譽為是完璧歸趙了。

《澠池之會》

《澠池之會》是秦王和趙王的故事,當時秦國為了集中力量攻打楚國,想和趙國聯手,所以就約了趙王到澠池這個地方一起探討事情,

但是趙王不敢去,秦國當時很強大,但是有藺相作陪的話其實也沒有什麼的,所以就一同去了,去了之後果不其然遭遇了一系列的秦國打擊,還索要城池,但是都被藺相如一一化解,使秦王毫無所得,這次就是著名的《澠池之會》了。

《負荊請罪》

上次《澠池之會》藺相如功勞很大,所以趙王就封他為上卿,官職卻比老將軍廉頗還要高,所以廉頗不服氣,感覺比藺相如要低這麼多,所以就表示要羞辱藺相如。

但是藺相如知道這個時候趙國一定不能內亂,所以就處處的迴避忍讓藺相如,久而久之廉頗也明白了藺相如的別有用心,也被藺相如的精神給感動到了,體會到了藺相如以國家為重的心裡,所以親自打赤膊背上荊棘到藺相如府上請罪,之後兩人惺惺相惜成為了生死之交了。

藺相如能成為千古名相,得益於他不畏強暴,和諧共處的精神,他以國家利益為重,個人利益為輕的君子風度,一定程度上代表和弘揚了中華的傳統美德。

在強秦意圖兼併六國、鬥爭逐漸尖銳的時候,不僅憑藉著自己的智慧和勇氣,讓秦國的圖謀屢屢受挫,更難得的是,他有容人之量,以大局為重,“先國家而後私仇”,是一位胸懷廣闊的政治家。他,無畏的膽略,超人的智慧,博大的胸懷和以國事為重的思想品德,可以說是馳譽九州,光耀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