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一場影響中國人的實地測量

冬至,又稱冬節、亞歲、長至節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冬至:一場影響中國人的實地測量

冬至,宜感恩。

作者|史小書

今天,陽曆12月22日。現代天文學家曾告訴我們,這是一年中太陽離我們最遠的一天。

事實上,在3000多年前,姬旦先生就已親自測量驗證了這一天陰氣最重。自此,世間有了冬至。

1.緣起

公元前1039年5月21日,周公姬旦坐著車來到了正在規劃中的新都城洛陽。此時,他並不太高興,反而心事重重。

他的二哥周武王姬發,雖然滅掉了殷紂,建立了周王朝。不過,滅殷僅僅過去3年多,二哥就病死了。

周公姬旦和武王姬發是同母兄弟。武王姬發病逝前,想把王位傳給自己這個德才兼備的四弟姬旦。周公感激涕零,但始終沒有接受,而是發誓要輔佐武王的兒子平定天下。

周,本來是陝西一帶的小部族。周朝雖然建立了,武王攻下的僅僅是殷紂的核心城市,周邊數十個城邦部落還沒有來得及征討就去世了。

接位的是武王的兒子姬誦,也就是周成王。但,周成王登基時只有十幾歲。當時,周朝的地盤很小,立朝時間又短。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根本鎮不住。為了穩定大局,周公就做了攝政王

冬至:一場影響中國人的實地測量

漢石像:周公輔佐成王

周公執政,他的三哥姬鮮很不服。姬鮮認為,自己更有資格做攝政王,甚至直接做王。


由於,周公上任後嚴格限制諸侯的勢力擴張,很多姬氏兄弟都對他有意見。姬鮮就聯合了比較有實力的五弟姬度、八弟姬處,共同反對周公。

公元前1039年,在姜子牙的輔助下,周公用了3年時間終於平定了戰亂。此時,周公想到當初和武王一起打天下時,二人探討的一個很嚴肅的問題:戰爭勝利後,如何治理天下?

他們共同認可的答案就是:定規矩。

儘管,當時才剛剛平定內亂,內憂外患並沒有結束。甚至來說,周王朝建國之戰才剛剛開始。正因如此,周公把“定規矩”這件事當成最重要的工作去做。

道理也很簡單,要想管理天下人,就要給天下人提供一套可以遵循的基本法度。而當時,數十上百個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混雜,地理邊界很混亂,爭鬥不斷。而且,沒有統一的歷法,老百姓摸不清天氣規律,不論是打獵還是種田,都要憑個人經驗和運氣。

因此,第一步,就是要給空間和時間“定規矩”。

一場影響中國歷史數千年的實地測量,就開始了。

2.冬至

關於空間的規矩,周公選擇從建設新都城開始。既然要做天下共主,就不能再待在陝西西安的鎬京,而是要找到位於天下中心的龍脈之地。

而周公正是當時最頂尖的知識精英,他不僅從小受到貴族教育,而且他的父親就是當時的大學問家——周文王姬昌。

當初,周還只是陝西境內小邦國,就有人告訴紂王,姬昌要造反。紂王就把姬昌從陝西叫到河南,關進了湯陰大牢

正所謂,福禍相依。監獄給姬昌提供了充分思考的機會,他將自己多年研究的伏羲氏先天八卦、神農氏連山八卦和軒轅氏歸藏八卦,進行了系統梳理,將其規範化、條理化,把古人千年智慧、世間紛紜現象背後的內在規律都歸納進了《周易》

周公是文王最喜愛的兒子,文王傳授的才能也最多。經過實地勘測,周公將新都城位置定在伊水和洛水之間的地帶。此處,南望龍門山,北依邙山,東有函谷關,西有虎牢關,四通八達。並且,地勢平坦,土地肥沃,進可攻退可守,是震懾天下的絕佳位置。

為了確定更精確的位置,周公在各處設立觀測點,進行大規模“土圭測影”。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國家級實地勘測。

所謂“土圭測影”,就是在地上豎一根8尺長的標杆,觀察影子長度。地理位置最佳的地方是,一年中影子最短只有1.5尺,而最長時有13.5尺。

冬至:一場影響中國人的實地測量

(古代土圭:豎立的為圭,橫著的為表,有刻度,用於觀測影子長度)

當時,看到大臣呈上來的地圖,周公還是不放心,公元前1039年5月21日,他坐著車親自過來,經過再三確認,最終將新都城定在今天的洛陽。

在周公親自監督下,1年多時間,內城方圓1720丈、外城方圓70裡的國都就建成了。此處地理位置為“中國”,意思是指位於天下正中心的國家。既然確定了中心,其他諸侯國按照位置,自然而然分出了東西南北。

一年之後,洛陽城落成,周公召開盛大慶祝典禮,同時正式冊封各個諸侯國君,劃定了各自的管轄範圍。並且,規定諸侯、卿大夫、士,每一層級、每個人都要按照典章制度辦事,只要亂了“規矩”,就會受到討伐。

空間位置、各級行為規矩確定了,對天文地理的測量並沒有停止。在年復一年的測量中,周公發現“冬至”這一天白晝的時間最短。

周公就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因為,一年中這一天陰氣最重,過了這一天之後,陽氣回升,天就慢慢轉暖了。

對於3000年前的中國,數十個諸侯國、數不清的部落,能夠制定出統一的空間和時間標準,絕對是曠世之作。這等成就,甚至要超過後來秦始皇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從此,“冬至”就成了周朝的“賀歲”(過新年),天下各諸侯國,也都以此為基準。

為了歡度“新年”,全天下都放假。由於各地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風俗,也就有了不同的慶祝方式和不同的食物。

3.傳承

因為並不是依靠現代天文儀器測量,周公並不知道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圈精確時間是365天5小時48分45.9747秒。按照365天來指導農業耕作,年頭長了就有誤差。因此,每隔一定時期,就要重新調整曆法。

漢武帝時期,延續的是秦朝曆法,由於100多年誤差積累,舊曆法已經嚴重影響農業生產。老百姓對重新制定曆法的呼聲很高。因此,漢武帝又發動國家力量重新測量。並且,漢曆法還採用閏月來對沖時間誤差。

新的歷法還改了一項規矩。冬至這天也不再位於正月,而是冬月,即農曆十一月。

從此,冬至不再“賀歲”,而是變成了“亞歲”,可以理解為“小年”。儘管各地繼續慶祝冬至,但節日氣氛,也就降低了規格,保留的越來越少。漸漸地,很多人都不知道緣起。只知道,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誕生的第一個節氣。

關於冬至的儀式,記得最清的當屬,吃餃子

至於,冬至吃餃子的傳統,其實是在漢武帝之後300年才開始的。起源是一個叫張仲景的大夫

那是在東漢末年。當時,因董卓挾天子令諸侯,不僅導致天下大亂,而且戰亂加重了傷寒瘟疫盛行。張仲景家本是名門大族,家裡共有200多人。然而,從建安初年(公元196年),不到十年,家裡人因疫病就死了三分之二。

由此,張仲景下定決心研究傷寒病論,立志要制服瘟神。他到全國各處行醫遊歷,豐富自己的治療經驗。經過數十年四處奔波和經驗積累,終於編成了《傷寒雜病論》這一不朽之作。

有一年冬天,張仲景走在老家南陽白河岸邊,看到因為傷寒肆虐,百姓病死了很多。因北方寒冷,活著的很多人耳朵也都長了很嚴重的凍瘡。

目睹這一慘狀,張仲景就在當地搭起來醫棚,為老百姓義診。然後,他命人把羊肉、辣椒以及炮製好的祛寒生熱的藥材剁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在大鍋裡煮熟分發給老百姓。張仲景給這一食物命名為“祛寒嬌耳湯”。

眾人服下之後,渾身發汗,兩耳變暖。從這一天一直吃到新年,大家不僅抵禦了傷寒,也治好了耳朵凍瘡。

從此,每年慶祝冬至、春節,當地老百姓都會模仿張仲景製作“祛寒嬌耳湯”,緬懷醫聖當年的救命、治耳之恩。

因為兼具藥物、食物功能,以及背後的恩情故事,“餃子”也從北方開始流傳,並逐步影響全國。“嬌耳”也慢慢變成了“餃子”。

而正如莊子所說:“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不論是周公,還是張仲景,都沒有要刻意要在歷史中留下功德和姓名。就如同,水,利萬物而不爭。


冬至:一場影響中國人的實地測量

數千年曆史興衰、文化更迭,早已融入日常生活。提起冬至,想起吃餃子。就是我們都受惠於古人遺產的明證。

因此,冬至,宜感恩。

注:

[1]文中日期前未加註“陽曆”二字,年月日均視為陰曆

[2]參考文獻原文多為文言文,譯為白話如有不當之處請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