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一场影响中国人的实地测量

冬至,又称冬节、亚岁、长至节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冬至:一场影响中国人的实地测量

冬至,宜感恩。

作者|史小书

今天,阳历12月22日。现代天文学家曾告诉我们,这是一年中太阳离我们最远的一天。

事实上,在3000多年前,姬旦先生就已亲自测量验证了这一天阴气最重。自此,世间有了冬至。

1.缘起

公元前1039年5月21日,周公姬旦坐着车来到了正在规划中的新都城洛阳。此时,他并不太高兴,反而心事重重。

他的二哥周武王姬发,虽然灭掉了殷纣,建立了周王朝。不过,灭殷仅仅过去3年多,二哥就病死了。

周公姬旦和武王姬发是同母兄弟。武王姬发病逝前,想把王位传给自己这个德才兼备的四弟姬旦。周公感激涕零,但始终没有接受,而是发誓要辅佐武王的儿子平定天下。

周,本来是陕西一带的小部族。周朝虽然建立了,武王攻下的仅仅是殷纣的核心城市,周边数十个城邦部落还没有来得及征讨就去世了。

接位的是武王的儿子姬诵,也就是周成王。但,周成王登基时只有十几岁。当时,周朝的地盘很小,立朝时间又短。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根本镇不住。为了稳定大局,周公就做了摄政王

冬至:一场影响中国人的实地测量

汉石像:周公辅佐成王

周公执政,他的三哥姬鲜很不服。姬鲜认为,自己更有资格做摄政王,甚至直接做王。


由于,周公上任后严格限制诸侯的势力扩张,很多姬氏兄弟都对他有意见。姬鲜就联合了比较有实力的五弟姬度、八弟姬处,共同反对周公。

公元前1039年,在姜子牙的辅助下,周公用了3年时间终于平定了战乱。此时,周公想到当初和武王一起打天下时,二人探讨的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战争胜利后,如何治理天下?

他们共同认可的答案就是:定规矩。

尽管,当时才刚刚平定内乱,内忧外患并没有结束。甚至来说,周王朝建国之战才刚刚开始。正因如此,周公把“定规矩”这件事当成最重要的工作去做。

道理也很简单,要想管理天下人,就要给天下人提供一套可以遵循的基本法度。而当时,数十上百个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混杂,地理边界很混乱,争斗不断。而且,没有统一的历法,老百姓摸不清天气规律,不论是打猎还是种田,都要凭个人经验和运气。

因此,第一步,就是要给空间和时间“定规矩”。

一场影响中国历史数千年的实地测量,就开始了。

2.冬至

关于空间的规矩,周公选择从建设新都城开始。既然要做天下共主,就不能再待在陕西西安的镐京,而是要找到位于天下中心的龙脉之地。

而周公正是当时最顶尖的知识精英,他不仅从小受到贵族教育,而且他的父亲就是当时的大学问家——周文王姬昌。

当初,周还只是陕西境内小邦国,就有人告诉纣王,姬昌要造反。纣王就把姬昌从陕西叫到河南,关进了汤阴大牢

正所谓,福祸相依。监狱给姬昌提供了充分思考的机会,他将自己多年研究的伏羲氏先天八卦、神农氏连山八卦和轩辕氏归藏八卦,进行了系统梳理,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把古人千年智慧、世间纷纭现象背后的内在规律都归纳进了《周易》

周公是文王最喜爱的儿子,文王传授的才能也最多。经过实地勘测,周公将新都城位置定在伊水和洛水之间的地带。此处,南望龙门山,北依邙山,东有函谷关,西有虎牢关,四通八达。并且,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进可攻退可守,是震慑天下的绝佳位置。

为了确定更精确的位置,周公在各处设立观测点,进行大规模“土圭测影”。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家级实地勘测。

所谓“土圭测影”,就是在地上竖一根8尺长的标杆,观察影子长度。地理位置最佳的地方是,一年中影子最短只有1.5尺,而最长时有13.5尺。

冬至:一场影响中国人的实地测量

(古代土圭:竖立的为圭,横着的为表,有刻度,用于观测影子长度)

当时,看到大臣呈上来的地图,周公还是不放心,公元前1039年5月21日,他坐着车亲自过来,经过再三确认,最终将新都城定在今天的洛阳。

在周公亲自监督下,1年多时间,内城方圆1720丈、外城方圆70里的国都就建成了。此处地理位置为“中国”,意思是指位于天下正中心的国家。既然确定了中心,其他诸侯国按照位置,自然而然分出了东西南北。

一年之后,洛阳城落成,周公召开盛大庆祝典礼,同时正式册封各个诸侯国君,划定了各自的管辖范围。并且,规定诸侯、卿大夫、士,每一层级、每个人都要按照典章制度办事,只要乱了“规矩”,就会受到讨伐。

空间位置、各级行为规矩确定了,对天文地理的测量并没有停止。在年复一年的测量中,周公发现“冬至”这一天白昼的时间最短。

周公就把这一天定为一年的开始。因为,一年中这一天阴气最重,过了这一天之后,阳气回升,天就慢慢转暖了。

对于3000年前的中国,数十个诸侯国、数不清的部落,能够制定出统一的空间和时间标准,绝对是旷世之作。这等成就,甚至要超过后来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从此,“冬至”就成了周朝的“贺岁”(过新年),天下各诸侯国,也都以此为基准。

为了欢度“新年”,全天下都放假。由于各地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也就有了不同的庆祝方式和不同的食物。

3.传承

因为并不是依靠现代天文仪器测量,周公并不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精确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5.9747秒。按照365天来指导农业耕作,年头长了就有误差。因此,每隔一定时期,就要重新调整历法。

汉武帝时期,延续的是秦朝历法,由于100多年误差积累,旧历法已经严重影响农业生产。老百姓对重新制定历法的呼声很高。因此,汉武帝又发动国家力量重新测量。并且,汉历法还采用闰月来对冲时间误差。

新的历法还改了一项规矩。冬至这天也不再位于正月,而是冬月,即农历十一月。

从此,冬至不再“贺岁”,而是变成了“亚岁”,可以理解为“小年”。尽管各地继续庆祝冬至,但节日气氛,也就降低了规格,保留的越来越少。渐渐地,很多人都不知道缘起。只知道,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诞生的第一个节气。

关于冬至的仪式,记得最清的当属,吃饺子

至于,冬至吃饺子的传统,其实是在汉武帝之后300年才开始的。起源是一个叫张仲景的大夫

那是在东汉末年。当时,因董卓挟天子令诸侯,不仅导致天下大乱,而且战乱加重了伤寒瘟疫盛行。张仲景家本是名门大族,家里共有200多人。然而,从建安初年(公元196年),不到十年,家里人因疫病就死了三分之二。

由此,张仲景下定决心研究伤寒病论,立志要制服瘟神。他到全国各处行医游历,丰富自己的治疗经验。经过数十年四处奔波和经验积累,终于编成了《伤寒杂病论》这一不朽之作。

有一年冬天,张仲景走在老家南阳白河岸边,看到因为伤寒肆虐,百姓病死了很多。因北方寒冷,活着的很多人耳朵也都长了很严重的冻疮。

目睹这一惨状,张仲景就在当地搭起来医棚,为老百姓义诊。然后,他命人把羊肉、辣椒以及炮制好的祛寒生热的药材剁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在大锅里煮熟分发给老百姓。张仲景给这一食物命名为“祛寒娇耳汤”。

众人服下之后,浑身发汗,两耳变暖。从这一天一直吃到新年,大家不仅抵御了伤寒,也治好了耳朵冻疮。

从此,每年庆祝冬至、春节,当地老百姓都会模仿张仲景制作“祛寒娇耳汤”,缅怀医圣当年的救命、治耳之恩。

因为兼具药物、食物功能,以及背后的恩情故事,“饺子”也从北方开始流传,并逐步影响全国。“娇耳”也慢慢变成了“饺子”。

而正如庄子所说:“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不论是周公,还是张仲景,都没有要刻意要在历史中留下功德和姓名。就如同,水,利万物而不争。


冬至:一场影响中国人的实地测量

数千年历史兴衰、文化更迭,早已融入日常生活。提起冬至,想起吃饺子。就是我们都受惠于古人遗产的明证。

因此,冬至,宜感恩。

注:

[1]文中日期前未加注“阳历”二字,年月日均视为阴历

[2]参考文献原文多为文言文,译为白话如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