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聯吳”失敗的責任到底在誰?

關羽失荊州,一般多說是因關羽沒有認真執行“北拒曹操,東聯孫吳的政策”。但筆者以為關羽失荊州的關鍵不在聯吳失誤,而在於進攻襄樊失敗。但這個失敗的責任,不應由關羽一人負責,主要失誤在劉備

關羽“聯吳”失敗的責任到底在誰?

“聯吳”非關羽能完成的任務認為關羽先在聯吳方面失誤,繼而在襄樊之戰中失誤,終致蜀漢失去荊州的看法歷經歲月,在中國人心中幾成定論。但"聯吳"對關羽來說,是無法完成的任務。為明瞭此點,先澄清幾個問題。

關羽“聯吳”失敗的責任到底在誰?

1. 聯盟關係不對等

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濃筆重彩將抗曹、聯吳、取蜀作為戰略預見凸現出來,這先入為主的印象,使後人多認為孫、劉聯盟具有對等性質。事實是,劉備於漢獻帝建安六年被曹軍擊敗投靠劉表時,人馬不過數千人。劉備在當陽失敗時,本想投蒼梧太守吳巨。但在赤壁之戰後僅佔長沙等四郡,未乘勢向交州發展,有“勇而自大”之稱的劉備如此剋制,正是為孫權所限制。其二,孫權部將呂岱之兵在建安十六年左右曾越過江陵,此與關羽及吳將領蘇非等被曹軍樂進擊退的時間相近。可見劉備據江陵後,孫、劉聯軍仍在其管轄區域內作戰。而周瑜說,軟禁劉備後,分此二人(關羽、張飛),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則說明聯軍服從孫方調遣。其三,劉備讓出了江夏。赤壁戰後劉備主力由江夏郡的夏口,鄂城則由孫權控制。其四,孫權給劉備補充了兵源。孫權在陸口布有重兵。但被曹軍擊敗的廬江雷緒,卻領數萬人投向了劉備,雷緒越過孫軍防線投劉備,其實是孫權給劉備補充了兵源。正因孫、劉間非平等夥伴關係,故孫權此後懷有備負我的心態。關羽一人言行,無法改變孫權這種心態。

關羽“聯吳”失敗的責任到底在誰?

2. 孫權必得江陵

魯肅為孫權策劃:“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畔,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軍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這一前無古人的全據長江再向北發展的方略,易被誤讀為孫權僅求割據。其實,即使僅求割據,亦須佔有長江中、上游。

而孫權赤壁之戰後,僅據南郡、江夏。不久,因他洞察到守江必守準的規律,為全力奪淮水地區,將南郡劃給劉備防守。至此,荊州+郡,曹操得南限郡治宛、章陵郡治章陵,劉備得長諛郡治臨湘、桂限郡治郴、零陵郡治泉陵、武陵郡治臨沅與南郡,孫權的上游安全操在劉備手中。但孫權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的益州夢並未終止。劉備反對孫權攻益州,使孫權敏銳地感到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的規劃將落空,收回江陵就成為他保障上游安全的必要步驟。

關羽“聯吳”失敗的責任到底在誰?

孫權多年苦戰,自己所得實效不多,反而給劉備的崛起創造了條件。劉備跨據荊益後,雙方裂痕擴大,收回江陵就成孫方上下的共識。魯肅歷來被認為在孫、劉聯盟中是鴿派人物,其實他與鷹派呂蒙並無軒輊,呂蒙曾與魯肅計議說:“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熊虎也,計安可不預定。遂獻策數條,魯肅當即感嘆佩服。其他如陸遜、全琮等無不想奪取江陵。孫權君臣在此問題上,只有時機的考慮,無取與不取的分歧。即使關羽做出為王前驅態,也不可能改變孫權取江陵的既定方針

關羽“聯吳”失敗的責任到底在誰?

3. 劉備抗曹不力

孫、劉聯盟的政治基礎是抗曹。劉備在赤壁戰後是否積極抗曹,應從言行二方面考察。從政治主張角度看,劉備的態度是積極的。從實際作戰角度看,則說不上積極。赤壁之戰後的三年中,劉備與曹軍沒有值得記載的戰事。前舉關羽與蘇非被曹軍樂進擊退事,發生在建安十七年,算是劉備軍首次主動出擊,但目的是側擊張魯所據的漢中。建安二十年公元,張飛在宕渠擊退張郃。建安二十三至二十四年劉備取漢中之役。在孫、曹連續作戰的$$年間,史籍中記載劉、曹作戰僅此三次。這有主客觀原因。從主觀方面說,劉備在赤壁之戰後,注意力在保江陵、入益州,沒有主動對曹軍發起進攻。

從客觀方面說曹操視劉備為孫權附庸,孫權不斷在合肥挑戰,曹操的注意力在合肥地區,未將劉備作主要對手。劉備的抗曹呈言詞響亮,戰場沉寂態。這在孫權看來,劉備不僅未配合自己作戰,還可能會發展到威脅自己上游安全。孫權不滿之餘,必然又添戒心。由於劉備跨有荊益的戰略與孫權盡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的戰略都規定江陵為必佔之地,雙方戰略圖謀有根本性衝突。因而,關羽在聯吳中不可能作實質性讓步。但他為防止孫權利用邊境糾紛挑釁,多年以禮對待魯肅、呂蒙的示好舉動,就是盡最大努力維繫聯盟關係了。至於當孫權提出孫關結姻的要求時,關羽施以謾罵,則是看穿了孫權要將自己女兒作人質的伎倆。結姻與否都不會改變孫權取江陵的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