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鼠臨證」茯苓飲——胃無力的動力藥

袋鼠醫學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下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旗下品牌。在各大應用商店均可下載袋鼠醫學APP。

下載袋鼠醫學APP,購課、學習,步步到位

中醫考研課程隆重上線,邀你免費看課


「袋鼠臨證」茯苓飲——胃無力的動力藥

導讀:

外臺茯苓飲,“主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水出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那麼從現代醫學視角來看,能否把它看作胃動力藥呢?今天我們來看楊大夫的思考。

筆者曾用茯苓飲治療一例吐水患者。其人為患有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形體瘦長,主訴為吐水。從口中不自主吐出清水,沒有吐酸,又沒有噁心的前驅症狀,而且,不論站立位還是平臥位都一樣。除此之外,患者沒有食慾。

來院那天晚上,患者在床前放了痰盂備用。第二天早晨查房,發現半痰盂的清稀液體。患者說,夜間側臥,一有不適就順著口角流出來了。根據吐水判斷為“心胸間有停痰宿水”,給予茯苓飲。次日查房,痰液中液體明顯減少,患者高興地表示效果滿意。再後來,對於那些頻繁噯氣、上腹部脹悶、不思飲食、舌面水滑、伸舌欲滴的患者,即使沒有吐水,使用茯苓飲也一樣取得滿意療效。

由此,筆者把這些表現列為茯苓飲證的識證要點。茯苓飲證由兩個內容構成:一是胃中有較多的水液,二是胃中有大量的產氣。

先來看水液。因為患者“自吐出水後,氣滿不能食”,所以,這些水液來源主要是胃本身分泌的胃液,而不是患者的飲水。胃液分泌的累積,超出胃納的容受範圍而吐出。因為在胃內時間過久,可以伴有發酵的酸腐味,因此經文不僅說“停痰”、還定位為“宿水”。大量的胃液瀦留上腹部,檢查可以發現振水音,胃鏡或超聲檢查也可以測出瀦留液。

再看產氣,“不能食”不是一點都不吃,否則患者不會堅持下來。患者吐水,可能希望減少流質飲食而增加固體食物。食物在胃內停留過久發酵產氣,表現為上腹部脹悶以及頻繁噯氣。

如果把茯苓飲證比作一棵樹,樹上開了兩朵花,一朵是水,一朵是氣。那麼,樹根又在哪裡呢?

茯苓飲證的病理根源在於胃蠕動的減慢或停滯,即胃無力和胃擴張。因為蠕動不足,胃內容物不能及時下排小腸,不斷累積與發酵被迫上行尋求解壓的出路,吐水與噯氣就是解壓的結果。

茯苓飲的作用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促進胃蠕動,加速胃排空以治本;二是抑制胃液分泌,減少“停痰宿水”。

因此,茯苓飲可以看作胃的動力藥。

不過,需要指出,茯苓飲證的胃瀦留屬於胃動力性的,不是幽門梗阻導致的“關卡性”的。對於幽門梗阻導致的胃擴張,不適合使用茯苓飲。

關於茯苓飲,另一個看點是它別具一格的服藥方法。本方共煮取藥汁一升八合,分三次服,則每次服用六合(按照1合=20mL計算,六合為120mL),與服用一升的其他經方相比,藥量有所減少。本方服藥間歇時間也與眾不同,體現在“如人行八九里進之。”一里是多長距離?根據相關資料得知:周秦漢時期,裡=415.8米;清光緒年代,一里=576米;1929年,一里=500米。此方雖出自《外臺秘要》,但注家認為是張仲景方。可知:八九里相當於3326.4~ 3742.2米。成人的步行速度每小時3000~ 5000米,那麼,這個時間段也就是一個小時左右。很顯然,一劑藥分三服,實際上相隔兩個多小時就服完了。這樣來,一晝夜服藥量又該多少劑?

結果令人難以置信。但至少說明:對於胃內有停飲的患者,使用本方時要注意小劑量頻繁服用,避免一次大量飲水引發嘔吐。

戳下文“更多”,下載袋鼠醫學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