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剛|促進互聯網貸款發展,助力小微企業對抗疫情衝擊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曾剛


小微企業是我國經濟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其得到的金融資源長期不足,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更是雪上加霜。疫情中的小微企業亟需支持,而金融機構線下服務的能力同時縮減,令供需缺口進一步增大。

為化解當前疫情帶來的挑戰,金融機構可充分利用互聯網渠道非接觸、廣覆蓋、精準觸達的特點,及時施以援手,並以此為契機,逐步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這就要求金融機構轉變思路,藉助互聯網貸款方式,加強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服務。

近日,在全國工商聯的指導下,百家銀行通過與網商銀行合作,共同發起“無接觸貸款”助微計劃,將互聯網平臺的渠道和信息數據優勢與商業銀行的資金和風控能力優勢相結合,通過在線申請、無需人工接觸的互聯網貸款方式,全力支持全國約1000萬家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及農戶等復工復產。

這既滿足了當下疫情防控時期的社會需要,也是科技發展的趨勢。從長遠看,為適應這一發展趨勢,監管部門未來可通過適當制度安排,進一步鼓勵和規範金融機構互聯網貸款業務,為金融服務支持小微企業,創造更好的金融環境。


一、小微企業面臨生存危機,亟需金融資源支持

小微企業長期以來面臨“融資難”的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小微企業風險的複雜性與傳統金融機構的風險識別能力不完全匹配。小微企業普遍具有“三無” 的特徵,即“無報表、無信評、無抵押”。這與金融機構傳統風控體系形成錯位。近年來,在監管政策導引下,小微融資便利度不斷提升,但與其創造的價值相比依然存在落差,有關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小微企業信貸滲透率僅為25%,個體工商戶信貸滲透率僅為16%。

在當前的疫情中,小微經濟受到的打擊最為嚴重。小微企業集中分佈於第三產業中的服務業,如餐飲、零售、酒店、旅遊、教育、電影娛樂、交運物流等,正是此次疫情的重災區。從清華、北大調研統計數據看,預計29.6%的中小企業2020年營業收入下降幅度將超過50%,58.0%的中小企業下降20%以上。

疫情之後,小微企業更需要金融資源的支持。疫情加劇了小微企業的資金鍊緊張。前述調研中,85%的中小企業認為流動資金僅能維持公司運轉不超過3個月。疫情之後,小微企業償還貸款能力下降將產生展期、延期需求,而復產復工將帶來新增信貸需求,即使疫情在短期內能夠結束,小微企業也需要金融資源的大力支持。各級政府已經陸續出臺政策應對疫情,但如何實現“金融活水”的定向滴灌,是當前的一道難題。


二、互聯網貸款是支持小微融資的有效方式

與小微相關的貸款產品,根據貸款渠道可以分為線下貸款與互聯網貸款,互聯網產品中又可按貸款主體分為個人經營貸和流動資金貸款。目前,線下貸款、流動資金貸款不能有效解決當前小微企業融資問題。

從渠道角度來看,線上化已經是大勢所趨。線下貸款存在地理空間受限、流程繁雜、文件需要傳遞、時效慢等便利程度低的劣勢,無法有效服務地理空間分散、需求複雜多樣的小微企業。隨著互聯網經濟的崛起,客戶線上金融習慣養成,眾多金融服務持續轉向線上。

與此同時,線上風控體系和技術也正在日益完善,以前瞻性的眼光來看,新的風控數據的引入,將對傳統風控模型形成補充,有效降低金融體系風險。

從貸款主體的角度來看,流動資金貸款存在多種侷限:首先是身份侷限,大量個體工商戶、自僱人士被排除在服務對象之外;其次授信依據受限,依賴於完備的財務、資金數據,只能覆蓋少數頭部小微,無法深入理解大量長尾小微;最後是道德風險偏高,貸款流程中人為因素、主觀因素較多,難以排除操作人員出於KPI或私利的違規操作。

總體上看,“無接觸”的互聯網貸款是當前支持小微企業的重要途徑,可以從線上化、觸達、風控、成本四個角度促進小微信貸服務。

一是加速小微信貸轉型線上化。此次疫情中各大銀行紛紛採取網點關閉輪休、縮短營業時間等措施應對疫情,線下金融供給能力大幅削弱,導致部分需求轉向線上。另一方面,疫情之下,傳統行業線上化的趨勢加速,例如線上餐飲(外賣)、線上教育、線上零售(電商)等,新的業態也將產生新的線上融資需求。

二是提升小微觸達,優化信貸供給,提升信貸效率。新型的互聯網基因的銀行及平臺型科技公司以線上化、場景化的模式嵌入生活、生產,一方面,通過為客戶提供隨時隨地的服務,極大提升覆蓋的廣度;另一方面,電商、線上交易平臺本身與小微群體有著更密集的互動,極大提升了小微觸達的精準度。

三是有效提升風控效率。互聯網貸款以大數據為支撐,根據小微群體的特徵來建立風控模型,以該客群既有的替代數據判別欺詐風險和信貸風險,能力和效率均更有保障。第一,在欺詐風險方面,生物識別、微表情等技術以及互聯網行為數據的應用,支持金融機構實現全線上、零人工干預、高效的欺詐風險識別。第二,在信貸風險識別方面,留存在各個生產經營環節的交易行為數據、支付結算數據、財稅數據等具有很強意義,需要藉助金融科技公司、互聯網企業的能力,將這些沉澱數據和軟信息線上化、結構化,形成更立體的風險辨識模型。

四是促進小微企業融資成本的降低。首先,互聯網機構推動信貸流程從“線下”走向“線上”,數字化、系統化經營讓信貸流程7×24小時連續運轉,提升了效率。其次,AI面審機器人、催收機器人等為代表的AI技術讓信貸業務從“人工”走向“智能”,降低了人工成本。最後,大數據風控、智能風控技術的引入,可以有效降低風控成本和風險損失成本。


三、促進互聯網經營貸發展,加強小微信貸供給

由疫情激發的在線金融需求爆發,有其偶然性,但從長遠看,這本身就是金融數字化發展的必然方向,疫情不過是加速了這一進程。有鑑於此,我們認為,在疫情結束之後,金融數字化和線上化的潮流也不會出現逆轉,這意味著,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互聯網貸款的定位與價值,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並完善與之相適應的監管制度,更充分地發揮互聯網經營貸款的價值,實現供給側的升級改善,以更好地適應實體經濟需求的變化。

第一,通過互聯網經營貸實現貨幣政策對小微企業的精準傳導。互聯網模式可以疏通大中型金融機構無法觸及的毛細血管,觸達小微企業。一方面,互聯網模式在獲客環節可以擺脫地域和人力限制,在節約大量成本投入的前提下,實現對小微企業的廣泛覆蓋。另一方面,互聯網模式可以通過大數據、場景營銷等手段實現需求的精準觸達,不僅能夠定位有信貸需求且資質良好的小微企業,還可以預判企業資金用途與規模,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鼓勵多元化主體參與小微信貸。智能風控雖然提升了風控質效,但疫情下,小微企業風險波動大依舊是金融機構難以迴避的痛點。建議充分發揮融資擔保、信用保證保險的風險保障和緩釋作用,不僅可以減輕單一主體的風險負荷,而且有利於撬動更多資金服務中小微企業。一方面,要充分發揮信保、融資擔保在服務長尾小微方面的獨特觸點和風控優勢,著重發力銀行無法觸達和覆蓋的小微企業;另一方面,要積極探索能夠增強風險負荷能力的增信機制,例如聯合增信、風險共擔等。

第三,對互聯網經營貸和互聯網消費貸款做合理區分,並進行差異化的監管。互聯網消費貸由於其場景特點,多定位於小額、短期、高頻的產品設計。但小微企業的資金需求是多樣化的,既有小額短期的流動資金需求,也有購買設備、修建廠房等中長期、中大額度的資金需求,因此消費貸和經營貸不應用同樣的監管細則來規範。

基於這點,對於正在討論中的互聯網貸款監管規則,我們建議:

首先,要區別設置互聯網經營貸和互聯網消費貸的期限要求。經營貸普遍期限較長。線下經營貸期限上限一般為3-10年,互聯網經營貸期限設置較為謹慎,3年上限也很常見。例如,工行的結算貸、開戶貸,騰訊的微業貸,期限上限均為3年,螞蟻金服的網商貸為2年。週期過短的經營貸會加大小微企業的還款壓力,提升流動性風險,反過來進一步抑制供給側的貸款意願。綜上分析,建議將互聯網經營貸期限放寬至3年,以達到平滑小微客戶還款壓力、降低流動性風險的目的,這也符合此前銀保監會強調提升對企業中長期貸款的比例的精神。

其次,要區別設置互聯網經營貸和互聯網消費貸的額度要求。用於企業用途的經營性貸款,額度需求通常顯著高於消費貸。根據現實的經營需求,可考慮將互聯網經營貸的額度上限放寬至50-100萬,以覆蓋更廣泛的小微客戶貸款需求區間。當然,為避免可能出現的資金挪用或套利風險,監管部門可以通過在受託支付、交易場景、合作平臺資質、風險控制模式等方面制定系統的規則,來對貸款資金流向、用途等進行管控,以實現創新與風險管理的平衡,更充分地發揮互聯網貸款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