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朱由檢:從英偉的少年天子到憋屈的亡國之君

導語:

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不知湧現出了多少讓人望洋興嘆的英偉人物,而要說道英偉就不得不提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等人,這些都是在史書上留下光輝形象的偉大帝王。秦始皇掃六合建立大秦王朝;漢武帝北擊匈奴揚我大漢雄威;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使得萬國來朝;宋太祖結束五代十國亂世功績卓著。他們可以算是中國歷史上的完美皇帝,每個人都有自己不朽功績。

當然我國曆史上出現了4百多位皇帝,並非個個都如秦皇漢武那樣璀璨,大多數君王被湮沒於歷史長河中,激不起一朵浪花,原因是因為這些皇帝沒有太耀眼的功績,沒有十足的談資所以顯得默默無聞。除了能力優秀的皇帝能被後世人津津樂道,此外歷史上一些沒有突出政績的皇帝也能成為百姓的"話題人物"。這些皇帝同樣能在青史上留名,只不過是反面教材罷了。

諸如扶不起的阿斗蜀國亡國之君劉禪;被後世人呲之以鼻的昏君楊廣;被金人俘虜的宋徽宗宋欽宗;以及將明帝國駛向深淵的崇禎皇帝朱由檢。而今天筆者就來給大家重點聊一聊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這位世人眼中命運多舛值得同情的皇帝。

崇禎皇帝朱由檢:從英偉的少年天子到憋屈的亡國之君

少年天子崇禎皇帝

崇禎皇帝朱由檢之所以能在歷史上眾多亡國之君中顯得出類拔萃,大抵是因為別的亡國之君很殘暴很昏庸,而崇禎皇帝卻具有勤政愛民的優秀品質,就是因為這"另類"的一面卻讓他博得後世人的同情與青睞。或許不瞭解明朝歷史的朋友怎麼也不相信這一點,腦海中想必都會有這麼一個疑問,勤政愛民好像與昏君不搭配,既然崇禎勤政愛民具有明君的氣質,為何最後走上亡國之君的道路?

這裡筆者要說的是,其實勤政愛民的品質與昏君的身份並不矛盾。在《明史》中也有體現崇禎勤政的一面,史書中說道: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這句話大意是說崇禎皇帝幾乎每天起早貪黑工作,天微亮就起床上班常工作到凌晨,乃至積勞成疾少年白髮。

並且崇禎皇帝雖然高高在上擁有無邊權力和財富,但他十分節儉,沒有在宮中大吃大喝大辦宴席等。從史書中我們瞭解到了崇禎是一位非常勤政愛民的皇帝,上位後並不像往常那些亡國君王那樣痴迷於享樂而荒廢政事。

既然崇禎一生勤政愛民,最後沒能挽救明帝國,為何他的努力成了徒勞,最終走上亡國之路?要想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簡單瞭解一下崇禎的人生。

崇禎皇帝朱由檢:從英偉的少年天子到憋屈的亡國之君

崇禎皇帝下達命令

少年天子,智除權宦

崇禎是明朝的第16位皇帝,也是明朝的最後一位君王,說難聽點的就是亡國之君,然而其名聲卻沒有想像中的那樣不堪,反而他常被後世人視為生不逢時的好皇帝。朱由檢是明光宗朱常洛的兒子,他的哥哥是天啟帝朱由校朱由檢是一對難兄難弟因為父親朱常洛不受爺爺明神宗的喜歡,所以他們也跟著遭到了不友好對待。

而朱由校因為童年沒有接受教育使得後來成為了文盲天子並遭世人恥笑,同樣朱由檢因為不受父親朱常洛的喜愛,童年也十分不快樂,直到後來哥哥朱由校登基稱帝,朱由檢的狀況才有所好轉。在天啟二年,朱由檢被封為信王,日子總算還過得下去,遭受白眼的日子也一去不復返。朱由檢以為自己會按部就班等到一定年齡之後就去能就藩。

此生他可以成為一位快樂無憂的王爺,當然這也是朱由檢一直期望的。然而現實很殘酷,它打破了朱由檢不切實際的幻想。在天啟七年八月,哥哥朱由校突然病逝,並且沒有子嗣留下繼承皇位。按照兄終弟及的禮法規矩,

朱由檢被趕鴨子上架受命當了皇位。那一年他十七歲,是一位貨真價實英偉的少年天子。

登基後的崇禎皇帝朱由檢,並沒有表現出懦弱的一面反而十分的英偉,他即位後勤政愛民,同時又大力打擊奸宦,智除魏忠賢剷除閹黨之禍,使得朝堂一片清明,讓文武百官與百姓們涕零不已。除掉魏忠賢之後,崇禎接著平反冤獄重用忠臣良將。可以說在執政早期,崇禎算得上是一位明君。

崇禎皇帝朱由檢:從英偉的少年天子到憋屈的亡國之君

木工皇帝朱由校

獨木難支,無力迴天

崇禎除掉魏忠賢之後,明朝雖有好轉,但整體上這艘千瘡百孔的大船還是不斷往深淵駛進。明廷黨爭不休,其中東林黨的做大,使得朱由檢的皇權受到了一定的挑戰。再加上當時明朝正處於內憂外患之際,外有後金政權對京師的虎視眈眈,內有以李自成為執牛耳的農民起義軍不停歇對抗明廷軍隊。此外還有連年的自然災害,更讓明帝國雪上加霜。

可以說崇禎自打上位之後就片刻不得閒,面對明帝國所處的槽糕境地,他又如何不心急如焚憂愁不已?奈何最終獨木難支無力迴天,崇禎雖然在執政十七年中做了許多補救之法,但好像沒什麼用,該到來的宿命還是如期而至。在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率領大順軍無情攻破了京師,崇禎見大勢已去便去往煤山自縊而死,成為了明朝憋屈的亡國之君。

而後李自成的皇帝夢並沒有做得太久,同年四月吳三桂投降於清軍並且聯合滿清打敗了李自成。山海關一戰李自成徹底輸掉了脾氣與氣勢,此後與清軍的多次交戰皆以失敗告終,最後在順治二年五月,李自成逃到湖北九宮山後遭到當地村民誤殺,而這座天下最終姓了愛新覺羅,當然此後的一切都跟崇禎無關了。

崇禎皇帝朱由檢:從英偉的少年天子到憋屈的亡國之君

崇禎見大勢已去黯然神傷

我們返回來聊聊,勤政的崇禎為何沒能挽救明帝國?原因有四點,且看筆者一一道來。

明末朝廷太腐朽

崇禎就算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船長,恐怕很難完全掌控住這艘千穿百孔的明帝國大船。明朝末年諸多弊政集體爆發出問題來,使得明廷病入膏肓變得無藥可救。

明朝末年經濟一落千丈,明廷政治又十分腐敗,諸多問題讓崇禎感到心力交瘁無可奈何。換句話說那時的明朝已經爛透了,崇禎靠自己個人手段也無力迴天,就算是朱元璋穿越到明末時期也恐難挽救明廷之危局。

明朝末年的糟糕境況

從前文就可以得知,明朝末年正處於內憂外患之際,所處的環境十分的糟糕,這非常不利於崇禎的執政,雖然他勤政愛民,曾六次下達罪己詔呵斥自己的無能以及表達自己的愧疚之心,但這些舉動卻對於明朝危局沒有絲毫幫助。

除了後金的侵擾與李自成的起義之外,明末末年的自然災害也不可小覷。自崇禎元年開始,當時北方出現了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景象慘不忍睹。此外還有連年的水災,蝗災等等。諸多災害讓全國百姓遭受到了慘重的損失,常流離失所苦不堪言。也因此起義軍順勢揭竿而起,為了討一口飯吃準備反抗崇禎的無能統治。

崇禎皇帝朱由檢:從英偉的少年天子到憋屈的亡國之君

崇禎面對明末弊政束手無策

崇禎的性格缺陷

崇禎皇帝朱由檢是一個性格非常矛盾的人,他有雷厲風行的一面,如登基後英勇剷除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勢力,要知道那時崇禎不過是一個十七八的少年而已,然而卻有一副決事果斷的明君氣象,這是非常可貴的。但是此外崇禎時常表現出優柔寡斷的柔弱一面,比如在南遷之事上崇禎屢次下不了決心最後遺憾收場。崇禎雖勤政愛民但屢次增加賦稅,給老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崇禎渴望忠臣良將,但卻常常對他們很嚴格,一旦這些人辦事不利崇禎就會馬上翻臉,間接導致許多忠臣良將的敗亡。據傳崇禎執政這十七年間,光是大學士就換了四五十任,內閣首輔也走馬觀花換了十幾任,大多下場淒涼。因為崇禎反覆無常的多變性格,讓許多大臣畏首畏尾不敢發言怕遭來橫禍,這樣的現象讓明廷的境況變得更加糟糕,乃至最後明帝國的敗亡。

崇禎自身能力不足

還有一點就是因為崇禎執政能力偏弱,手段與謀略不足,特別是在用人方面暴露出了其嚴重的用人存疑的問題。就比如圍剿起義軍這件事,崇禎先是任用楊鶴、後用洪承燾,再用曹文昭,後來又改用陳奇瑜,複用洪承疇,之後又用盧象升,再用楊嗣昌,反反覆覆換了諸多將領。如此頻繁的換將卻給了李自成等起義軍的可乘之機,這讓李自成多次因明廷內部問題而大難不死,才有了後來崛起的時機。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崇禎根本就沒有十足智慧和優秀的政治頭腦,他常以不專業的身份瞎指揮將領,甚至間接導致良將的敗亡。

崇禎皇帝朱由檢:從英偉的少年天子到憋屈的亡國之君

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

結尾:

綜上所述,明朝積弊已久並非一朝一夕就能根治的,就算是朱元璋穿越到明朝末年也怕是難以奏效何況是本事遠遠不如朱元璋的崇禎皇帝。明帝國這艘千穿百孔的大船駛向深淵是歷史大勢,就算是崇禎非常英明神武也恐難挽救,再加上崇禎自身的性格缺陷,能力上的不足讓他無法挽救腐朽的大明王朝。

崇禎身在亂世是他的不幸,面對如此境況他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假如他生長在太平盛世或許能成為一位守成之君,但歷史不能假設,崇禎也無法擺脫命運的安排,只能盡人事聽天命。其實人生也是這樣,努力奮鬥只求無悔便足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