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朱由检:从英伟的少年天子到憋屈的亡国之君

导语: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知涌现出了多少让人望洋兴叹的英伟人物,而要说道英伟就不得不提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人,这些都是在史书上留下光辉形象的伟大帝王。秦始皇扫六合建立大秦王朝;汉武帝北击匈奴扬我大汉雄威;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使得万国来朝;宋太祖结束五代十国乱世功绩卓著。他们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的完美皇帝,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朽功绩。

当然我国历史上出现了4百多位皇帝,并非个个都如秦皇汉武那样璀璨,大多数君王被湮没于历史长河中,激不起一朵浪花,原因是因为这些皇帝没有太耀眼的功绩,没有十足的谈资所以显得默默无闻。除了能力优秀的皇帝能被后世人津津乐道,此外历史上一些没有突出政绩的皇帝也能成为百姓的"话题人物"。这些皇帝同样能在青史上留名,只不过是反面教材罢了。

诸如扶不起的阿斗蜀国亡国之君刘禅;被后世人呲之以鼻的昏君杨广;被金人俘虏的宋徽宗宋钦宗;以及将明帝国驶向深渊的崇祯皇帝朱由检。而今天笔者就来给大家重点聊一聊明朝的亡国之君崇祯皇帝,这位世人眼中命运多舛值得同情的皇帝。

崇祯皇帝朱由检:从英伟的少年天子到憋屈的亡国之君

少年天子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朱由检之所以能在历史上众多亡国之君中显得出类拔萃,大抵是因为别的亡国之君很残暴很昏庸,而崇祯皇帝却具有勤政爱民的优秀品质,就是因为这"另类"的一面却让他博得后世人的同情与青睐。或许不了解明朝历史的朋友怎么也不相信这一点,脑海中想必都会有这么一个疑问,勤政爱民好像与昏君不搭配,既然崇祯勤政爱民具有明君的气质,为何最后走上亡国之君的道路?

这里笔者要说的是,其实勤政爱民的品质与昏君的身份并不矛盾。在《明史》中也有体现崇祯勤政的一面,史书中说道: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这句话大意是说崇祯皇帝几乎每天起早贪黑工作,天微亮就起床上班常工作到凌晨,乃至积劳成疾少年白发。

并且崇祯皇帝虽然高高在上拥有无边权力和财富,但他十分节俭,没有在宫中大吃大喝大办宴席等。从史书中我们了解到了崇祯是一位非常勤政爱民的皇帝,上位后并不像往常那些亡国君王那样痴迷于享乐而荒废政事。

既然崇祯一生勤政爱民,最后没能挽救明帝国,为何他的努力成了徒劳,最终走上亡国之路?要想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崇祯的人生。

崇祯皇帝朱由检:从英伟的少年天子到憋屈的亡国之君

崇祯皇帝下达命令

少年天子,智除权宦

崇祯是明朝的第16位皇帝,也是明朝的最后一位君王,说难听点的就是亡国之君,然而其名声却没有想像中的那样不堪,反而他常被后世人视为生不逢时的好皇帝。朱由检是明光宗朱常洛的儿子,他的哥哥是天启帝朱由校朱由检是一对难兄难弟因为父亲朱常洛不受爷爷明神宗的喜欢,所以他们也跟着遭到了不友好对待。

而朱由校因为童年没有接受教育使得后来成为了文盲天子并遭世人耻笑,同样朱由检因为不受父亲朱常洛的喜爱,童年也十分不快乐,直到后来哥哥朱由校登基称帝,朱由检的状况才有所好转。在天启二年,朱由检被封为信王,日子总算还过得下去,遭受白眼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朱由检以为自己会按部就班等到一定年龄之后就去能就藩。

此生他可以成为一位快乐无忧的王爷,当然这也是朱由检一直期望的。然而现实很残酷,它打破了朱由检不切实际的幻想。在天启七年八月,哥哥朱由校突然病逝,并且没有子嗣留下继承皇位。按照兄终弟及的礼法规矩,

朱由检被赶鸭子上架受命当了皇位。那一年他十七岁,是一位货真价实英伟的少年天子。

登基后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并没有表现出懦弱的一面反而十分的英伟,他即位后勤政爱民,同时又大力打击奸宦,智除魏忠贤铲除阉党之祸,使得朝堂一片清明,让文武百官与百姓们涕零不已。除掉魏忠贤之后,崇祯接着平反冤狱重用忠臣良将。可以说在执政早期,崇祯算得上是一位明君。

崇祯皇帝朱由检:从英伟的少年天子到憋屈的亡国之君

木工皇帝朱由校

独木难支,无力回天

崇祯除掉魏忠贤之后,明朝虽有好转,但整体上这艘千疮百孔的大船还是不断往深渊驶进。明廷党争不休,其中东林党的做大,使得朱由检的皇权受到了一定的挑战。再加上当时明朝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外有后金政权对京师的虎视眈眈,内有以李自成为执牛耳的农民起义军不停歇对抗明廷军队。此外还有连年的自然灾害,更让明帝国雪上加霜。

可以说崇祯自打上位之后就片刻不得闲,面对明帝国所处的槽糕境地,他又如何不心急如焚忧愁不已?奈何最终独木难支无力回天,崇祯虽然在执政十七年中做了许多补救之法,但好像没什么用,该到来的宿命还是如期而至。在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无情攻破了京师,崇祯见大势已去便去往煤山自缢而死,成为了明朝憋屈的亡国之君。

而后李自成的皇帝梦并没有做得太久,同年四月吴三桂投降于清军并且联合满清打败了李自成。山海关一战李自成彻底输掉了脾气与气势,此后与清军的多次交战皆以失败告终,最后在顺治二年五月,李自成逃到湖北九宫山后遭到当地村民误杀,而这座天下最终姓了爱新觉罗,当然此后的一切都跟崇祯无关了。

崇祯皇帝朱由检:从英伟的少年天子到憋屈的亡国之君

崇祯见大势已去黯然神伤

我们返回来聊聊,勤政的崇祯为何没能挽救明帝国?原因有四点,且看笔者一一道来。

明末朝廷太腐朽

崇祯就算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船长,恐怕很难完全掌控住这艘千穿百孔的明帝国大船。明朝末年诸多弊政集体爆发出问题来,使得明廷病入膏肓变得无药可救。

明朝末年经济一落千丈,明廷政治又十分腐败,诸多问题让崇祯感到心力交瘁无可奈何。换句话说那时的明朝已经烂透了,崇祯靠自己个人手段也无力回天,就算是朱元璋穿越到明末时期也恐难挽救明廷之危局。

明朝末年的糟糕境况

从前文就可以得知,明朝末年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所处的环境十分的糟糕,这非常不利于崇祯的执政,虽然他勤政爱民,曾六次下达罪己诏呵斥自己的无能以及表达自己的愧疚之心,但这些举动却对于明朝危局没有丝毫帮助。

除了后金的侵扰与李自成的起义之外,明末末年的自然灾害也不可小觑。自崇祯元年开始,当时北方出现了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景象惨不忍睹。此外还有连年的水灾,蝗灾等等。诸多灾害让全国百姓遭受到了惨重的损失,常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也因此起义军顺势揭竿而起,为了讨一口饭吃准备反抗崇祯的无能统治。

崇祯皇帝朱由检:从英伟的少年天子到憋屈的亡国之君

崇祯面对明末弊政束手无策

崇祯的性格缺陷

崇祯皇帝朱由检是一个性格非常矛盾的人,他有雷厉风行的一面,如登基后英勇铲除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势力,要知道那时崇祯不过是一个十七八的少年而已,然而却有一副决事果断的明君气象,这是非常可贵的。但是此外崇祯时常表现出优柔寡断的柔弱一面,比如在南迁之事上崇祯屡次下不了决心最后遗憾收场。崇祯虽勤政爱民但屡次增加赋税,给老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崇祯渴望忠臣良将,但却常常对他们很严格,一旦这些人办事不利崇祯就会马上翻脸,间接导致许多忠臣良将的败亡。据传崇祯执政这十七年间,光是大学士就换了四五十任,内阁首辅也走马观花换了十几任,大多下场凄凉。因为崇祯反复无常的多变性格,让许多大臣畏首畏尾不敢发言怕遭来横祸,这样的现象让明廷的境况变得更加糟糕,乃至最后明帝国的败亡。

崇祯自身能力不足

还有一点就是因为崇祯执政能力偏弱,手段与谋略不足,特别是在用人方面暴露出了其严重的用人存疑的问题。就比如围剿起义军这件事,崇祯先是任用杨鹤、后用洪承焘,再用曹文昭,后来又改用陈奇瑜,复用洪承畴,之后又用卢象升,再用杨嗣昌,反反复复换了诸多将领。如此频繁的换将却给了李自成等起义军的可乘之机,这让李自成多次因明廷内部问题而大难不死,才有了后来崛起的时机。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崇祯根本就没有十足智慧和优秀的政治头脑,他常以不专业的身份瞎指挥将领,甚至间接导致良将的败亡。

崇祯皇帝朱由检:从英伟的少年天子到憋屈的亡国之君

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

结尾:

综上所述,明朝积弊已久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根治的,就算是朱元璋穿越到明朝末年也怕是难以奏效何况是本事远远不如朱元璋的崇祯皇帝。明帝国这艘千穿百孔的大船驶向深渊是历史大势,就算是崇祯非常英明神武也恐难挽救,再加上崇祯自身的性格缺陷,能力上的不足让他无法挽救腐朽的大明王朝。

崇祯身在乱世是他的不幸,面对如此境况他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假如他生长在太平盛世或许能成为一位守成之君,但历史不能假设,崇祯也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只能尽人事听天命。其实人生也是这样,努力奋斗只求无悔便足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