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三國演義》中那些死得最「憋屈」的人

《三國》死得最"憋屈"的人

《三國》全書一百二十回,從開篇到結尾,充斥著刀光劍影、殺伐征戰,上至皇帝,下及百姓,人人自危。雖說是"人有旦夕禍福",但生於亂世,雖欲苟全性命而不可得者尤多,有人死得讓人唏噓不已,有人死得讓人肅然起敬,但也有人死得讓人大跌眼鏡,今天我們就來掰扯掰扯都有哪些人死得很"憋屈"。《三國》所述人物極多,為行文方便,本文以人物身份的不同,分為名流權貴、名帥猛將和底層草根三個群體來評述。

三國時期,東漢政權處於風雨飄搖之中,連皇帝都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名流權貴們自然也是惶惶然不可終日,即使是位列三公的國之肱股,亦或名滿九洲的飽學名士,稍有個行差踏錯,也難保招來殺身之禍。如司徒王允雖巧設"連環計"殺了董卓,但最終還是被董卓部下李傕、郭汜殺死,不過王允雖死,卻以計殺董卓而可自誇。相比之下,國舅何進之死就顯得很"憋屈",為什麼怎麼樣說呢?我們從何進當時的身份說起,何進本是個屠夫,因妹子長得俊俏,入宮做了貴人,何進也就此做了暴發戶,官至大將軍(相當於國家最高軍事統帥),可謂位高權重,風光一時。

細數《三國演義》中那些死得最“憋屈”的人

當時的政治生態中,除像何進這樣的外戚外,還有宦官張讓、封諝、蹇碩等所謂的"十常侍"集團倚仗皇帝、太后信任,把持朝政,他們之間因爭權奪勢,常互相傾軋。何進身為大將軍,手握兵權,按說對付幾個宦官也就分分鐘的事,可是他偏有本事把一盤好棋硬是給走死了,而且死得還很憋屈。雙方矛盾激化是從漢靈帝駕崩後如何立嗣的問題開始,蹇碩支持立劉協為帝,慫恿董太后誅殺何進,何進當然不幹了,帶兵進宮,把外甥劉辯(他妹子何太后的兒子)扶上皇位,接著就把蹇碩給殺了,此時袁紹給何進出主意:既已跟"十常侍"扯破臉皮,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把"十常侍"餘黨一網打盡,以免後患。而此時何進的豬隊友何太后卻被張讓一番故作可憐的表演給糊弄了,出面來做和事佬,何進本就是沒大主意的人,聽妹子一說也就此罷手了。後來張讓等人聽說何進要召董卓進京來對付他們,決定先下手為強幹掉何進。他們一面假意哀求何太后宣何進入宮,給雙方做個勸解,一面在宮中暗伏殺手準備行動。何進手下人等(袁氏兄弟、曹操等)都覺得其中有詐,勸何進不要身犯險境,可何進的驢脾氣犯了,執意要進宮(真是好言難勸該死的鬼),結果剛進宮就被張讓等人來了個甕中捉鱉,丟了性命。何進身為大將軍,手下兵多將廣,又兼為國舅,可謂煊赫一時,就這麼糊里糊塗地丟了性命,只能送他兩個字—憋屈!

三國時期天下大亂,卻正是用武之時,湧現了一大批名帥猛將,正所謂時勢造英雄。"大將難免陣頭亡",像號稱三國第一猛將的呂布、"五虎上將"之首的關羽這樣的大神級別的都免不了血灑疆場,由此可見這一行當的屬"高危行業"。身為武將本就是在刀尖上討生活,一不小心丟了性命也沒什麼好說的,但同為一死,有人死得轟轟烈烈(如關公,雖然最後大意失荊州,為孫權所殺,但之前取襄陽、攻樊城、水淹七軍,名震華夏,可謂死得其所),也有人死得就很尷尬了,像袁紹手下的大將顏良,武功了得,與曹操對壘時,連斬曹軍兩員大將,徐晃與之戰二十合即敗下陣來,若論戰力,實不在關羽之下,按理應有一番惡戰,可是他卻被關羽一刀就"秒殺"了,實在是窩囊。但小野認為《三國》中死得最憋屈的戰將卻不是顏良,而是另有其人。此人一生極具爭議,褒貶不一,他就是蜀國名將魏延。

細數《三國演義》中那些死得最“憋屈”的人

《三國》作者擁劉貶曹的主觀傾向很明顯,而諸葛亮作為劉備集團的首席智囊,更是作者極力神化的人物,但諸葛亮在識人用人上確有被人詬病的地方,如他明知關羽剛而自矜,卻把守荊州的大任交與他,以至後來關羽失城歿命;再如劉備臨終前曾告誡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可諸葛亮仍一再重用與他,最後事實證明劉備之言誠為不謬。而對魏延,諸葛亮從一開始就不待見他,魏延在長沙救黃忠,殺韓玄,讓關羽輕鬆得了長沙城,按功當重賞,可諸葛亮非但不賞,反要將他斬首,理由有二:一是魏延殺主獻地,是不忠不義之徒;二是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那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兩個理由吧,第一個理由太牽強,因為後文中劉備入蜀取西川,張松、法正、孟達,彭羕等組團出賣故主劉璋投靠劉備,均獲重用(張松因東窗事發被殺除外),充分說明諸葛亮的第一個理由根本就站不住腳。諸葛亮自己也知道這一點,就又找了一個玄之又玄的理由,說他面相不好,所以該死((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 ,說白了就是"老子看你不順眼,所以你就得死",對這個理由我也只能說"呵呵",這分明就是三國版的"莫須有"。魏延進入劉備戰隊後,處處爭先,非常賣力,當然也有人說他愛出風頭,愛搶功勞,但這只是他的性格使然,總的來說他對劉備完全是忠心耿耿。劉備對魏延也很賞識,他在平定西川做了漢中王之後,分封手下文武官員,魏延被封為漢中太守之職。漢中作為出入川地的門戶對於蜀漢政權可謂是性命攸關的戰略要地,(後文諸葛亮幾番出師北上用兵,都把漢中作為重要的戰略後方),魏延能被委以漢中太守之職,足見劉備對其的信賴。儘管魏延屢立戰功,但諸葛亮對魏延的偏見一直沒有改變,他在臨終前把軍權交給了與魏延勢同水火的楊儀,並且一口咬定魏延必反。最後,魏延因為與楊儀的恩怨已不可調和而發生內訌,被馬岱從背後偷襲身亡,這個結果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是諸葛亮一手促成的,一代名將魏延就這樣憋屈地揹著"謀反"的罪名死於同袍之手,著實讓人為之不平。

說過了名流權貴、名帥猛將,我們再來說一說底層草根。底層草根自然都是些小人物,小人物的悲哀在於他們縱使謹小慎微,甚至卑賤地伏於塵埃之中,只圖保全性命卻往往不能如願。《三國》中所寫小人物數不勝數,一場征戰,動輒數十萬大軍互相廝殺,其中絕大多數都是不知名姓的小人物,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他們只是大人物們手中的棋子,因此他們對於自己悲慘的命運更多的是無奈。相對於那些在戰場上當了炮灰戰死的小人物們,我們今天要說的兩個人死得要更加憋屈,一個就是曹操手下一個倉官(倉庫保管員),叫王垕。

細數《三國演義》中那些死得最“憋屈”的人

話說曹操自提十七萬大軍征討袁術,一時不能攻下城池,時間一長,糧草供給開始捉襟見肘,王垕就把情況跟曹操如實彙報(兵多糧少,當如之何?),曹操指示他用小斛分糧(說白了就是打飯時短斤少兩),王垕怕挨士兵們揍("兵士倘怨,如何?"),曹操拍著胸脯說:出了事有我呢,你怕個球?王垕一看有曹操兜著,還怕什麼?也就打消了顧慮按曹操的吩咐去辦了。士兵們天天填不飽肚子還要去打仗,自然要罵娘(主要還是罵曹操)。這時曹操把王垕叫來,說要跟他商量借件東西,王垕很奇怪,心想我就一倉庫保管員,有什麼好東西是你曹某人能看上的?沒想到曹操要借的居然是他的項上人頭(敢問曹丞相,人頭借完怎麼還回去?)不由分說就把王垕推出去斬了,還把人頭拿出去示眾,並通告三軍:王垕剋扣軍糧,按律處斬。不明真相的士兵們一看也就解了怨氣,反而覺得曹操真是英明。曹操也趁機親上前線,激勵鬥志,終於拿下壽春城。可憐王垕的人頭竟成為曹操化解困境的道具,還被扣上盜竊官糧的"帽子",著實憋屈。

說完王垕,我們再說一人,說她死得憋屈(比王垕更憋屈),是因為此人在書中連名姓都沒有,而且還沒露面就已經死了,她就是劉安的老婆。情況是這樣的:劉備被呂布偷襲,丟了徐州,關羽、張飛也失去聯繫,只好單人匹馬去許都投奔曹操,因走得勿忙,沒帶路費,一路上只能靠討飯為生。一天劉備來到一戶人家,這戶人家男主人是個打獵的,名叫劉安,他聽劉備自稱豫州牧,因路過此地,正好到飯點了,肚子也餓了,所以來討些飯吃,這個劉安平時也就見過村長這一級的幹部,也搞不清豫州牧是哪一級大官,心想反正是個當官的,既然是當官的,吃飯總得有肉吧?可家裡窮得都快揭不開鍋了,哪有肉吃!就算去山上現打些野味來也來不及了,怎麼辦呢?你還別說,這個劉安還真有些辦法,他居然做了一頓肉食獻給劉備,說是狼肉,劉備也是餓急眼了,見到有肉吃也顧不上風度了,一頓猛搓,吃了個精光。第二天一早,劉備到院子裡牽馬準備上路,路過廚房時,無意中瞧見地上有一具女屍,手臂上的肉都被割光了,嚇得連忙把劉安找來問話,這才知道死去的女子是劉安的老婆,自己昨天吃的"狼肉"原來就是她身上的肉。劉備得知真相後的反應居然只是有些感動,淌了些眼淚而已,完全不是一般人類應有的反應啊。咱們不說劉備,單說劉安的老婆也真夠倒黴的,嫁了個奇葩男人 ,居然用自己老婆的肉來招待客人,你說這死的憋屈不憋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