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以为经而法纬之:清代方苞的奇特一生与其写作理论模型

方苞,何许人也?在清代,有个最具影响力的古文写作流派,桐城派。这个流派从清初一直发展到新文化运动开始之前,可谓声势浩大,源远流长。

这个流派的开山祖师就是方苞(字望溪)。他生于康熙初年,年轻时刻苦攻读,直到四十五岁才中举人。没想到五年之后,受戴名世《南山集》案牵连入狱,险些致死。因重臣李光地的积极营救,在加上康熙皇帝看重方苞的学识和文章,觉得杀他不详,最终对他网开一面,免死出狱,并他召入南书房做了个闲职。

终其一生,他没有机会担任过要职,治国济民的宏愿也一直没有实现。最后以七十五岁高龄辞官,七年后辞世,享年八十二。

义以为经而法纬之:清代方苞的奇特一生与其写作理论模型

康熙皇帝的蜡像

对方苞的为人和文章,我一直是很很敬仰的。我在读初中的时候,曾今在学校附近的一家旧书店买过一套《方望溪文集》的小字影印本,虽然很喜欢,可后来搬家时不小心丢了。最近有机会重读他的文章,才发现原来他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古文写作理论模型义法说。而他的文章大都遵循这个写作模型。

这个写作模型的核心的要点是: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 方苞所说的”义“,是对文章内容方面的要求,反对凭空而言,只写空话和大话, 必须做到”言有物“。 方苞所说的”法“, 指文章的法度,即对文章形式方面的要求,包括了对文章结构、材料的剪裁取舍,语言锤炼等方面的要求。 他最终要达到写作境界,就是以内容为主,实现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即”义以为经而法纬之“。

义以为经而法纬之:清代方苞的奇特一生与其写作理论模型

易经读本

在方苞自己漫长的一生写作实践中,每一篇文章,都是按照这个模型做的。拿现在时髦的话说,这是个刻意练习的典范。

他以儒家经典锤炼自己的内容思想来源, 恪守忠义孝道,言行合一,克己修身,努力做好自己职责内的事,这在当时的官僚体系中是难能可贵的。

在清初残酷的文字狱恐怖之下,他还能以明末的反清忠臣义士作为重要的写作对象,这是一种非凡的胆识和勇气。

他经常从个人的生活,经历与思考中取材,如自己的狱中经历(《狱中杂记》),亲眼所见的贫民百姓的疾苦(《逆旅小子》), 游历山川后的感想(《游雁荡山记》),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

以他的两篇名作:《左忠毅公逸事》和《送王篛林南归序》为例,让我们看看义法说的实际运用。

《左忠毅公逸事》是他最著名的人物传记。这篇传记充分体现了他选材的“采矿”原则:“文未有繁而能工者,如煎金锡,粗矿去,然后黑浊之气竭而光润生。“ 该传记最终只用了三个左光斗与史可法交往关系之间的片段,便塑造出了一个栩栩如生,传之千古而不朽的形象。

传记中左光斗去世后的第三个素材最简单,却从一侧面放映了左光斗对史可法的积极影响。史可法在明末动乱的年代,率军亲自守夜之时:

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恐上负朝廷,下恐愧对吾师也。

义以为经而法纬之:清代方苞的奇特一生与其写作理论模型

老师左光斗巨大影响下的史可法

在《送王篛林南归序》中, 方苞写下了受《南山集》案牵连下狱后,好朋友王篛林在京城准备应试,每过一两天就来狱中看他的动人情景。直到今天读以下这段文字,仿佛可以看到他当时所受的苦难,可以感受到友情的可贵。 方苞在牢房中:

每朝餐罢,负手步阶除,则篛林推户而入矣。至则解衣盘薄,谘经诹史,旁若无人。同系者或厌苦,讽余曰:”君纵忘此地为圜土,身负死刑,奈旁观者姗笑何?“ 然篛林至则不能遽归,余亦不能畏訾謷而闭所欲言也。

这就是方苞,在清代文字狱的阴影下,视死如归,敢于秉笔直书的一代文人中的英雄豪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