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张廷玉比李卫水平要高,处置弘时雍正为何只问李卫?

在《雍正王朝》里,弘时的争储不择手段,突破雍正底线的事实,开始逐步暴露并被雍正掌握的时候,雍正对于如何处置弘时是难以委决的。也实在难以主动跟旁人开口提及此事的,但唯独主动问了李卫意见。

那么雍正为何会征询李卫的意见?实际上雍正的初衷并非征询李卫意见,而是另有其人。

《雍正王朝》张廷玉比李卫水平要高,处置弘时雍正为何只问李卫?

这个另有其人不是别人,而是邬思道。大家就纳闷了,邬思道早就跑了,问李卫怎么就成了问邬思道?

虽然邬思道离开了雍正,但是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在雍正的每一个关键决策点上,都有邬思道的身影。

在雍正即位之初的“山西藩库造假案”中,正是邬思道及时发现了猫腻,帮田文镜点出了问题所在,使得雍正没有在急于求成的道路上继续走错。

在西北平叛“抚远大将军”的人选上,借李卫的口,十三爷胤祥是合适人选,但主子现在离不开他,“现成的人选”年羹尧便走马上任了。

年羹尧所谓“灯下黑”无法找到叛军与之决战,也是邬思道压粮,去挑破战机,结果大胜。

而在年羹尧的结局上,也是李卫说,邬先生早就说过年羹尧这个奴才迟早闯出天大的祸事来。

当初雍正微服私访到河南,目的就是希望当面得到邬思道对年羹尧的处理给个“建议”的。然而邬思道算到了,却故意跑了。

《雍正王朝》张廷玉比李卫水平要高,处置弘时雍正为何只问李卫?

刺杀弘历的人是谁?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还能有谁?但是雍正还是拿这句故意问李卫,一来李卫的确比较贴心,自己拿他与别个不同。二来主要的是希望从李卫的嘴里,得到邬思道此前对此局面有没有做过什么判断,有什么建议。

然而一问出口,雍正就有些后悔了。这种事情,邬思道怎么会和李卫说呢?说了李卫又怎么敢回答呢?

李卫要是说邬先生说怎么怎么解决,那样一来,你和邬思道有联系,却不上报,还私下议论立储之事想干啥?

所以说“朕知道,朕不该问你,你起来吧。连朕自己都难以委决的事,你又能说什么呢?”

但是意外发生了,李卫的回答堪称完美。表面看起来,顾左右而言他,实际上什么都说了,不但说了,还替雍正做了决定。李卫可谓得到了邬思道的真传了。

《雍正王朝》张廷玉比李卫水平要高,处置弘时雍正为何只问李卫?

“先帝爷千般都好,就是太宽容了!明明知道八爷他们使坏、使绊子,还要加封他们亲王贝勒,这不是,到您这里麻烦了,把这些难题都留给主子了!”

雍正豁然开朗,一语定乾坤。那就是不能把麻烦留给弘历。那么弘时的命运就定格了。

而在这件事情上, 即便是胤祥这样关系非常深厚的,予以无限信任的角色,雍正也没有主动打来话匣。

反而是胤祥临终前将自己的担忧诉说给雍正,令雍正大为感动。 而即便是胤祥很雍正说这话的时候,这话也只是说三分留七分。“现在看来弘昼是暂时是没有这个想法的。”每一句话看似说别人,实际矛头都是指向弘时有意争储。

《雍正王朝》张廷玉比李卫水平要高,处置弘时雍正为何只问李卫?

但是对于如何处理,胤祥并没有提出具体解决方案。这个难题他也无法给出答案。所以雍正这事实际上是憋在心里,无法与他人诉说,也明白这事没有人能替自己当白手套。

胤祥都如此,何况张廷玉呢?这事没法与张廷玉商量,因为不会有结果。

当年深夜,胤禩秘奏肖国兴供词。康熙深夜叹息无眠,于是踱步到内阁值班张廷玉处。旁敲侧击地拿关心对方儿子说事,以希望张廷玉能够以父亲的角度来考虑他的处境。

《雍正王朝》张廷玉比李卫水平要高,处置弘时雍正为何只问李卫?

张廷玉的儿子有病尚且可以用药来医治,而自己的儿子怕是已经无药可医了。 而有国器之称的张廷玉则很快明白康熙是在指的“九子夺嫡”。而当康熙将胤禩的秘奏递给张廷玉,张廷玉只打眼看了几个字,就明白这是胤禩要倒胤礽的灶。这事情无论是何结果,最终伤痛的都是作为父亲的康熙。

所以他烧了秘奏,说自己从来不知道有这么一份奏折。康熙一开始惊讶,说你竟然敢烧奏折,但是很快就明白了张廷玉的用意,烧奏折就是他对这件事情的表态。

《雍正王朝》张廷玉比李卫水平要高,处置弘时雍正为何只问李卫?

于是康熙就坡下驴,立马妥善安排,让图理琛连夜押送肖国兴去盛京。后来张廷玉实际上代表了原著中的方苞,是康熙在立储问题上的嫡系人马。

所以张廷玉这种高级别的自保暗示大法,康熙是能够秒懂的,而雍正则未必了。

而《雍正王朝》到了后期,刻意将张廷玉和马齐描绘老态龙钟,然后淡出剧情。用意很明确,张廷玉不是没本事涉足下一代的夺嫡之争,而他们在剧中只代表上一代的智慧。其实,即便雍正征求张廷玉意见,结果也会和没征求一样。

《雍正王朝》张廷玉比李卫水平要高,处置弘时雍正为何只问李卫?

解读因为他弟弟张廷璐在“恩科舞弊案”中和弘时的瓜葛,实在没必要,因为剧情根本没任何证据显示雍正知道了弘时参与了恩科舞弊案。

《雍正王朝》张廷玉比李卫水平要高,处置弘时雍正为何只问李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