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与李光地:义虽君臣,情同朋友

自康熙四十四年(1705)冬李光地被召拜为文渊阁大学士以后,李光地成为康熙帝所信赖的内阁重臣,二人之间基本上建立了“义虽君臣,情同朋友”的关系。

在这一时期中,李光地直接辅佐康熙帝处理国家军民要政,他所提出的建议多为康熙帝所采纳,他所推荐的人才亦多为康熙帝所任用;李光地营救清官张伯行、陈鹏年和文学家方苞,也都能够如愿。除了这些以外,李光地还担任国史馆、典训馆、方略馆、一统志馆总裁,承修《朱子全书》《性理精义》《周易折中》等作为传统社会政治指导思想的重要著作,担任国家选拔文武人才的最高考试的殿试读卷官等等。他成了康熙帝在全国推行文治的最主要的助手和学界领袖。康熙五十二年三月,朝廷举行“万寿节”盛典。康熙帝给李光地赐御书匾联。匾曰:“夹辅高风”;对联是:“太平有象占霖雨,庶事惟康敕股肱”。

康熙与李光地:义虽君臣,情同朋友

由于政治斗争的极端复杂性,即使在这一阶段,李光地也并不见得就是事事如意、一帆风顺。直到康熙五十三年,康熙帝还对李光地作了最后一次间接审查。这次审查是拿李光地屡次保荐的武英殿编修官何焯开刀的。何焯是江苏崇明人,康熙四十一年经李光地推荐,被召入南书房兼武英殿纂修,其母去世后,家居六七年。康熙五十二年冬,又经李光地推荐,被召回武英殿供职。次年秋,京城密报传到康熙帝驻跸的热河,康熙帝立即启驾回京,仿佛京城中马上就要发生政变似的。京城的朝廷百官得知康熙帝回京,皆跪迎道旁。康熙帝一到,立即命武士们把何焯捆了起来,投进大牢;又下令将他写的东西尽行搜索,送到南书房审查。南书房的官员整整审查了五天,只发现其中有一些讥笑贪官污吏的话,还有一封拒绝吴县县令馈赠的信函。康熙帝看了这一切,才消了怒气,将何焯从大牢中放出来,官复原职。这次突然袭击,表面上是冲着何焯来的,实际上也是针对李光地的。假如真的查出何焯有什么问题,那么一次又一次地保荐何焯的李光地也会被牵连进去。不过,经过这一次突然袭击的间接审查之后,康熙帝似乎可以说是完全信任李光地了。

在突然袭击逮捕何焯并进行审查的事件以后,康熙帝似乎也觉得这样做是太过分了一点,于是又找机会补偿。同年十一月,李光地任武殿试读卷官,因操劳过度,疝疾剧发。康熙帝立即派魏廷珍、王兰生前往慰问,所传谕旨中至有“义虽君臣,情同朋友”之语。同时,康熙帝还派太医前去给李光地治病。为了安慰他,特传下谕旨:提拔徐元梦为内阁学士,召杨名时入京,恢复文志鲸的翰林职衔。

康熙与李光地:义虽君臣,情同朋友

从康熙五十二年起,李光地就一再请求告老还乡。康熙帝一再挽留,直到五十四年六月,李光地再次提出申请,康熙帝才勉强同意给假两年,又让李光地修完《性理精义》再走。同年八月,李光地赴热河行宫向康熙帝辞行。康熙帝听说李光地将到,派魏廷珍前往迎接,又专门为李光地安排了舒适的住所,在内苑深处设宴为李光地饯行。又赐给李光地匾额,御笔书写“谟明弼谐”四个大字。

康熙帝又与李光地密商朝廷机要。怕内侍泄密,康熙帝将所说的话一次又一次地写在纸上给李光地看,看完后,康熙帝立即将纸毁掉。密谈持续了很长时间,君臣握手告别。

李光地于康熙五十四年九月离京,大年三十才回到家乡。在家还不到半年,康熙帝即派魏廷珍密传李光地进京,后来又命福建督抚敦促李光地回朝。

李光地于康熙五十六年二月启程,六月到京。胤禛的门人戴铎在这一年给主子的信中讲:“近因大学士李光地告假回闽,今又奉特旨,带病进京,闻系为立储之事,召彼密议。”这时康熙帝的儿子们都在关注着确定谁为皇位继承人的问题,所以胤禛的门人及时将探得的情报向主子报告。康熙帝的秘密建储计划,看来是与李光地进行过多次密商的。康熙五十七年二月,康熙帝曾感叹道:“大臣中每事为我家计万世者,独此一老臣耳。”

康熙与李光地:义虽君臣,情同朋友

康熙五十七年五月二十八日(1718年6月26日),李光地在京与世长辞。康熙帝在热河行宫闻讯后说:“惟朕知卿最悉,亦惟卿知朕最深。”特派工部尚书徐元梦、侍读学士魏廷珍赶赴北京治丧,命皇子临奠,文武百官都前往哀悼。给李光地赐谥文贞,并赐《御祭文》。祭文中有“君臣之契,特有深焉”之语。后来的雍正帝称李光地为“一代之完人”,追赠他为太子太傅,祀贤良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