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不確定性,死的恐懼還來自對生的不滿

生命來得偶然和被動,換句話說生命的到來原本就是不確定的。哪年哪月來,何時何地生,都是個變數。因為這被動和偶然,人生的底色就是焦慮。然後為了和這焦慮抗爭,人們便開始尋求安全,確定的安全。想想人這一輩子不都是在和自己抗爭嗎?

其實死亡也是如此,偶然和被動。死亡也因此是充滿了不確定性的。自殺可以理解為是一種為奪得對生命的主宰而採取的極端方式,但結果仍然是不確定的。這其中還涉及另一個關鍵,就是對生的不滿意和不留戀。對死的恐懼也是如此。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我理解為是知生不畏死,意思是知道自己在活著且還活得自己有歡喜的人是不畏懼死亡的。正如花開過後的凋謝,更多的是眷戀而非恐懼。

知生,知和生。

生,會意字。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本義:草木從土裡生長出來;滋長。相應的還有生育、養育;滋生、產生等義。概括為兩層意思,一是活的,二是有新。

活的,意味著肉身的暢通無阻,眼耳鼻舌諸感靈光。身不僵然後情順暢,喜怒哀樂悲恐憂諸情隨事升,又隨事落。正所謂隨事升情,事去情落。

新呢?和舊相對,和過去相比,有不同。這新有百般千樣,我更看重新識新意,新的認識和新的意義。每有新得,沾沾自喜,亦樂在其中。

事實上這活和新,就是“生”是離不了“知”的。知,覺知覺察知道自我認知也。即是王陽明的“知善知惡是良知”,也是意識現象學裡的“自身意識”。因其難而更可貴。所以陽明先生才說要“致”,修煉修習實踐踐行。自知者明,明而不懼。所以陽明先生說完“我心光明,亦復何言”就笑著死去。

什麼是光明?王夫之說,明於內而光於外,是謂光明。我想當我們內在因知而明時,生命將會展現更多的光亮和光華,又因為這光明,生命自會喜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