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為什麼沒有取代周成王,是一心輔佐還是無奈之舉?

說起周公,似乎總與“解夢”糾纏不清。然而周公生平最重大的事件,莫過於執政六年後讓位於成王,實現權力的和平過渡。於危難之時挺身而出,當危難過後便毅然讓位,周公這種無私無畏的精神,受萬代稱頌,同時也引發了後人對其讓位之舉的質疑。

周公為什麼沒有取代周成王,是一心輔佐還是無奈之舉?

有人指出,《荀子·儒效》和《淮南子·記論訓》中都說周公想要奪取天下。《禮記·明堂位》和《韓詩外傳》卷三也有記載周公想要坐上天子的位置。《尚書·大傳》更明確指出,周公身居要位,管理著天下的大事。

又有人考證說,《尚書·大誥》中出現的“王”,把周文王稱為“寧王”,也稱作“寧考”。而“考”是對已故父親的稱呼,所以這個“王”應是周公。《尚書·唐誥》中也有記載:“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周公的弟弟康叔,名“封”,《康誥》中的“王”稱康叔為“弟”,顯然這個“王”也是周公。如此說來,周公的確自稱為“王”。

周公為什麼沒有取代周成王,是一心輔佐還是無奈之舉?

根據以上證據,便有人認為,周公在武王去世而成王年紀尚幼之時,便有謀權的意圖。之後以“王”之名義,行“王”之權力,雖說東征西伐、治國安邦功不可沒,但也不能掩蓋其意欲以權奪位的野心。

至於周公最後沒有取成王而代之,實乃應變形勢的無奈之舉。因為遭到當時地位舉足輕重的召公、太公的懷疑,而成王也對周公起了疑心,並且周公的兩個兄弟管叔鮮、蔡叔度又與紂王之子武庚聯合起兵,關中局勢動盪不安,形勢對周公極為不利,周公不得不還政於成王,以平息眾怒。

周公為什麼沒有取代周成王,是一心輔佐還是無奈之舉?

此番質疑,給世人心目中周公無畏無私的形象造成了巨大的衝擊,但更多的人仍堅持認為,從周公臨危受命而勤勉攝政之舉,從他在武王病危之時願意以身代死的決心,便可看出周公對國對君的一片赤誠之心。如此忠君愛國之人,絕不可能做出僭越奪位之事。

周公為什麼沒有取代周成王,是一心輔佐還是無奈之舉?

無論是無奈還政,還是真心讓位,不過是後人充滿感情色彩的想象。而周公心中所想,早已隨他而去,深埋黃土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