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3歲以上的小孩子聽到家長數“1、2”還沒到“3”,就乖乖聽話了?這是什麼原理?

A不見君A


您好,我是兩個男孩的爸爸木子李,很高興作為過來人回答這個問題。


我家老大現在6歲,在調皮搗蛋的時候我們喊出“1,2”他是會終止行為的,其實就是條件反射

在他3歲左右的時候,開始出現故意調皮、撒潑耍賴的情況,在我的追問之下,發現原來是和奶奶有很大關係,每次帶出去肯定給買吃的、玩具,進而學會了討好奶奶換取好處,一旦遭到拒絕就開始哭。

於是我趕緊召開家庭會議,嚴肅的指出了這個問題的嚴重後果,及時制止了這個苗頭,並且開始由我親自帶孩子出門遛彎和逛街。

當孩子再次出現類似情況的時候,我很嚴厲的對他說:“我數三個數,趕緊起來和我走”,剛開始孩子是不明白這代表什麼意思,有些家長會選擇打孩子讓他記住,而我選擇的是“用長時間盯住孩子”的方式,讓他產生畏懼心理,從而放棄當前的不正確行為。

不過,數123的這個方法不能頻繁使用,孩子摸清你的套路之後就會失效。而且能不用最好不用,因為這並不是科學的教育方式,屬於古板的肌肉記憶暴力育兒,會影響孩子的性格走向。


二寶爸爸木子李


家長數數—1、2、3,還沒到“3”,孩子就乖乖聽話了。簡單來說,這是孩子的“應激反應”中的應對反應。類似於條件反射,但與之還是有一定的區別。

孩子的“應激反應”是把雙刃劍,利用好了益處多

應激反應,顧名思義可以理解為人因各種緊張性刺激事件(應激源)的刺激而引發個體生理或心理的相應反應。

生理反應表現為:交感神經興奮、垂體和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多、血糖升高、血壓上升、心率加快和呼吸加速等;

心理反應:包括情緒反應、自我防禦反應和應對反應等。

(看不懂吧!沒關係,我也看不懂!舉個例子)

例如:當你帶孩子去商場,他看上了某款新玩具。孩子特別喜歡,家長又不肯買。有的孩子就會開始哭鬧,情緒變得異常激動。更有甚者,臉都漲得紅彤彤,滿頭大汗,有的孩子甚者鬧得喘不上氣等等。

孩子外顯的哭鬧、臉紅、喘不上氣等等,這樣的反應就是生理反應。

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家長開始數1、2,還沒數到3,孩子立馬停止哭鬧,乖乖跟你走,聽你的話。這就是孩子針對你的數數產生了相應的應對反應後的結果。

孩子“乖”的表現是經過其心理反應之後外顯出來的結果。可是,同樣讓孩子乖下來的應激過程,不同家長的處理會導致不同的心理歷程。

1、 粗暴型家長

這類家長一般採取的方式是,通過數數來給孩子設定時間節點。數數其實就是變相的告訴孩子,我的忍耐極限只要3秒鐘,我數完數你還不停止哭鬧、撒潑。

那結果就是一頓暴打、痛罵或者是被我遺棄(你自己在那哭著,為娘、為爸的走起)。

2、 智慧型家長

這類家長採取的做法就相對“智慧”一些,他們數數也是給孩子一種時間設定和節點。但是,方式不一樣。

他們通過數數讓孩子來調整情緒,讓其明白你的“胡鬧”行為要適可而止,到點結束。在過往的經歷中,這類家長往往已經給孩子培養了一定的規則意識和情緒控制的能力。

比如,在去商場以前已經跟孩子溝通過,買或不買的問題。當孩子自己破壞約定,哭鬧時,家長就會使出這招,情緒控制閥門的時間限制點來讓孩子收回自己的壞情緒。

結果是,孩子做到了就給他一個親吻或者愛的抱抱,有的家長還會在孩子情緒平靜下來之後,幫助孩子梳理自己的情緒,教會他正確的表達方式和情緒控制方式等等。

比如:誇獎他,“孩子,你很棒!媽媽知道你很生氣/難過,你很想擁有這個玩具。但是,你遵守了你和媽媽的約定。現在還不哭了,你真的很棒!”

當然,無論是粗暴型家長還是智慧型家長。其實,數數都是在過往的經歷中讓孩子學會了後果承擔。只是,承擔的後果不同而已。

對於3歲以上的孩子來說,大腦的發育已經達到成人的80%,語言能力、觀察別人情緒的能力、記憶力已經離基本達到了成人的及格線,換句話說自我意識已經很強了。

他能就“我”來展開各類活動,基本能感知到什麼是有利於自己的,什麼是不利於自己的。

那麼,就像所有的成人一樣,他們做出的選擇都會遵循:趨利避害的原則!這是人的天性。

可想而知,當過往的每一次數數:1、2、3後,你給了他什麼?現在的他是知道要承擔相應後果的。


對於粗暴型家長的數數,大凡智力正常的孩子,他不傻呀!要不就是選擇堅持自我,承擔捱打、捱罵的後果,要不就是妥協,服從家長的安排。

那麼,你培養的乖孩子到底對了沒?可以對照著看看馬伊琍女兒“艾瑪”的故事。

馬伊琍後悔讓女兒愛馬(文君竹)變成“乖孩子”

馬伊琍在熒幕上給我們塑造了很多難忘的角色,她時而是溫婉大方、溫柔善良的紫薇,時而是堅強勇敢、敢愛感很的羅子君。

但在現實生活中,她確實圈裡出了名的“虎媽”,對待女兒愛馬十分嚴格。孩子一旦犯錯,她便會用嚴厲、甚至是強硬的態度和語氣來教育女兒,讓女兒按照她的正確方式來行事。

久而久之愛馬成了一個大家眼中公認的“乖孩子”。怎麼個乖法?

在幼兒園中,愛馬和其他小夥伴玩過家家的遊戲,大家都想當“媽媽”,可是,小朋友卻讓她當她不願意的當的“寶寶”角色。

當馬伊琍建議她說:“你不願意的話,可以拒絕”時,愛馬的回答是:我不敢!

她這才意識到,長久以來她對愛馬的教育讓其成為了“乖孩子”,卻失去了自我。沒有自我的孩子可不可怕!相信家長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在數數之後,孩子如果聽從了你的指令成為了“乖孩子”,那麼啊屁會建議你好好想一下,你的數字背後是無數的詬罵、捱打形成的乖,還是孩子通過你教授的通過數數來讓自己的情緒平靜下來。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您!屁話育兒,屁話連天圖個樂!喜歡記得關注和點贊哦!


屁話育兒


您好,我是lulu老師,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幼兒早期行為發展中,有一種叫秩序感發展,表現為幼兒對外部規則的認知及遵守。

3歲以上的幼兒已經開始懂得發現及遵守外部環境中的規則了。對於幼兒來說,聽到媽媽數1、2、3就進入安靜狀態,關鍵不是媽媽喊的數字,而是媽媽這個行為背後代表的原則和要求:安靜!

有趣的是,很多家長往往會通過批評、責罵、吼叫等形式想讓孩子安靜下來,但是效果往往不好。原因是因為家長自身對於安靜的秩序遵守得並不好,如果你自身的情緒都沒有安靜下來,如何讓孩子知道,安靜是你設定的原則?

我們讓孩子學會遵守規則、懂得秩序,首先就是讓孩子能夠發現這些規則,也就是說,孩子必須生活在有秩序有規則的環境下。

家長告訴孩子:我數到3,請安靜!對於孩子來講,家長的這種要求也是一種明確的外部要求及規則,只要家長堅持,孩子就會知道,這個原則是不可以被破壞的。

家長可以通過語言直接告訴孩子規則在哪裡,也可以讓孩子自己去觀察,發現規則。

如果家長急躁、易怒,那麼就不可能讓孩子去發現安靜、講道理這些規則。

同樣的道理,如果家長懂得在日常生活中,明確告訴孩子自己的底線和原則,同時自己也遵守這些原則,那麼孩子自然也就學會遵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