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的關鍵是“改革”,此人為何卻因“改革”成了“歷史罪人”?

A

最近讀了一本好書,叫《樞紐:3000年的中國》。

作者施展本來是一個“理工男”,後來喜歡上了歷史,成了北京大學的史學博士。他用獨特的“理工思維”,結合西方歷史的衍變和成就,用超學科的視角為你解析一個不一樣的中國歷史。

他也是從遠古開始說,一代一代地往下走,但他並不注重漫長的歲月中都發生了什麼,而是仔細地捯飭這一切為什麼發生。

在這本書裡施展認為,中國古代朝代的更替和漢民族形成的主要動力,就是“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不斷博弈,“相愛相殺”,共同融合和壯大。


發展的關鍵是“改革”,此人為何卻因“改革”成了“歷史罪人”?


具體到一個特定的朝代裡,就是皇帝和士族的博弈。別看上班的時候是君臣,其實是“對立”的雙方,要不你左右我要不我左右你。

士族對皇帝佬而言,幾乎是一個無敵的存在。因為有形無形的勢力太大了,它就像一株千年老樹,盤根錯節,你把上邊鋸了,挖底下的根鬚也得把你累死,何況根本挖不淨。

譬如西漢,為什麼滅亡?就是因為士族對土地的兼併。

漢武帝是個牛逼的老大,年復一年的跟匈奴較勁,把匈奴倒是後來打服了,但把自個的國力也給打嘩啦了。打仗就是燒錢,擱誰都受不了。

打仗的錢從哪來?徵稅。到最後一年竟然需要徵兩次稅,老百姓實在吃不消了,很多人就攜家帶口地跑了,把地賣給了有身份有地位的士族甘願去當奴僕,有的甚至是白送。因為士族可以不交稅,他雖然成了佃農但從此有人罩著可以活下去了。

於是可以徵稅的人頭兒越來越少,而士族豪強名下的土地越來越多。皇帝佬呢,手裡就越來越沒錢了


發展的關鍵是“改革”,此人為何卻因“改革”成了“歷史罪人”?


士族,是每一個皇帝心頭的一塊“病”。為什麼有的朝代宦官和外戚會成了氣候呢?那是皇帝實在沒轍了,拿他們當與士族對抗的“武器”。

外戚雖說也是士族,可好歹是自家親戚,不是老丈人就是大舅哥啥的。至於宦官,一群姥姥不疼舅舅不愛來自底層的殘疾人,跟士族肯定不是一夥兒。

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跟對方不一夥兒就可以跟我一夥兒。

認識到士族的危害,並下大力氣想解決這個問題的,歷史上不是沒有,只是下場都不太好。

本文說的就是這麼一個人。思維幾乎是現代的思維,很多做法都帶著濃烈的“改革”色彩,非常超前。你看他那措施,都會疑心這廝興許是“穿越”回去的。

這麼先進的思維,卻幹得亂七八糟,整砸了。

這人叫王莽,一個為“改革”丟掉了小命的“理想家”。

B

王莽是我河北老鄉,邯鄲大名人。

王莽在東西漢之間連接的地方,算一號人物。


發展的關鍵是“改革”,此人為何卻因“改革”成了“歷史罪人”?


他曾結束了西漢,創建過一個叫“新”的王朝,可惜沒坐穩,於是後人提起來都給加個“篡”字,意思是從老劉家手裡搶來的。

我覺得這種叫法很不好,帶有明顯的“封建正統性”,哪個王朝的首任老大是選舉上來的?不都是“篡”的嗎?怎麼到人老王這就不行了?

不過我小時候看書少那會兒就讓人給蒙了,總認為王莽是個壞人,待後來熱愛學習讀了些書,覺得這位同志其實很有意思,起碼不是一個臉譜化的人物。

老王本身就是士族的一員。他的家族非常有名,戰國時就是貴族,一代一代傳下來。

他親姑姑王政君是當朝的皇后,漢元帝劉奭(音:市)的正牌老婆,生了個兒子劉驁也就是後來的漢成帝。王莽的叔伯中有4人當過大司馬(國家最高軍事長官

)。老王家憋急了一跺腳,不敢說亂顫但晃上幾晃還是有可能的。


發展的關鍵是“改革”,此人為何卻因“改革”成了“歷史罪人”?


但王莽的機遇並不太好。他老爸王曼死得早,借上他姑姑光兒的是他的幾個叔叔大爺。特別是這同志據說顏值“欠費”,非常的不“帥”:大嘴叉短下巴金魚眼,長年結膜充血嗓音嘶啞不堪。那年代要實行面試的話,這哥們兒估計每次都是頭一個挨刷。

於是老王著力操練自己的德行。

這老兄年輕時的社會形象好得簡直驚人:尊母敬嫂,照顧侄兒(其兄早逝),生活儉樸,博才好學,謙恭有禮,結交賢達,等等等等吧,整個兒一大漢朝“十大傑出青年”,還得是榜首。

據說他當了公務員後還經常把自個兒的工資(俸祿)分給缺錢用的手下,甚至把馬車賣了接濟窮人。

每次他家裡宴請賓客開“party”,席至中間經常出來一個家人來請示說請先生勸老夫人用藥,於是老王便恭恭敬敬到後堂給老媽端茶倒水。正胡吃海塞的狐朋狗友們這時往往肅然起敬,心想哇噻這小子可真特麼孝順。


發展的關鍵是“改革”,此人為何卻因“改革”成了“歷史罪人”?


C

工夫不負有心人。老王后來果然上去了。

他伯父王鳳(時任大司馬)推薦,姑姑皇太后王政君一使勁,表弟漢成帝一拍板,老王就當了給老大傳遞文件的機要秘書(黃門侍郎)。

後來又謀了軍職,執掌近衛軍中的弓箭手部隊(射聲校尉),還有了爵位新都侯。再後來越混越奘(音zhuǎng),38歲時,繼他的4位叔伯後自己也當上了國防部長兼三軍總司令(大司馬)。

老王特別愛惜自己的“羽毛”,一直著力要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公務員的楷模。

後世有人認為他是偽君子,沽名釣譽。白居易有一首詩就是這個意思,“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說這老傢伙都是裝的。

也有的認為他是真律己,只是知識分子氣太濃,過於理想化。

不過他要真是裝可裝得實在太逼真了,成本忒他大爺的高。


發展的關鍵是“改革”,此人為何卻因“改革”成了“歷史罪人”?


他逼死了自己的兩個兒子。

他家老二王獲殺死了自家的家奴,王莽一看這尼瑪太踐踏人權了,愣逼王獲自裁。這還是他剛當領導時候的事兒。

後來若干年後他的長子王宇又被牽涉進一個案子。已經時任國家最高領導(攝政王)的王莽堅持原則不袒護高幹子弟大義滅親,沒路走的王宇只好自殺。

這樣的事情今天都找不到,在封建王朝更幾乎是鳳毛麟角太有轟動效應了。

當時老王的秘書班子便連做8篇文章,在國家主要輿論陣地推出了這個廉潔自律的“重大典型”,並把這組文章規定為國家選拔人才的必讀書目。

這樣的領導幹部天上難找地上難尋呀,一時間王老先生的人氣指數如“神十”“神十一”般嗖嗖上升。


發展的關鍵是“改革”,此人為何卻因“改革”成了“歷史罪人”?


王莽也不愛財。年輕時便樂善好施,掙工資後還淨把這錢給窮人使。某年蝗災,老百姓吃不上飯,老王便捐出100萬錢和30頃土地,由國家財政部長出面分給災民。還主持在首都長安給災民建了1000套“免租房”。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他的帶動下,高級公務員和貴族們被紛紛動員起來,“抗蝗救災”捐款捐物,一時間大漢朝上下犄角旮旯處處充滿愛。

D

不過王莽可不是一個“暖男”,他清除起自己前進路上的阻礙,其手腕也是相當之狠辣,計謀百出,毫不手軟。

他大權獨攬的時候,把自己的女兒給12歲的漢平帝劉衎(音:看)當皇后,後來平帝長得大了點,對這個老丈人就有了怨言。老王一看不“彷彿”,寧可閨女守寡臉一繃就把皇帝姑爺給毒死了,立了一個更聽話的小同志當新皇帝。


發展的關鍵是“改革”,此人為何卻因“改革”成了“歷史罪人”?


這位叫劉嬰的小“老大”沒法兒不聽話,因為他才兩歲,給塞根兒雪糕估計你幹啥都行。

王莽的心裡是有一肚子理想的,他積累人望也罷狂攬大權也罷,全都是為了有機會實現這個“理想”。

所以,再怎麼聽話也不如自己幹,董事長和總經理的感覺咋也不會是一樣的。

跟袁世凱那會兒當“皇帝”差不多,架不住手下這幫捧臭腳的一齊哄哄。御用文人們統一了輿論導向,都說老王是真命天子。這老王自己也覺得除了名義外也跟皇帝沒什麼區別了就從了大夥吧,於是假裝推辭再三後,帶著一副特別不情願的樣子“勉為其難”地直接上了位,當了這個皇帝。

公元8年,王莽到親姑姑、太后王政君那搶過了傳國玉璽,讓小劉嬰把皇位“讓”給了他,改國號為“新”。他就是大新朝的“新始祖”,當年被稱為“始建國元年”。

後來他到劉邦的祭廟拜受,意思是就這苦差使,不是你老劉家的人愣塞給我我還真不希得幹,裝逼唄。

改朝換代不打仗不殺人,在中國歷史上也不多。


發展的關鍵是“改革”,此人為何卻因“改革”成了“歷史罪人”?


E

王莽看來是想把國家搞好的。

他的執政方略是“以德治國”,這個“德”就是《周禮》。

他特別特的崇拜周朝,認為那年月的所有東西都是楷模,大新朝的目標,就是仿效周朝建立一個理想化的社會。

他是傳統士族出身,知道皇帝最大的掣肘就是士族,而士族的根基就是土地。

於是他決定在全國搞“土改”。把土地從豪強手裡收回來,一部分分給沒地的農民,剩下的成為“王田”(國有農場),國家所有。

他禁止買賣奴婢,很尊重人權。

實行戰略物資專賣制度。鹽專賣,酒專賣,鐵專賣,什麼山啊河的都歸國家,統一管理統一開發。

老百姓家裡如果有事兒,婚喪嫁娶大病小災啥的官府可以貸款,而且免息。種地做買賣需要錢的也可以貸款,薄息。就這仁義勁兒比現在的銀行還人道。

由政府控制物價,防止商人操縱市場。吃的穿的用的等生活必需品,供大於求時政府收購,求大於供時政府供應。


發展的關鍵是“改革”,此人為何卻因“改革”成了“歷史罪人”?


聽著挺是那麼回事兒的吧?可具體執行起來卻不怎麼滴,漏洞百出。

特別是,他屢次改變官制、行政區劃和幣制,整得那叫一個亂,讓人無所適從。總之吧,他這個改革弄得特邪性。

比如行政區劃和地名,幾乎把全國改了一個遍。原來西的非改成東,原來前的非改成後,原來陰的非改成陽。最後你要不拿個“註解”都出不了門兒,不認識道兒了。

幣制也是,把錢弄出了28個等級重新規定了這個錢等於那個錢那個錢等於另一個錢,各個“輩份”的幣種相互交織。一般智商的人想弄懂誰等於誰多少,就像給一個名門望族捋一次家譜。像我這樣數學不太靈光的,出去買瓶醬油估計都得給換算得鼻口躥血。

這還沒完,你敢不按規定換算就犯“擾亂幣值罪”,弄不好送勞改營勞改。


發展的關鍵是“改革”,此人為何卻因“改革”成了“歷史罪人”?

看著老王好像是在瞎整,其實作為筆者我是理解他的苦衷的。

一是“新王朝”就要有個新朝的樣子,“新瓶裝舊酒”實現不了老王的“理想”。二是成立了新朝就要構建自己的“官員系統”,這才是從根本上動搖士族的關鍵,而行政區劃的修改就是重新佈局的“抓手”。三是改革幣制的目的,他是要徹底的控制金融,當年雖沒有經濟學,但老王可知道錢的重要。

想法都是有道理的,但他卻不清楚,實現這一切需要一個完整宏大的體系。也就是說,需要執行。

這一點,恰恰是他最大的“軟肋”。

而且他的“改革力度”實在太大了。在那個年代,他更不懂得先搞個“試點”,而是“咔咔咔”全國推開,誰不推就“法治”誰。

有的想法聽著真是好想法,放在今天都不落後,要不咋以為他是“穿越人士”呢。

可他更不知道的是,生產關係的形成是由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的;一個理想社會的實現,首先是物質的極大豐富,是必須有雄厚的國力作後盾的。在沒有基礎的土地上建築,後果只有一個——倒塌。

聽著你乾的是好事,可你得有錢啊,就像現代北歐的“福利社會”,那不是瞎忽悠,是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

他是一個封建帝王,封建帝王的“皇權正當性”恰恰來自於他的“改革”對象——士族,而不是底層的芸芸眾生。

士族固然對皇權造成掣肘,但它其實也是皇帝最大的盟友。拿自己的“隊友”開刀,老王,你做好這個準備了嗎?......


發展的關鍵是“改革”,此人為何卻因“改革”成了“歷史罪人”?


F

空洞的“改革”很快把全國搞亂了。

據《漢書·王莽傳》記載:“於是農商失業,食貨俱廢,民人至涕泣於市道。坐買賣田宅奴婢、鑄錢抵罪者,自公卿大夫至庶人,不可稱數。”

翻天覆地的“改革”打碎了原來的經濟秩序,每個層次都不知道這日子到底該怎麼過。國家一亂,再好的設想也就只是“設想”了。

老王也懂得“改革沒有回頭路”,他的應對就是“強推”。

那會兒是真正的“法律至上”,你想老王連自個兒的兒子都逼死倆了還有誰下不去手。

據說當年你行走在這個國家,每條道路上看到的都是大隊大隊的罪犯。老王當皇帝不長時間,就有20多萬高級公務員和“都市白領”成了勞改人員。後來監獄都拒收,裝不下了。

這樣的改革遲早要操蛋。你想如果沒有了受益者,每個人都成了受損害的人,那站在改革隊列裡的還剩下了誰呢?......


發展的關鍵是“改革”,此人為何卻因“改革”成了“歷史罪人”?


老王做了15年皇帝,一心巴火要恢復“周禮”。他不懂得這麼大的國家改革應先搞試點或“特區”,更不懂得“摸著石頭過河”這個非常有效的道理,理想化的改革處處碰壁。

這一亂,老百姓根本沒嚐到什麼好處,倒是覺得還不如老劉家當權那會兒的日子。

穩定確實應該壓倒一切。國家亂老百姓苦,那些從前錦衣繡食的大佬們也受不了了。

這個剛建立不久的新朝於是遍地烽煙。

“理想主義者”王莽仍然興致勃勃地建築著他的“沙上樓閣”。

他還有無數的“宏偉構想”沒有實現,他像一個“憤青”一樣謀劃著自己理想中的“大同社會”。他每天瘋狂工作20個小時,和他的智囊團一起狂熱地描繪著一個美麗的“烏托邦”。

可天下人沒有了耐性。我們推舉你上臺是要過好日子的,不是讓你搞什麼“理想實驗”的。你憑什麼這麼胡鬧忘了自個兒是個“民選總統”了嗎?......


發展的關鍵是“改革”,此人為何卻因“改革”成了“歷史罪人”?


G

到了王莽當政的後期,他許諾的目標都沒有實現。

士族也沒有削弱多少,土地依然被大量兼併。和周邊國家的關係搞得特別臭,時不時就得打一仗。再大興土木蓋些樓堂館所什麼的,老百姓的徭役稅負一點沒見減,日子好像更苦了。

他的皇位是從老劉家手裡得來的,所以一直沒忘了擠兌老劉家的人,後來最先發難的也是劉氏宗親。

今天反一個明天反一個的,把老百姓的造反意識就帶起來了,要不咱也試試?

公元17年,蝗災、旱災並起,饑荒遍地。以綠林、赤眉為首的農民起義迅疾燃遍了全國。

昆陽一戰,不到8000人的農民軍沖垮了王莽的40萬主力軍,讓糧食販子劉秀揀了個大便宜,這個後來成為東漢光武帝的年輕人由此一戰成名。

長安城都快被武裝的農民攻破了,老王卻帶著他的班子成員到首都郊外去舉行“哭天大典”。因為《周禮》上說“國有大災,則哭以厭之”,意思是你碰到過不去的坎兒了哭就行。

老王非常的不理解:老天你把老劉家的江山都給了我,怎麼就不幫我滅了這群反賊呢?

說來也真是可憐,68歲的老爺子是真哭,鼻涕一把淚一把。


發展的關鍵是“改革”,此人為何卻因“改革”成了“歷史罪人”?


公元23年10月1日,起義軍進城。10月2日,長安攻陷。

10月3日清晨。長安城已是一派凋亡之象。到處是大火,滿耳是吶喊衝殺之聲,只有王莽的一點兒近衛部隊在做著最後的無用的抵抗。

一個叫杜吳的雜貨店老闆結束了這一切。他用一把劍剖開了一代梟雄王莽的肚皮。

這位平時深居大內的“改革家”的頭很快被掛到城門上供大家欣賞,屍體被切成了碎片。後來這個曾經裝滿理想的頭顱又被用來練習“射門”,舌頭被剜出由眾人們切碎分食。

他夢想中的被《周禮》薰陶的人們決不會這麼殘忍和野蠻。他最後的遺憾是他的“理想”再沒有機會實現。

抱著孩子的人們指著殘缺不整的屍體說:就是這個人,讓我們沒有好日子過。

老王如果還有意識,他該後悔。誰說當皇帝好好你娘個頭哇!


發展的關鍵是“改革”,此人為何卻因“改革”成了“歷史罪人”?


沒能留下全屍,但王莽卻留下了一個值錢的腦袋。

他的頭顱後來被做成了“國寶”,稱為“王莽頭”,被東漢、魏、西晉三個朝代珍藏。

直到公元295年晉惠帝時,洛陽的武庫發生火災,把藏在武庫裡的“王莽頭”、孔子穿過的木屐“孔子鞋”和劉邦造反時用過的“斬蛇劍”同時燒燬,三大國寶一同“罹難”。

可惜啊可惜,我們是看不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