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與債市的內在邏輯關係

我們常常能看到這樣的觀點,在股市不好的時候去買債券,債券不好的時候股市往往會比較好。真的有這樣的關係嗎?這樣的關係有內在邏輯嗎?


股債蹺蹺板效應往往被解釋為,資金配置轉向的時候產生的股債行情背離的情況。這種理解可能過於表面化。


股市和債券市場的內在聯繫

1、估值角度的聯繫。理論上講,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股市中的估值,一般認為股市的市淨率的倒數和無風險利率有一定的關係。而市淨率的倒數往往是無風險利率加上風險溢價得到的。所以,在當利率走高的時候,會導致股票的估值下降,這表現為股市和債券市場同漲同跌,這似乎和現實情況不符。


2、從企業盈利的角度理解股債的關係。我們應該從更宏大的視角看這個問題,利率在長期趨勢上也與企業盈利有關係。利率的本質是債務資本從企業盈利中分的一杯羹。正常情況下,如果企業盈利持續改善,則分給債權部分的利潤也相應提高,當然提高的幅度沒辦法跟股權比。反之,如果企業盈利惡化,很難保障債權部分的償付,則在一個動態過程中,利率也應該降低。

從這個角度看,企業盈利改善的過程中,利率是上行的,同時上市公司業績也是改善的,那麼股價上漲也是順其自然的事情。


從這個簡單的樸素的邏輯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股市和債市之間長期走勢存在一些內在聯繫。也就是說:利率下行一般對應著股市下跌階段,利率上行對應著股市上漲階段。

這樣的邏輯在現實中是否也成立呢?

觀察2005年以來的股債的歷史走勢,除2013-2015之間的股債錯位之外,其餘時間兩者走勢吻合度相當高。

股市與債市的內在邏輯關係


深入分析,我們可以發現:

2013年在企業盈利沒有改善的情況下,利率意外走高,與當時的貨幣政策偏緊有關,最終以債券市場轉熊。2014-2015年利率持續下滑的情況表明企業盈利並未改善,但槓桿牛依然在持續,最終股市轉熊。


所以上述的背離都最終以股債市場邏輯迴歸一致告終。

未來我們在判斷股市的時候,可以以相對熟悉的債券市場大趨勢作為判斷依據。


股債市值的內在邏輯

股債的另外一層關係是全部股市的市值和全部債市的市值之間存在一些穩定的關係。我們以全市場境內上市公司總市值和債券總市值做對比,我們可以看到,每次股市總市值跌破債券總市值的時候,都是股市階段的低點。

股市與債市的內在邏輯關係


內在邏輯:

股市市值代表股權融資情況,債券市值代表債權融資情況。驅動經濟發展的融資包括股權和債權。如果股權偏重,則相應地就打開了債權融資的空間,也就是所謂的加槓桿行為。反之,如果社會債權市值走高,說明全社會槓桿水平已經很高了,需要股權融資跟上來以平衡槓桿率。這大概是其內在的邏輯吧。

從這個圖上也可以看出,2018年6月是一個臨界點,這個時點之後,上證綜指市值開始低於債券市值。展望未來,如果股票市值大幅高於債券市值,那麼可能意味著股市見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