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蓮究竟是淫婦還是覺醒女性

在中國古代父權社會中,男性作為掌權者,男尊女卑,女性一直是受歧視的一方。而那些對男性有有誘惑力與威脅性的女性,通常被稱為"禍水",因此才會有"紅顏禍水"的說法。比如商朝的妲己,漢朝的趙飛燕,唐朝的楊玉環等等都是紅顏禍水的代名詞。在古代文學作品中,被妖魔化的女性形象數不勝數,潘金蓮就是其中之一。

潘金蓮究竟是淫婦還是覺醒女性

中國古代文學人物中,潘金蓮可以說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形象,隨著文學觀念的演進、時代精神的變遷,潘金蓮的形象也不斷改變。

1、 放蕩的淫婦

潘金蓮的形象最早出現在施耐庵的《水滸傳》中。在《水滸傳》中,潘金蓮只是武松的陪襯,施耐庵對潘金蓮的描寫也帶著對女性的鄙視——"若遇風流清子弟,等閒雲雨便偷期"。美貌的潘金蓮沒有與美貌相匹配的身世,所以引起好色大戶的垂涎,但是美貌的潘金蓮並沒有屈從於大戶,反而"告主人婆",因此被惱羞成怒的大戶送給了矮醜猥瑣的武大。而潘金蓮對於不合理婚姻制度的反抗恰恰是追求武松,追求本身並沒有錯,只是對於現存秩序的反抗。而後遇見西門慶,與西門慶和王婆連手毒殺武大,最後慘死在武松的手中。

我們不妨想一想,潘金蓮殺夫是誰造成的?封建男權前逼迫她委身好色大戶,不聽從便剝奪人身自由嫁給武大,把她推上殺夫犯罪的道路。而施耐庵自然不會去考慮這麼多,而是用封建道德將潘金蓮一棍子打死。

潘金蓮究竟是淫婦還是覺醒女性

而產生於明代中葉的"第一奇書"《金瓶梅詞話》,截取《水滸傳》中潘金蓮和西門慶的故事,敷演成一部近百萬字的長篇小說。《金瓶梅詞話》雖然以女性作為主角,但潘金蓮的形象依舊沒有多大的改變,潘金蓮依舊是禍水的代表。第一回中借項羽因虞姬而敗,劉邦因戚夫人而志屈,繼而斷言"貪她的斷送了堂堂六尺之軀,愛她的丟了潑天哄產業",是"好色的婦女"。

《金瓶梅》寫潘金蓮,對《水滸傳》的想法有所改造。其一改寫她的出身。讓她從小被賣入王招宣府,從小就"描眉畫眼,傅粉施朱";其二改寫情節,讓潘金蓮對張大戶順從,並且在嫁給武大為妻後,仍暗中與張大戶來往;其三是改寫家庭關係。寫武大前妻的女兒迎兒一直被潘金蓮虐待,與西門慶私通後,西門慶不來便拿迎兒出氣;其四是突出她的淫蕩。寫潘金蓮嫁給武大後整日倚門弄俏勾引人。從這四點,我們可以看到蘭陵笑笑生突出了潘金蓮的"淫"與"妒"。潘金蓮與西門慶通姦,毒死武大,在西門慶家中爭風吃醋,與小廝私通,與女婿陳經濟亂倫。潘金蓮似乎更像是一個情慾的機器,她身上展現的是情慾無節制的泛濫與人性的墮落。我們知道,明代理學家們倡導"存天理,滅人慾",婦女更是得到前所未有的壓制。貞節觀念成為時代的主流,從一而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成為婦女的枷鎖。而潘金蓮成為明顯的反面例子,故而貶斥潘金蓮的淫、妒、毒;但另一方面,潘金蓮性格中的情與欲、美與醜、善與惡又讓潘金蓮成為立體的人物,擁有了鮮活的個性。

2、 叛逆的女性

明代之後的幾百年,潘金蓮一直被釘在道德恥辱柱上,是淫婦的代表,是世人唾罵的對象。但在"五四"之後,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變化,潘金蓮的形象也有所轉變。

潘金蓮究竟是淫婦還是覺醒女性

現代劇作家歐陽予倩在1927年創造話劇《潘金蓮》,演出後就轟動全國。她從同情潘金蓮的情感出發,把潘金蓮寫成一個覺醒的女性,突出描寫她的反抗精神和對自由愛情的追求。在歐陽予倩的筆下,潘金蓮能一吐被封建男權壓迫的苦悶:"一個男人要折磨一個女人,許多男人都幫忙。乖乖讓男人磨折死的,才都是貞烈女。受磨折不死的,就是淫婦。不願意受男人磨折的就是罪人。"對張大戶的逼迫,潘金蓮也敢於反抗,對武松的追求是處於對愛情的真誠嚮往,即使受到武松拒絕她也依舊愛著武松。而與西門慶通姦更是一反男權視角,潘金蓮知道西門慶沒有真情實感,所以也把西門慶當作解悶的玩意兒。她痛恨男人玩弄女人的現實,試圖用自己的行為反抗。最後為愛死在武松的畫面更是體現了她對武松刻骨銘心的愛和對於自由愛情的追求,認為"能夠死在心愛的人手裡,就死也心甘情願!"。這個潘金蓮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淫婦,從她的身上我們反而能看見"五四"新女性的身影,是封建社會的叛逆,也是覺醒的女性。

3、 沉淪的女性

歐陽予倩的話劇雖然獲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隨著個性啟蒙思潮的消退,正統觀念又重新在社會中佔了上風,潘金蓮又一次被人們所排斥、痛罵。直到20世紀80年代之後,人們開始重新對歷史和現實進行反思,劇壇怪才魏明倫在吸收歐陽予倩和西方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採取中庸方法,對潘金蓮既有同情和讚揚,也有惋惜和譴責,從而使大眾容易接受。劇本寫的是下層女子潘金蓮如何在張大戶的淫威、武大郎的懦弱、武松的保守、西門慶的刁狠的逼迫下走上殺人犯罪的道路,也是潘金蓮一步步從最開始的天真少女到最後被武松所殺時發出蕩笑的女人的沉淪史。

潘金蓮究竟是淫婦還是覺醒女性

文中,魏明倫讚頌潘金蓮寧願和武大郎在一起,不和張大戶共枕頭的反抗精神,同情她被迫與矮醜懦弱武大郎在一起的境遇,惋惜她出軌與西門慶私通的i行為,譴責她殺夫的罪行。從這個情感態度上看,作者雖無意給潘金蓮翻案,但還是引起了觀眾的情感共鳴,重塑潘金蓮形象,體現了現代作家對傳統與現實的冷靜反思。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每個作家都有權創作自己心中的潘金蓮,兒每一個讀者也自有他評價潘金蓮的標準。但是一部潘金蓮形象的演變史,讓我們看到了文學觀念的更新史和時代思想的演變史,也讓潘金蓮這個形象,歷久彌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