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額穆縣的五個驛站關聯及歷史作用

編者按:額穆最早稱俄莫惠(也稱額穆赫索羅),元朝中葉建額穆赫索羅村,此後一直是吉林至寧古塔(寧安)、敦化、琿春古道上的重要驛站。清宣統二年(1910年),設額穆縣,為吉林府所轄,蛟河屬額穆縣管轄範圍。偽康德元年(1934年)額穆縣移至蛟河鎮。

清代驛站設立必要性

滿清統治者入主中原後,為了使全國各地的政治、軍事信息能夠迅捷地彙集中央,以保證中央及時地做出決策,清朝在全國各地廣設驛站,建立驛遞網絡。

驛站傳遞關乎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大事的重要緊急軍政公文,是實現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物質載體,一向被清代統治者視為國家血脈。康熙帝在其晚年曾說:“我朝驛遞之設最善,自西邊五千餘里,九日可到。荊州、西安五日可到,浙江四日可到。三藩叛逆吳三桂,輕朕乳臭未退,及聞驛報神速,機謀遠略,乃仰天歎服曰,休矣,未可與爭也。”其間透露出他對清代驛遞制度的自豪。

東北吉林驛站特點

在清版圖東北方向,開擴驛路設立驛站也有著重要的意義。作為軍政要報的傳遞工具,驛站在設立後必將與東北的軍事戰略佈防有密切關係,甚至在一些戰事中發揮作用。同時,由於特殊的地理特點和歷史背景,清代東北驛站在速文報、利交通等基本功能之外,又在東北的經濟開發中發揮巨大作用,具有新的功能。

吉林區域內的線路一般都設有總站官,具體管理驛站事務。清朝對各路站官所屬的驛站都設有一定數額的官員,並按道路遠近、路況好壞、驛運任務輕重配備一定數量的站丁和牛馬、車輛。各站皆設筆貼式1員,總管站上事務,俗稱“老爺”。其下設領催1名,俗稱“千總”,站人稱其為“千爺”,各站均設領催,協助筆貼管理站務。一般每站設站丁25至30名,有的小站9名,大站多至40名以上。每站所設的牛馬大體與驛站人數相同。驛站所需經費,每年由各總站官造冊呈報戶部,由戶部撥給。據史料記載,每年用於驛站的費用非常龐大。

額穆縣的五驛站及相連驛路

清代額穆縣的五個驛站關聯及歷史作用

圖為額穆縣圖

這張地圖是額穆設縣後第三年(1912年)手繪後印刷的,在圖中清晰可見幾處地名上方帶有三角旗標誌、下方外圓內叉的圖標,這就是清代額穆縣版圖內的驛站,每站以驛路相連。驛站從額穆縣圖右起有塔拉站——>額穆站——>意氣松站——>退團站(今前進鄉)——>拉法站。

此線驛路,是清代康熙十六年(1677年),即寧古塔將軍衙門移駐吉林烏拉城(仍沿用“駐寧古塔等處地方將軍”關防印信)第二年闢建,從寧古塔副都統駐地(今黑龍江省寧安市老城)至吉林烏拉城(又稱船廠,今吉林市老城)的驛路。其延長線,西進開原、盛京、山海關、京師,可轉行中原內地,寧古塔流人著述謂“大站道”、“進京大路”。

從圖內各相聯站點可以看出,站與站相隔間距相近,距離一般在四十至八十里,以便傳遞政要人員休息和更換馬匹。額穆區域內由於山巒跌宕,道路曲折,驛站也呈“W”字型排列,這對於穿梭在各驛站間差人體力及對氣候變化克服力都是極大的考驗。下面對額穆縣五個驛站、五條驛路的概況及史料記載一一作以介紹:

塔拉站 滿語塔拉,意為山中曠野,地近塔拉泡,今吉林省敦化市雁鳴湖鎮塔拉站村。明永樂五年(1407年)置塔拉衛,清代屬額穆赫索羅佐領所轄。《吉林一統志》:“東路意氣松,他拉(塔拉)二小站,未設筆貼式,歸鄰站筆貼式兼署”,“小站壯丁十五名至十名”,“大小站額設牛馬亦如壯丁之數”,光緒七年(1881年)升為正站。

有吳大澂光緒十二年(1886年)二月《夜宿塔拉站所作》詩:

行旌歷盡廠東西,偶觸吟情信筆題。

風土猶存唐俗儉,又雙馬拉一爬犁。

閒遊人似打包僧,曉起餐風夜宿水。

只為萍蹤飄泊慣,一生衣食寄行滕。

以塔拉站分野,前三站寧古臺、沙蘭、必爾罕,分佈於鏡泊湖或牡丹江左岸,地勢平坦,間隔大致相等,史圖上呈一條直線,這是平原河谷地帶驛站的特徵。塔拉站及以下鄂摩和、意氣松、退搏、拉法五站,史圖曲線則如斗折蛇行。就是說,一過塔拉,標誌驛路進入塞齊窩集和納穆窩集。

自塔拉站二十五里張家店(敦化市青溝子鄉四海甸村),又五十五里鄂摩和站,站程八十里。

額穆站 又記作額穆赫索羅,清代史圖標作鄂摩和索羅,相近漢語音譯地名繁多,簡化地名為額穆。今敦化市額穆鎮。敦化市境有敖東城,又東南三里許有鄂多哩城。

楊賓《宿賀莫索落山中》詩:

日落萬峰西,荒荒路欲迷。

依然成露宿,何必過前溪。

野火憑風力,孤群仗馬嘶。

窮山雞犬絕,莫聽五更啼。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以必爾罕、昂邦多紅(退團)兩站距離過遠,窩集路途難行,而增設一正站,鄂摩和站,及前後兩個腰站,塔拉站和意氣松站。乾隆元年(1736年),設額穆赫索羅佐領衙門。光緒七年(1881年),吉林將軍銘安奏準,以籌辦邊防,文報日繁,沿驛共添加額丁六十三名,馬六十三匹,牛六十三頭,並塔拉、意氣松兩腰站升為正站,應用各款一律作正開銷。

吳大澂《宿額穆站所作》詩:

嶺長二十有五里,平岡一伏又一起。

首尾蟠屈如臥龍,半身隱現白雲裡。

自額穆站至意氣松站,站程四十里。

意氣松站 又記作伊克蘇、伊奇松、義氣松,皆為滿語音譯,今敦化市額穆鎮珠爾多河村意氣松自然屯。清代地圖標作伊克蘇,《嘉慶重修一統志》“圖依屯東八十里,有伊克蘇小站”即此;有指“意氣松”即落葉松者,實為望字生義之說。寧古塔舊城時期鸚哥關驛路一站,方拱乾《絕域紀略》記為“株龍”,“差卒換馬之地”。珠爾多河源出洋白山,東南流入牡丹江。意氣松向西,地勢漸高,進入張廣才嶺主脈,長白山、威虎嶺夾持的塞齊窩集(大窩集)。意氣松迤西十八里分水嶺處,有窩集口,是為窩集陘代表地望。《吉林一統志》記“東路義氣松、他拉二小站,未設筆貼式,歸鄰站筆貼式兼署”“小站壯丁十五名至十名”。

自意氣松站,六十里過塞齊窩集大嶺,嶺下又三里至退團站,站程八十里。

清代額穆縣的五個驛站關聯及歷史作用

圖為張廣才嶺驛路現貌,從意氣松站至退團站要翻越張廣張才嶺,圖中的是位於張廣才嶺前進古城附近驛路,由於這段驛路處於原始森林保護區,加以人煙稀少,從地表依稀

可見當年驛路原貌。

退團站 今吉林省蛟河市前進鄉。以河名驛,明代稱禿都河,清代稱退團(摶)河、拖伊河、推屯河,屬同一滿語地名的漢語音譯。

清代額穆縣的五個驛站關聯及歷史作用

圖為蛟河市前進鄉的退團驛站舊址

楊賓《自拉發至退屯》詩:

窮髮誰憐萬里身,蕭蕭盡日逐車塵。

山過拉發多松栝,路道窩稽有鬼神。

日暮風生聞虎嘯,天寒積雪少人行。

淒涼不敢回頭望,恐為鄉關淚滿巾。

自退團站至拉法站,站程六十三里。

拉法站 位於蛟河市拉法街道舊站屯。拉法站地近額伊湖,元時在此設驛站名額伊瑚。虎、瑚為湖的音轉。明代設額伊虎衛。楊賓《柳邊紀略》記為額伊虎站,使用的是拉法站的舊名。拉法河,源出納穆窩集,東南流匯入蛟河(嘎呀河)。城東一百五十二里有拉法山,高五里,周圍二十里,峰前有洞,人不能到。按《長白叢書·吉林志書》,納穆窩集劃歸老爺嶺,色齊窩集劃歸張廣才嶺。拉法站居中,其西老爺嶺山前森林,即納穆窩集,其東張廣才嶺山前森林,即色齊窩集。

清代額穆縣的五個驛站關聯及歷史作用

圖為清代“廂蘭旗拉法舊站法爾哈達”印,印為木質,呈長方形,長6.7、寬3.8、厚3釐米。完好無損。印面為楷書漢字米文,橫讀“廂蘭旗”三字在上,豎讀“拉法舊站法爾哈達”八字在下,左右各四字。印背正中陰刻“上”字,以標識倒正。這是拉法驛站所使用過的木印。

清代額穆縣的五個驛站關聯及歷史作用

圖為蛟河市拉法街舊站村的拉法驛站舊址

往昔的驛站在歷史長河中早已沖刷流失,貫通的驛路也在錯綜的交通道路中覆蓋了痕跡,清代驛道的開闢,驛站的建立,加強了額穆縣同周邊市縣的交流與往來,促進了地方經濟、農業及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增強了各民族間的交流融合。

參考:《吉林一統志》、《柳邊紀略》、《絕域紀略》、《吉林驛站》、《蛟河縣文物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