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越來越高,現在的銀行理財還能買嗎?

存在即合理,話糙理不糙。圍繞理財產品的主要是兩方面的質疑:要麼覺得收益太低,要麼覺得風險太高,收益沒賺到,本金還虧損了。但有經驗的投資者從來不會孤立地看待問題,因為投資行為本身就是風險與收益成正比的,風險越高收益越高。

風險越來越高,現在的銀行理財還能買嗎?

何況理財產品作為一種市場產物,如果一款銀行理財不能買,那麼銀行為了吸引客戶,肯定會針對目標群體推出能買的產品。所以銀行理財不是能買不能買的問題,而是怎麼買的問題。

歸到具體的點上,就是綜合自身家庭情況和理財產品問題考慮:資金流動性怎樣,能不能承擔風險,對收益的預期是怎樣。

而理財產品的風險和收益比,按銀行類型來劃分的話,從高到低是:

城市銀行 >股份制銀行 >國有銀行;

風險越來越高,現在的銀行理財還能買嗎?

然後根據理財產品的類型不同嗎,風險和收益從高到低又有:

非保本浮動收益型>保本浮動收益型 >保本收益型;結構性理財產品>非結構性理財產品;R5(激進型)>R4(進取型)>R3(平衡型)>R2(穩健型)>R1(謹慎型)。

當然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銀行除了賣自營的理財產品外,還會幫第三方機構賣理財產品,也就是俗稱的“飛單”。這是員工的個人行為,風險收益肯定沒有銀行理財產品靠譜;

題主可以根據家庭的資金情況,分成不同比例購買理財產品,切忌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如果實在無法區分到底自己買的理財產品是什麼類型,可以根據理財產品的投資方向來進行選擇。例如理財產品涉及股票、黃金、石油、外匯、信貸的,風險和收益偏高,新手和穩健型投資者謹慎購買。

風險越來越高,現在的銀行理財還能買嗎?

還有就是購買理財產品的時機,雖然任何時機都可以購買,但一般在季末的時候,銀行有“攬儲”壓力,收益較高;入手3-4個月的期限的理財產品,在保證高收益的同時也能滿足一定的流動性;如果真的懶得每個季度交易,買半年到一年的也行,可以選擇投入10萬以上(過了這個線,有些理財產品收益較高),時間拉長的話,可以選擇穩健的理財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