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這六個城市,如果不拆分,都不比成都差多少,其中綿陽最吃虧

一,綿陽

建國後,綿陽建立綿陽專區,初轄綿陽、廣漢等10個縣。經過幾次區劃變更以後,到1970年,綿陽專區改為綿陽地區,下轄綿陽、德陽、廣元、遂寧、潼南等19個縣,是當時四川地級區域中,管轄範圍最大的地區。

1977年,最南端的潼南縣劃歸重慶西側的江津地區。1983年,德陽縣升級為地級市,並划走原屬於綿陽地區的中江、綿竹等地。1985年,綿陽、遂寧、廣元紛紛升級為地級市,綿陽地區再一分為三,奠定了現在川北、川中的區劃格局。總的來說,1970年以後,綿陽地區可謂一分為五,是四川最近幾十年的歷史中,被拆分得最多的一個區域。

四川這六個城市,如果不拆分,都不比成都差多少,其中綿陽最吃虧

綿陽

二,宜賓。

1950年,宜賓專區建立,轄宜賓、沐愛等10縣。此後不久,宜賓縣再劃分出部分區域建成縣級宜賓市。1967年,宜賓專區管轄區域進行了重大調整,鄰近宜賓專區的瀘州專區整體劃入宜賓專區,宜賓專區形成了管轄2市16縣的規模,其管轄的縣級數量僅次於綿陽地區。同時,當時的宜賓專區也是四川唯一一個管轄兩個市的專區。

1978年,宜賓專區改為宜賓地區。同年,隆昌縣由宜賓地區劃給內江地區。1983年,地級市瀘州市建立,帶走1市5縣,宜賓和瀘州正式分家。同年,原屬宜賓地區的富順縣被劃給自貢市,宜賓現在的區劃規模逐步形成。1996年,宜賓地區撤銷,地級宜賓市建立。宜賓地區範圍最大的時候,曾是管轄18個縣級區域,後來一分為四,主體分別建立地級瀘州市和宜賓市,另有部分縣域劃分給了內江和自貢。

四川這六個城市,如果不拆分,都不比成都差多少,其中綿陽最吃虧

宜賓

三,樂山

1950年,川南以樂山縣為中心,建立樂山專區,轄樂山、屏山等9縣,次年,犍為縣分出部分區域建立五通橋市,由樂山專區管轄。1953年,原眉山專區所轄的6個縣劃歸樂山專區,樂山專區管轄範圍達到了1市15縣。1957年,屏山縣劃歸宜賓專區,仁壽縣由內江專區劃入,樂山專區的區劃範圍達到了歷史上最大時期,總轄16個縣級區域,也是四川轄縣最多的專區之一。

1985年,樂山地區改為地級樂山市,所轄範圍不變。1997年,眉山地區恢復,划走眉山、仁壽等6個縣,樂山區劃由此穩定下來。

四川這六個城市,如果不拆分,都不比成都差多少,其中綿陽最吃虧

樂山

四,南充

1950年,川北行署區建立,南充為川北行署首府,是南充歷史上唯一和成都平級的時候。同時,南充專區以南充縣城為中心建立,轄縣級南充市等9個縣市。1953年,廣安、閬中、蒼溪三縣劃歸南充專區管轄。1985年,縣級華鎣市新建,南充地區轄13個縣級區域,是南充歷史上,管轄範圍最大的時候。

1986年,蒼溪縣劃歸廣元市。1993年,地級南充市建立,廣安、華鎣、嶽池、武勝四個縣市從南充市劃出,組建廣安地區,南充轄區從此穩定。總的來講,原南充地區後來分別建立了南充和廣安兩個地級市。

四川這六個城市,如果不拆分,都不比成都差多少,其中綿陽最吃虧

南充

五,內江

老內江是四川頗負盛名的一個區域,其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內江專區,初轄內江、資陽、仁壽、簡陽等等七縣。

內江專區自建立以後,基本上就在不斷縮小。除了1978年隆昌縣劃入內江地區(專區)以外,其他時候內江專區都在縮小。1958年,內江專區劃出仁壽縣至樂山專區。1959年,內江專區劃出簡陽縣下轄的部分鄉鎮至成都市,組建龍泉驛區。1985年,內江地區升級為地級內江市。1998年,內江市所轄資陽、簡陽、安嶽、樂至四個縣市從內江劃出,建立資陽地區。內江由此成為四川管轄面積最小的幾個地級市之一。

四川這六個城市,如果不拆分,都不比成都差多少,其中綿陽最吃虧

內江

六、達州

1950年,以達縣為中心,建立達縣專區,轄達縣、巴中等8縣。三年以後,大竹、渠縣、鄰水三縣劃入,達縣專區管轄範圍達到11個縣,為達州歷史最大時期。

1993年,達縣地區改名達川地區,並將巴中、通江、南江、平昌4縣市劃歸新建的巴中地區,達州和巴中從此分家。同年,鄰水縣劃分給新建的廣安地區,達州的區劃範圍從此確定。1999年,達川地區升級為地級達州市。

四川這六個城市,如果不拆分,都不比成都差多少,其中綿陽最吃虧

達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