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吃虧!吃苦!吃氣!——淥口區白壁村脫貧三招

最近,淥口區古嶽峰鎮白壁村出了件反常事——老百姓紛紛自掏腰包,給村民小組湊“份子錢”。

原來,駐村幫扶工作隊爭取了組道硬化指標,共有5.2公里,由於下撥的經費有限,哪個組先籌到“啟動費”,路就從哪修起。

村民馬愛民一盤算,路修好了小孩上下學方便,從地裡洗出來的蓮藕也能幹淨上路:“這錢值得交!”

把老百姓動員起來不容易,白壁村想到三招——自辦合作社股改後“充公”,吃虧;自組施工隊改造衛生廁所,吃苦;一碗水端平選“最美庭院”,吃氣!

“在關乎百姓利益的面前,敢於吃虧、吃苦、吃氣,取得支持,進而激發他們的主動性。”幫扶後盾單位、市審計局局長劉方說,這是發動群眾,推動脫貧攻堅和人居環境整治有效方式。

吃虧!股份制給集體經濟“充值”

2017年3月,當挖掘機開進田間,準備開挖蝦池時,一部分村民聯合起來阻工,把挖上岸的泥又推下去。

老百姓有自己的“算盤”:“合作社經營好壞跟自己沒半毛錢關係,若糟蹋了農田今後恢復就難了。”

種植結構調整來了,一度讓了無生氣的田間燃起希望。8名支村兩委成員聯合5名本村能人,註冊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3700畝長期乾旱缺水的農田發展產業。

這個合併村呼喚改變,負債較重,集體經濟為零,有建檔立卡貧困戶41戶127人。制約發展的關鍵在於缺水,起伏的小山丘、鬆散的砂質土,又沒有大型蓄水工程,以往村民種水稻,耗幹了魚塘和小溪,禾苗仍舊保不住,“十年災害九年幹”的說法流傳了好多年。

“關鍵要捨得‘甜頭’。”合作社股東思來想去,覺得“納入127名貧困戶、實行產業幫扶、優先安排就業”還不夠,還要爭取更廣泛的群眾基礎。

後來,市審計局成為白壁村的幫扶單位,幾度醞釀後,一個股份制改革方案出臺。“從老百姓手中流轉土地200元一畝,我們每畝加48元,這筆錢算作村集體經濟的入股金。”村支書馬祝其告訴記者,這樣的操作讓村集體在未出資的情況下成為佔比51%的控股方,其他的股份則由合作社原來的13個股東按照個人出資金額進行分配。

產業改姓“公”,老百姓心氣順了。2000畝種湘蓮,1400畝種豆油和高粱,170畝養龍蝦,130畝養魚……土地裡熱鬧了起來,改變了過去種植品種單一、經濟收益低下的困局,村集體經濟穩定“充值”。

“村幹部肯吃虧,我們怎能坐享其成。”貧困戶馬洪平最開始守著10畝農田單幹,後來把土地流轉給合作社每年拿2000元租金,村裡130畝魚塘的養殖工作也交給他打理,年薪又得3萬元。

股東蔣七安最開始對股改保留了意見,他是一名包工頭,返鄉創業不為“做慈善”。股改後他成了村裡的紅人,後來競標村部改造,老百姓舉雙手贊成。他說:“這是吃虧帶來的福。”

“去年給老百姓發的工資就有160萬元。”馬祝其望著田野裡褪去葉片的蓮藕,開始謀劃新的種植項目。產業,在村裡紮下了根。


吃虧!吃苦!吃氣!——淥口區白壁村脫貧三招



吃虧!吃苦!吃氣!——淥口區白壁村脫貧三招



吃虧!吃苦!吃氣!——淥口區白壁村脫貧三招


▲ 白壁村

吃苦!自組施工隊為改廁“減負”

旱廁改衛生廁所,光牆外建化糞池每戶就要2300元!

“這是友情價,沒法再減。”幾個月前,施工隊與村裡討價還價,硬是不鬆口。照這樣算,改造238個旱廁,需要支付50多萬元。

白壁村是全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百村示範村,多項工作走在了前頭,唯獨改廁拖了後腿。根據規定,衛生廁所改造,內部設施由戶主自行解決,外圍的四格化糞池,由村裡籌集資金統一建設。

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沈大毛,搬來了市審計局的“殺雞理論”——在農村,殺雞後留下的不止雞肉,雞毛、雞腸、雞血、雞骨、甚至雞胗皮都各有用處。其核心,就是“花更少的錢、幹更多的事”。

依了施工隊的意思,化糞池建設先選幾戶試點。幫扶隊和支村兩委多了個心眼,由村委委員唐落偉做“監工”,又叫上村裡泥瓦匠幫手,從專業施工隊“偷學”建設規格和施工方法。

等到時機成熟,村裡委婉地辭退了施工隊,轉由唐落偉拉起的“游擊隊”,承擔化糞池建設。雖是半道出家,但老百姓一對比工程質量不差分毫,關鍵是每戶足足省下了800元。

村民蔣迪泉家的衛生廁所剛剛落成,一壓水箱便衝得乾乾淨淨,臭味再不會往裡屋飛。化糞池的第一格,還開了個“人性化”的口子,挪開水泥板就能取到未經分離的糞汙,種菜不愁農家肥。

同樣的方法,也用在了道路綠化。綠化一公里路面,包給專業隊伍需要十多萬元,村裡帶隊挖路基、鋪草皮、種花木,每公里降到了三四萬元。

雖說是“自討苦吃”,但村裡能幹的事越來越多,變化也越來越大。後來,村裡索性花40萬元購買了一臺挖掘機,平時以10萬元的價格租賃給合作社,村裡有施工需要隨時調回使用。

吃氣!端平一碗水捧出“最美庭院”

“誰家牆壁有我家白,誰家裝修比我家新……”一季度白壁村評“最美庭院”,68歲的譚清同因為“落選”鬧到了村部。

村委委員唐建軍拿著指標逐項比對:“你家正裝修,堆起來的建築材料不好看,聲音擾了鄰里……”沒等馬說完,譚清同丟下一句“優親厚友”甩門而出。

這樣的委屈,唐建軍可沒少受。平日裡一團和睦的鄰居,都不願在“臉面”上落後,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選擇“家境一般、變化較大”貧困家庭,又容易引起爭議。

村裡意識到,要讓老百姓放寬心,就要一碗水端平。平日裡活躍的微信群,進入了他們的視野,村裡按照工作內容設置了綜合整治、志願服務、垃圾分類督查等8個微信群,8名責任心強的黨員群眾擔任群主,每戶村民至少有1人入群,“最美庭院”就在群裡民主投票,誰也不偏袒。

這條“網上群眾路線”也被應用到垃圾整治中。白壁村有52個村民小組,村域面積大、人口多,以往老百姓搞衛生的積極性並不高,產生的垃圾由農戶挖坑自行掩埋,下雨的時候就被衝了出來,把村裡的水溝染成了黑色。

3月份,村裡開展了一場“春雷行動”,黨員幹部親自上陣,把村裡掀了個底朝天,清理陳年垃圾80餘噸。後來的保潔工作,老百姓只要在微信群裡一喊話,村裡立馬就會派人處置,暫時解決不了的也會同大家解釋。

線上有微信群,線下有突擊隊。62歲的黨員蔣鐵光,把“家庭農場”交給妻子打理,走馬上任村突擊隊隊長。突擊隊有55名專職保潔員,除了第一時間處理微信群的訴求,還參與宣傳教育群眾、清掃衛生死角、調解群眾矛盾。

記者走近譚清同的新房時,老遠就能感受到時尚之氣。落地窗前垂下白色的簾子,嶄新的傢俱精緻整齊,壁爐里正閃著火花,擺著盆栽的大門口,赫然出現“最美庭院”四個大字。

如今的白壁村,貧困戶已脫貧30戶86人,村集體經濟的賬戶也有了餘額,老百姓更是從看客變成了行者,參與村裡的“共同事業”。

【記者手記】

百姓行動,事情好辦

到白壁村採訪,偌大的村部會議室坐滿了百姓,個個爭著發言,熱鬧又喜慶。

都說發動群眾是天底下最難的事,而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主體是農民,這是一道必須破解的題。

白壁村把切入點放在吃虧、吃苦和吃氣上,最開始是村支兩委吃虧,把自掏腰包辦的合作社變成村集體所有,後來又肯吃苦,對改廁工作親力親為,把受的委屈當做向美麗進軍的動力,推動了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能吃虧自然就少是非;肯吃苦自然就有權威;多吃氣才可能有追隨者……打造無私奉獻、勤政為民的村級班子,注重動員農民成為鄉村振興的主體,推動踐行勤儉辦一切事的理念,這或許能成為我市脫貧攻堅和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有效途徑。


吃虧!吃苦!吃氣!——淥口區白壁村脫貧三招


幫扶隊打造新合作經濟

幫助更多村民脫貧

10月30日,在淥口區古嶽峰鎮白壁村的株洲邦扶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裡,香蓮種植領頭人蔣七安正在晾曬今年最後一批即將被收購的香蓮。為了調動更多百姓的積極性,該村在市審計局為牽頭的駐村幫扶工作隊的指導下重新調整合作社產權結構,大力發展香蓮、高粱、養魚等種養殖業。據瞭解,僅今年的香蓮產值就達近100萬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