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通放風箏已成為一種頗受歡迎的民間文化體育活動

您眼前看到的這件板鷂風箏作品名叫團龍,它的圖案非常娟秀雋永,充滿了江南地區所獨有的細膩氣質和工筆細描的精緻風格,而這還不是這件作品最大的特色,它的與眾不同之處是在它那不大的板鷂上系附著五六十個哨口,而這些哨口都是由採自山林中的野生栗子殼所製成的。要將這麼小的慄殼做成哨口是件非常吃功夫的事,而慄殼哨口所發出的聲響比普通葫蘆哨口更加高昂,更加清脆。它的作者就是在南昌當地赫赫有名的國家級板鷂風箏大師郭承毅,如今已年近七旬的他出生在一個風箏世家,在家庭的薰陶下,他從小就做風箏放風箏,與板鷂風箏結下了不解之緣。一干就是五六十年直到今天,每每談到扎制板鷂風箏的講究,他都會滔滔不絕娓娓道來。南通板鷂風箏它有一個基本的形,就是六角形,六角形它是由一個正方形和一個長方形組成的。它中間畫一個紅的就稱為六角紅星。另外就是六角紅星由七個六角紅心組成一個稱為七連星的風箏。板鷂的扎制工藝要求頗高,首先選擇質地堅實彈性好的江南筆竹或本地上乘老竹。在晴天干燥時進行扎制,扎制時要做到上下左右對稱均勻,輕重一致,尤其是左右兩根邊骨的精細和彈性必須分毫不差,以保證板鷂在強風中的平衡。

在南通放風箏已成為一種頗受歡迎的民間文化體育活動

板鷂的兩條尾字叫做尾擋,長度大約為板鷂高度的15倍左右,重量為裝配哨口後全重的十分之七,通常用加工後質地鬆柔的蒲草或稻草正反搓成上粗下細,左右均勻一致的草繩製作。尾檔可分飄於板鷂下放兩側互不纏繞,快速放線風箏後飄時輕柔而有浮力的尾檔在空中飄舞猶如驚蛇閃動。這兩個尾檔,一個是正手搓的,一個是反手搓的,這樣在天上絕對不會的纏繞在一起。而且,這個都是要上秤稱的,兩個尾檔絕對的要完全相同。當然上天以後還調整,有的地方稍許輕一點,還要補個什麼東西,再補一點草,或者補一點繩子,補一點麻絲上去,保證它是絕對沒有問題。板鷂風箏的最大特點是,它飛上高空後,能發出一種震撼人心的響聲。撼人心魄的響聲就出自這一排排南通人稱之為哨口的器物上,所謂哨口是哨子和口的統稱,哨子一般較小成長圓形,口又稱響鈴外形基本是圓形的。古詩工匠師傅們多用葫蘆來製作口,小口如豆,大口似鬥,口發出的音響或圓潤凝重,渾厚深沉。小口與哨子同屬高音部,自上至下高中低聲部一次排列。哨口的製作材料,以葫蘆和竹子為主,也用果殼,蛋殼,蠶繭和鵝毛管等製成。

在南通放風箏已成為一種頗受歡迎的民間文化體育活動

做哨口是一門極複雜的技藝,它是根據空氣在哨桶中快速回旋震盪發出一定頻率音響的原理製作而成的。哨口響不響,好不好聽,取決於哨口的大小,形狀,材料以及哨面進風口的位置,角度,長短及寬窄的不同,哨口發出的音量音調千變萬化。其中的奧秘只有親手做哨口的人才最清楚,現在南通人玩風箏做哨口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製作哨口的工藝越來越精。郭承毅在南通就是出了名的製作哨口的行家。在最大的葫蘆上面有一對葫蘆哨,這對葫蘆哨就是說它起一個振動聲音的作用,是風箏裡面關鍵的一堆哨子。因為它有兩個哨口,一個大,一個小點,這樣它發出的聲音一個快子一個慢點。如果風進去以後發出的聲音就形成一個節奏。我們聽了以後整個風箏裡面從低音中音到高音,再加上它這個節奏就使整個的風箏聲音非常的和諧,形成一個整體。由於製作哨口通常使用的材料輕巧而脆硬,製成的口音質圓潤響亮,為了製成各種大小的哨口,南通的風箏藝人們種植了許多品種的葫蘆,小的內徑僅一釐米,大的內經可達50釐米以上。這些大小各異的葫蘆製成了千百種型號各種音頻的口板鷂風箏。鍾馗就是郭承毅的得意之作,作品除了題材傳統用色豔麗,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哨口是從上千個葫蘆中精選出來製成的。

在南通放風箏已成為一種頗受歡迎的民間文化體育活動

因此在空中風箏的音響效果特別的好。鍾馗老百姓非常喜歡,他捉鬼,所以這個形象大家都深入人心。另外在上面畫了好多的祥雲,蝙蝠,在裡面一個美好的祝福。上面裝的哨口就是用完全是天然的葫蘆,上面的葫蘆就是在好多的幾百個整平葫蘆裡精選出來的。因為要挑選葫蘆大小差不多一致的,另外就上面顏色都是很白的,沒有斑點的,要通過精心的雕刻以後,它發出的聲音也非常美。因為是外觀上非常的美,發出的聲音又非常悅耳動聽。2011年9月,國際風箏邀請賽在南通如期舉行,在這次大賽中,來自南通的板鷂風箏藝人們都紛紛亮出自己的絕活。吉華是當地有名的風箏迷,從小痴迷板鷂風箏的他為了讓更多的人瞭解喜愛板鷂風箏,建起了一座私人的板鷂風箏館。這天,他帶著他的風箏隊和最心愛的風箏也來到這裡開始了放飛。放飛板鷂風箏是一件非常不容易,不僅對於風力要求很高,而且需要幾個甚至幾十個人密切配合才能順利完成。

在南通放風箏已成為一種頗受歡迎的民間文化體育活動

上天以後,不允許你停下來的,前面哪怕是小河都要跳過去,哪怕是一個高坡也得蹦過去。就是不允許你停下來,一停下來,這個風箏沒有得到天風它很容易往下掉的。我們經常有人說,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時候說第一把手,第二把手,這放風箏我們就叫第一把手,第二把手。站在最前面的人肯定要第一把手,這個人他發號施令的,要跑大家一起跑,要丟大家同時就丟。那麼這個人放飛以後,到它的高度已經不行了,他就馬上到尾巴上去再接力,就這樣連續的不斷的一定要等著風箏到了天上,得到了高空氣流的穩定以後這個就萬事大吉了。放飛就像接力賽,每個人的動作與跑位都非常到位。終於,吉華和他的弟子們通過緊密熟練的配合,將他們巨大的板鷂風箏順利送上天空了。每到這個時候都是藝人們最高興開心的時刻。在南通的風箏界從六角板鷂到九九連星,造型多種多樣,從葫蘆到蛋殼,哨口五花八門,從低音到高音。在南通,空中板鷂風箏的交響樂響徹雲端,舊時南通人喜愛放風箏是為了敬獻神靈祈求消災祈福。今天放飛風箏,南通已成為一種頗受歡迎的民間文化體育活動,不知道明天南通的風箏藝人們還會為我們走向怎樣的空中交響樂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