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感冒的治療大法

感冒有惡寒發熱,鼻塞、流涕、打噴嚏,頭痛或身痛,一般是浮脈四大主症,臨床常見的感冒主要有風寒感冒、風熱感冒、挾邪感冒、氣虛感冒四大類型。個人經驗有四點:①感冒的用藥必須結合時令氣候;②治療感冒高熱,用表裡雙解法;③對寒熱夾雜證,應當寒熱合治;④小兒感冒具有獨特的證治。

感冒,感是感受,冒是觸冒。感受觸冒外邪,就稱為感冒。外邪包括六淫,但是以風邪為主。因為《素問·生氣通天論》裡講:“風者,百病之始也”,指出風邪是外感疾患的先導。所以,感受觸冒風邪,這就是感冒。

《內經》裡面沒有“感冒”這個名稱,但有“感”,有“感於”,有“傷於”,有“兩感”,說的都是屬於“感冒”這一系列的病。《傷寒論》論外感病的初起,太陽病中有兩個證:“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這裡“中風”、“傷寒”,都是太陽病的表證初起病證,屬於外感病證。溫病學家講“溫病”,都是講的外感熱病,也沒講“感冒”。明代張景嶽《景嶽全書》中首先提出:“人有感冒外邪者,當不時即治”,明確提出“感冒”這個病名,指出感受觸冒外邪的疾病,就稱為“感冒”。吳昆《醫方考》裡講:“六氣襲人,重者為中,次者為傷,輕者為感冒”。

我們現代的認識,感冒有兩種。第一種,是普通的感冒;第二種,是流行感冒。所有的感冒都有輕重不同的傳染性,但是,一旦造成大的流行,它就不是一般的感冒了。中醫稱為“疫病”,西醫稱為流行性傳染病。普通的感冒好治,流行的感冒,變化最快,熱變最速,變證多端,那是不好治的。

【感冒的主症】

感冒有四大主症:①惡寒發熱,在發熱的同時有惡寒,在惡寒的同時有發熱,兩者並見;②鼻塞,流涕,打噴嚏;③頭痛或身痛;④通常是浮脈。

【感冒的辨治要領】

臨床常見的感冒主要可分四大類型。

1.風寒感冒

症狀:除了主症以外,惡寒要比發熱重,口不渴,無汗,即使有汗,也是少汗,舌苔薄白,脈浮緊或浮緩。治療:宜辛溫發汗解表,方用荊防敗毒散。如果患者是老年人,或者是比較虛弱的人,可以荊防敗毒散除去荊芥、防風,加人參,即人參敗毒散。

2. 風熱感冒

症狀:發熱重惡寒輕,口渴,汗出,有時候還喉嚨痛,舌苔薄黃,舌邊尖紅,脈浮數。治療:宜辛涼透表,方用銀翹散或桑菊飲。鼻塞,咽痛,咳嗽,上呼吸道症狀明顯的,用桑菊飲;全身惡寒發熱比較明顯,一身不適,頭痛比較明顯的,用銀翹散。

3. 兼挾邪氣的感冒

根據病人的症狀特點及季節氣候的變化,挾邪感冒主要有:

3.1 挾暑感冒

症狀:從夏至開始至處暑所得到的外感病,症見在暑天出現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無汗,心中煩,小便黃,或者有出汗。治療:宜發汗解表,滌暑除溼,方用新加香薷飲。

3.2 挾溼感冒

症狀:除感冒的主症以外,身重頭重,胸悶脘痞不飢,泛惡,不渴,舌苔白膩。以表證為最突出的,即一身痠痛沉重,頭重痛,舌苔白膩,惡寒明顯的,治療:宜祛暑解表,方用羌活勝溼湯;除了頭痛惡寒,身重疼痛以外,有典型的胸悶不飢,治療:宜宣暢氣機,方用三仁湯。

3.3 挾燥感冒

症狀:除感冒的主症惡寒發熱,鼻塞流涕,噴嚏頭痛,脈浮以外,還有口鼻咽喉乾燥,或咽喉幹而疼痛,甚至鼻子有出血,咳嗽少痰,舌紅少苔而且舌上乾燥等乾燥的明顯特點。臨床上挾燥感冒總是以燥挾熱邪即外感溫燥為主。治療:宜清宣溫燥,方用桑杏湯,或者是桑菊飲。確實是屬於燥挾寒邪即外感涼燥者,治療:宜輕宣涼燥,方用杏蘇散。

4.氣虛感冒

症狀:除了感冒的主症以外,還有三大主症。第一,最容易反覆感冒;第二,疲乏,自汗;第三,脈虛弱。治療:宜益氣扶正解表,方用玉屏風散或者是參蘇飲。氣虛感冒如果嚴重,出現明顯的惡寒,手足冷,舌淡,舌苔薄白,口不渴,是由氣虛感冒進一步發展為陽虛感冒了。治療:宜助陽解表,方用仲景桂枝新加湯,又稱桂枝人參新加湯。

原《中醫內科學》教材中還列有陰虛感冒,血虛感冒,個人認為這不應該列入在感冒的範圍內。只能說感冒病人素體陰虛,感冒病人素體血虛,這樣說更為妥當。

【個人重要經驗】

1、感冒的用藥必須結合時令氣候

春天是肝膽之氣主司的時候,故春天的感冒,要重視一個方:小柴胡湯。春天治感冒一定要用柴胡。春天治風熱感冒,可用銀翹散加柴胡,或者銀翹散合小柴胡湯。柴胡可以重用到15克乃至30克,這才能夠發揮它解表的作用。夏天挾暑感冒,滑石是一味必加的藥,能夠清暑滲溼;病人如果出現舌苔黃或者黃滑或者黃膩,口苦尿赤,這是明顯的熱化,要加黃芩。秋天,燥氣所主,用桑杏湯或桑菊飲固然不錯,但是,因為畢竟是輕劑,有時候力量卻顯不夠。可以酌加荊芥或蘇葉。冬天的感冒,儘管是風熱感冒,也要加點辛溫發散的藥,如羌活,防風,藉助其發散作用,這才與冬天寒凝所主的季令相符合,風寒感冒就更不用說了。

第一個表裡雙解法,感冒高燒併發肺炎,尤其是小孩。邪壅於表,熱遏於裡,肺氣壅遏,又高燒又咳嗽又氣喘。治療:肺與大腸相表裡,宜宣肺氣解表,同時通腑氣,方用麻杏石甘湯加大黃。第二個,就是小兒急性扁桃體炎,包括扁桃體膿腫。感冒以後,外邪閉塞,壅遏肺氣,而胃中素有燥熱,燥熱鬱遏上衝咽喉,就形成了咽喉紅腫。治療:宜宣散肺氣解表,兼清胃熱,方用銀翹散加大黃。第三個表裡雙解,症見惡寒,頭痛,身疼,口苦,大便秘結,典型的表裡俱實證。治療:宜解表攻裡,方用劉河間的防風通聖散。

3、對寒熱夾雜證,應當寒熱合治

既有惡寒、頭痛、身疼、無汗,寒證;也有口苦、口渴、尿黃、舌苔黃,是寒熱夾雜證。治療要寒熱同治,既要用辛溫藥解表,又要用清涼的藥清裡熱。除了惡寒、身痛、頭痛、無汗外,還有大便秘結,口苦尿黃者,方用防風通聖散;或者有惡寒、頭痛、身疼外,還有口苦、尿黃、口渴,頭痛明顯者,方用程鍾齡的柴葛解肌湯。

4、小兒感冒的證治特點

第一,小兒的用藥宜輕緩。風寒感冒用杏蘇飲,風熱感冒可以用銀翹散或桑菊飲;第二,小孩服藥有特殊的方法,要少量多餐;第三,小兒感冒傳變得最快,變證多端,不是肺炎,就是驚風或扁桃體炎。因此,治小孩病要立取速效;第四,小孩感冒最容易夾食。如果患兒肚子脹,嘔吐,在感冒的處方上一定要加上消導藥,如山楂,神曲,麥芽,萊菔子;大便不通,加枳實,大黃。

【病案舉例】

醫案1:鄧某,女,40歲。2001年暑假期間,突患發熱,開始39度,至第三天熱勢高達41度,持續五天,西醫物理降溫無效,已請中醫會診。第一次處方銀翹散,第二次處方大劑白虎湯(石膏用60克),吃了三付還是高熱41度。診察時病人睡於床上,身覆毛毯。身熱如火,但無汗出。微惡風寒,口不甚渴,舌苔白膩,脈浮數。

辨證分析:患者身熱如火但又微惡風寒,無汗,舌苔白,脈浮,風寒鬱遏肌表無疑;病發於暑天,暑熱多夾溼邪,故又見舌苔膩,脈數。故此案當屬挾暑感冒。

吳鞠通“銀翹散”辛涼透表,用於風熱表證;仲景“白虎湯”用於陽明經裡實熱證。方證不合,故皆取之不效。治療:《溫病條辨》中謂:“手太陰暑溫,……但汗不出者,新加香薷飲主之。”宜發汗解表,滌暑除溼,方用新加香薷飲加滑石。三付,第一付藥服完,高熱即退。

醫案2:章某,女,32歲。2005年春天突感發熱惡寒,體溫高達40度以上。經醫院中西結合治療一週餘,諸症未減。診察時身熱如火又惡寒明顯,頭痛在頭額、兩側及後頭項部,滿腦皆痛。一身疼痛明顯。口渴,口苦,自汗,舌苔黃白相兼,脈弦數有力。

辨證分析:患者身熱如火又惡寒明顯,深合前人所謂“有一分惡寒(發熱),便有一分表證”,病屬“感冒”無疑。頭痛前額屬陽明,兩側屬少陽,後腦部屬太陽,“三陽”均見頭痛,三陽為表,舌苔白,此為寒邪遏表;口渴,口苦,汗出,脈弦數,舌苔兼黃,此為熱邪。本案當屬寒熱夾雜之感冒。

治療:宜寒熱同治,方用柴葛解肌湯。諸症速平。

醫案3:張某,男,5歲。發熱高達40度,至第三天,熱勢高達41度,送省兒童醫院會診救治,但至第六天,熱勢仍絲毫未減。診察時患兒出現沉睡狀態,手足時作掣動。高熱如火,但鼻中有鼻涕,畏寒。喉中扁桃體明顯腫大且有化膿點。不欲飲食,時欲嘔逆,大便未行。舌苔薄白而黃,紋紫,脈浮數。

辨證分析:患兒高熱如火,但同時畏寒、鼻中有鼻涕,舌苔薄黃,紋紫,脈浮數,當屬風熱襲表之感冒。然皮毛內合於肺,喉為肺系,熱邪上灼於喉,故見喉中扁桃體腫大有膿點;肺與大腸相表裡,表熱擾及腸腑,故見大便未行;手足時作掣動,熱極生風也。

治療:宜表裡雙解。方用銀翹散加大黃,一日之內就退燒了。

談談感冒的治療大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