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焚书坑儒”、“锅盖”太大,千古一帝背不动


秦始皇“焚书坑儒”、“锅盖”太大,千古一帝背不动

秦朝历史的那点儿事其实在嬴政33岁统一六国前基本也就结束了。嬴政13岁登记到20岁亲政再到33岁登基称帝,从战国时期默默无闻的草根一跃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道路艰难且阻,可是靠着人家膀子硬、腰杆直硬是从西北挤进了中原的圈子。

秦国国力的强盛其实离不了一个人,那就是商鞅。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当时秦孝公广招贤才的号令驱使,商鞅自卫国入秦,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秦始皇“焚书坑儒”、“锅盖”太大,千古一帝背不动

虽然商鞅最后的结局充分说明了功高盖主必定难逃一死,可是,商鞅留下的那一套改革还是一直沿用。法家学派在政治上、理论上,一般说来都是主张变法革新,要求加强君权,提倡以“法治”代替“礼治”,积极发展封建经济,鼓励“耕战”,力求做到“富国强兵”,以达到加强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目的。

这不得不说在当时战国时期的乱世中,这一学派是具有实干的行动派。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都还是沿用着法家学派的这一核心思想治国。

一先说焚书

秦始皇“焚书坑儒”、“锅盖”太大,千古一帝背不动

那时候,嬴政本人其实对儒家并不是太感兴趣,毕竟儒家思想崇尚的是返古思想,要把国家制度倒回到周朝时期,建立分封制。虽然不受待见,但是也还是勉强可以存活。老老实实待在自己的学院,教教书,养养花,逗逗鸟,日子也还是挺好的。

非要跑到秦始皇面前嚼舌根,“你虽然是西北的草根娃,可是,你好得也是统一六国的皇帝,既然受天命,你说你不遵古制,你那不是等着天雷劈你么!所以,该给儿子功臣的封地还是要给人家的,你看一个个眼睛都盼绿了。”

当时朝堂上把持朝政的是李斯,李斯也是法学派的传承人,一听这帮儒家子弟的言论,唾沫能溅四尺高,跳起来就骂:“封你姥姥,你们一群傻缺,好不容易建起的郡县制,你们又要倒回去,你们怎么不回去找你们的仙师去?”

于是李斯毫不客气跟秦始皇建议,将各国那些乱七八糟的思想著作和史书都烧喽,免得那些人杂七杂八看得太多,容易引起太多二缺想法。

秦始皇也是被儒家那帮人磨耳根磨到失心疯,觉得李斯这个办法甚好,于是下令,“烧——!都给老子烧了!”

需要注意的是,焚书焚的是民间的书,就是不允许子民看那些书,人家皇宫里还是有图书馆的,各种史记记载都有。

真正放那一把火的,是那个名叫项羽的愣头青。那才是焚书的罪魁祸首,真正的二百五,败家玩意儿。

二再说坑儒

秦始皇“焚书坑儒”、“锅盖”太大,千古一帝背不动

坑儒这锅,秦始皇也背的冤枉。导致这场浩劫的是皇宫里炼丹药的两个神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唯一而最终的目的就是一个,长生不老,与天同寿!他也是让猪油蒙了心。

皇宫里养了一群炼丹药的,只要你能制出长生不老药,我就敬你是我的兄弟,与我一同坐拥天下。所以,江湖术士前仆后继往皇宫里跑。那时将那些有法术的人称为术士,也属于读书人的范畴。

有两个炼丹药的,炼着炼着发现这事儿没法儿整。丹药不仅不能长生不老,估计还得瞬间要人性命。眼看着交丹的日子临近,整出来这么几个自己都不知道是啥玩意的东西,能怎么办?两个人一合计,咋们跑吧!

连夜跑出了皇宫,你跑就跑吧,跑远一点儿隐姓埋名过日子就好。非要满大街嚷嚷皇帝的八卦家事,这俩的脑子估计灌满了水银。

天子脚下,传皇帝的八卦,乌泱泱一堆流言,唾沫星子都能流成河。张仪当初那句“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报应到这儿了。

秦始皇一怒之下,“给朕查,好好查,把这群人扒皮抽筋,剁不剁不喂狗!”

这一查,拔出萝卜带出泥,一下子牵连出460人,读书人跟着这两个神棍遭殃。

这里需要注意:这里的儒生指得是读书人,不是儒家。儒家经过上次李斯那么一整,关起门来正在排练大合唱。没工夫管世外的事儿!

这么一折腾,秦始皇的长生梦也破碎了,五十岁,死在了路上。

严格来说,焚书坑儒真算不得秦始皇的头上。一方面,人家保留了各国记载,不让民间传看但不影响国家继续收藏;一方面呢,你没事儿在大庭广众之下讨论皇家的秘闻,还绘声绘色,嬴政对八卦本来就敏感,这不就直接撞枪口上,还是愣撞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