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雅的教养,最优雅的书

最优雅的教养,最优雅的书

如果不是在读这本书之前看过电影版的《刺猬的优雅》,可能第一次不会一口气读完,沉闷的语气,一堆生涩的哲学思考,加上一个12岁小女孩脑洞大开的奇思怪想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些完全不符合我对一本小说好看的评价标准。所以,书和人的相遇也需要时机。

最优雅的教养,最优雅的书

作者法国女作家芭贝利,本人是哲学教授。小说以门房勒妮的自述和小女孩帕洛玛的日志交叉进展。门房是一个又老又胖的过着隐形人一般生活的人,小女孩是一个鬼马精灵的富家女,人生目标就是在她十三岁生日的时候烧掉自己家的豪宅,然后自杀。

最优雅的教养,最优雅的书

看起来毫无交集的两个人,故事就这样发生了。

勒妮是一个矮胖丑陋的女门房,在世人面前一副邋遢无知的形象,外表冷漠,但内心异常丰富,热爱生活和艺术。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在名字、地位和外表上来说我就是一个穷人,但是要论聪明才智的话,我就是一个百战不败的女神。

最优雅的教养,最优雅的书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说的就是勒妮。她每天的工作就是收发信件,帮住在大楼里的富人们按电梯,日复一日的重复这单调枯燥的工作。

最优雅的教养,最优雅的书

等到晚上,大楼里的人们都安静下来的时候,勒妮的新世界打开了。一杯茶,一块巧克力,满屋子的书,让你唏嘘这怎么会是白天那个因为胖而走路蹒跚且沉默无语的门房勒妮。

最优雅的教养,最优雅的书

这明明是一个浑身绽放光彩的灵魂。哲学、经济、政治、音乐、茶道都是她的爱好,她不断的完善自己,对知识永远充满着求知欲,对生活对美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

勒妮是每一个我们或者我们身边的某人,有着普通人的外表,从事着普通的工作,过着庸常的生活,但是我们渴望打开另一扇门,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在这里畅游,汲取营养,积蓄力量。

最优雅的教养,最优雅的书

是的,我们太普通,我们的能力也有限,我们无法享受到让身体一直在路上带给我们的开阔和愉悦。但读书可以,如果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那就让书带我们抵达我们到不了的远方,充实每一个平淡的日子。

最优雅的教养,最优雅的书

勒妮心地善良,贫穷但有教养。在收到楼上富人小津先生的邀请时,穿上礼服带着蛋糕前去拜访,以示尊重,教养是一个人骨子里的财富,尊重他人也是对自己的礼遇。小说的最后勒妮为了救一个流浪汉,死于车祸。

最优雅的教养,最优雅的书

12岁的小女孩帕洛玛是小说的另外一条主线,小小年纪,却看透了成人世界的虚伪和空虚,喜欢躲起来思考问题。所以她被妈妈和姐姐当成精神有问题,因为她不和她们一样喜欢昂贵的衣服和口红,却喜欢偷偷跑去拜访门房勒妮。

最优雅的教养,最优雅的书

偶然中小女孩发现了勒妮的秘密,欣喜的融入到勒妮的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有时候是突如其来的,也许是因为年纪,也许是因为心灵上的惺惺相惜,勒妮向小女孩敞开了门,在勒妮狭窄隐蔽的书房里她们分享一块黑巧克力,读自己喜欢的书,不被人打扰。

最优雅的教养,最优雅的书

在和勒妮拥有秘密的这些日子里,小女孩帕洛玛也慢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意识到自己以前的想法只不过是富家女的无病呻吟,而生活的美让她最终找到了生命的意义,直面人生,追求曾经中的永远。就像鲁迅先生说的真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

最优雅的教养,最优雅的书

向死而生,以一种坚韧的态度去面对人生,这本来就是生活的强者。就像门房勒妮,一辈子小心翼翼的过着隐形人的生活,但在她伸出手救流浪汉的时候,她的生命定格在那个永恒的瞬间,重新诠释了生和死的意义。

最优雅的教养,最优雅的书

小女孩帕洛玛最后也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重要的是现在,构建某种生命状态,就在此刻,不惜代价,竭尽全力、、、、、、、,时刻想着每天超越自我,使生命成为不朽,一步步地攀登自己心中的珠穆朗玛峰,使自己的每一步都成为片刻永恒。”

最优雅的教养,最优雅的书

整个小说没有高潮起伏的情节,更像是两个忘年交在聊天,娓娓道来,看似平静却互相影响着对方,每一次都更接近内心深处的自己。

和财富无关,和地位不相干,是两个平等的灵魂在交流,在为对方打开另一个世界的同时也拓展了自己的格局。为什么叫刺猬的优雅呢?小女孩帕洛玛说门房勒妮是外表有着坚不可摧的堡垒,内心却像刺猬一样的细腻和优雅。

最优雅的教养,最优雅的书

小说处处是金句,最后用勒妮的话来结束,“是的,万物皆空,迷失的灵魂为美而哭泣,人间琐事包围着我们,那么,还是品味茶之清香吧。四处一片寂静,听到外面飕飕的风声,看到微微作响、随风飘扬的秋叶,在温馨的阳光下安然熟睡的猫儿,呡茶一口,光阴便会升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