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字背后的故事:刘半农和他的“她”

刘半农在“他”的基础上把偏旁改成“女”字旁,首创了“她”字,用来指代第三人称女性。

“她”字背后的故事:刘半农和他的“她”

“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此诗的作者是我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

读罢此诗,不禁疑问,诗中那个令刘半农朝思暮想的“她”,到底是谁呢?

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清晨,11岁的刘半农跟着母亲蒋氏去庵堂进香,碰巧遇上城东朱夫人带着两个女儿进庵许愿。

长女朱惠楚楚动人,令情窦初开的刘半农一见倾心。

刘半农四岁开始接受启蒙教育,六岁就能吟诗作对,以聪明过人而饮誉乡里。

得知刘半农尚无婚配后,朱夫人向蒋氏表示,愿将长女许配给他。蒋氏见朱惠聪颖美丽,一口允诺。

朱惠比刘半农大三岁,刘父对此很是介意,反对这门婚约。朱家又提出将次女许配给刘家,刘家领情应允。

可是订婚后不久,朱家次女竟患病去世。

过了一段时间,朱夫人再次提出将长女朱惠许配给刘家,刘父被朱家的诚意感动,同意了这门亲事。

1905年,14岁的刘半农考入常州府中学堂。

1910年6月,蒋氏病危,依据当地的“冲喜”风俗,刘半农赶回家结婚,尽管“冲喜”未能挽救母亲的生命,但朱惠成了刘半农一生中最忠实的伴侣。

1916年秋,朱惠生下了女儿,刘半农为其取名“小蕙”。

1920年2月,刘半农去欧洲留学。其间,朱惠给了刘半农极大的精神支持,夫妻二人患难与共,恩爱有加。

可是,面对贤惠的“她”,刘半农却找不到合适的单字。原来,英语中的第三人称,男用“he”,女用“she”,而当时汉语的第三人称“他”却无男女之分,因此“she”翻译成汉语后,找不到对应的汉字。刘半农考虑再三,反复琢磨。

一次,刘半农在写夫人朱惠与女儿刘小蕙名字时,在“惠”与“蕙”字上得到了启发。

于是,刘半农在“他”的基础上把偏旁改成“女”字旁,首创了“她”字,用来指代第三人称女性。

在异国他乡,朱惠含辛茹苦地抚养孩子,又不辞劳苦地照顾全家的起居生活,刘半农深为感动,把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和对妻子的爱恋之情融为一体,写下了新诗《教我如何不想她》,并首次将“她”引入诗句。

诗中表达出的浓郁的爱恋之情,引起了千百万读者的共鸣。

1926年,语言学家、音乐家赵元任将此诗谱成曲,一时传唱大江南北,“她”字也随之迅速推广。

1934年7月,刘半农在北京去世,年仅44岁。

1947年,朱惠在与丈夫离别13年后,随他而去。

按照生前遗愿,人们将她葬在刘半农旁边,从此这对伉俪再也不会分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