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鲁迅不同,他对包办婚姻的妻子很满意

在民国时有一首非常流行的诗十分优美,后来改为歌曲,这首诗就是《叫我如何不想他》,这首诗是刘半农写的,刘半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做出了很大贡献,推动白话文的发展,他是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主要作品有诗集《扬鞭集》、《瓦釜集》和《半农杂文》。

民国元年,刘半农在上海向鸳鸯蝴蝶派报刊,后来来到北京大学任法科预科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积极投身新文学运动,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他和鲁迅不同,他对包办婚姻的妻子很满意

民国九年(1920年),刘半农到英国伦敦大学的大学院学习实验语音学,民国十年(1921年)夏,他又到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25年,刘半农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所著《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法国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专奖。

民国十四年(1925年),刘半农学成归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刘半农在北平病逝。

他和鲁迅不同,他对包办婚姻的妻子很满意

刘半农先生和鲁迅先生是同时代的人,他们的婚姻都是包办婚姻,不同的是,鲁迅先生对包办婚姻的妻子朱安很不满意,冷落朱安一辈子,但是刘半农对包办婚姻的妻子朱惠很满意,相亲相爱过一生。

当然,刘半农的包办婚姻和鲁迅的包办婚姻是不同的,首先,刘半农在婚前见过妻子朱惠。第二,刘半农的妻子朱惠相貌漂亮。

他和鲁迅不同,他对包办婚姻的妻子很满意

刘半农的母亲和朱惠的母亲都是虔诚的佛教徒,经常到附近的庵堂去进香拜佛,所以她们就认识了,有共同的信仰,自然感情很好,所以就有了结为儿女亲家的想法。

有一天,刘半农的母亲带着刘半农,朱惠的母亲带着两个女儿,一起到庵堂进香拜佛。

这是刘半农和朱惠的第一次见面,他们彼此的印象很好,朱惠皮肤白嫩,相貌美丽,自然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后他们还见过几次面,刘半农悄悄地爱上了朱惠。

他和鲁迅不同,他对包办婚姻的妻子很满意

有一天,朱惠的母亲向刘半农的母亲提起了儿女的婚事,夸自己的大女儿朱惠美丽贤惠,刘半农的母亲对朱惠也很满意,于是双方想订下婚约。可是在那个时代,儿女的婚姻是父亲决定的。刘半农的父亲嫌朱惠比刘半农大三岁,不同意这门婚事。

但是朱惠的母亲很喜欢刘半农,就提议把她的二女儿(朱惠的妹妹)许配给刘半农,刘半农的父亲觉得朱惠的妹妹年纪合适,就同意了这门婚事,没想到朱惠的妹妹没福气,订婚没多长时间就病逝了。

过了一段时间,朱惠的母亲又旧事重提,想把朱惠嫁给刘半农,还问问刘半农的意见,刘半农当然同意了。刘半农的父亲看儿子都这样喜欢对方的女儿,就不再反对这门婚事,于是好事多磨,刘半农终于和朱惠订了婚。

他和鲁迅不同,他对包办婚姻的妻子很满意

按当时的社会的规矩,订婚后,未婚夫妻不能见面,可是刘半农却不守封建常规,经常拜访未来的岳父。有一天,刘半农到朱惠家,一进入院子就看到朱惠在井栏边打水,刘半农很是欣喜,想上前和朱惠说话。

可是朱惠是旧式姑娘,看到未婚夫走来就惊慌地逃回上房了。但是她跨进门槛时,裙下露出了三寸金莲,刘半农很不开心,回家以后就问母亲,女人为什么要裹脚?刘半农的母亲回答说:“女孩不裹脚如何嫁得出去?”

刘半农说:“她现在已经是属于刘家的人了,不用担心嫁不出去,我不希望她裹脚缠吃苦头。”然后刘半农让母亲通知朱惠的母亲,让朱惠放脚。朱惠听到未婚夫让她放脚,很是乐意。

结婚之后,刘半农和朱惠很是恩爱,可是这时候又平地起风云。朱惠婚后流产两次,这让刘半农的父亲很不满,本来他就不喜欢这个儿媳妇。于是他找卜卦先生算卦,卜卦先生竟然说朱惠不能生育,刘半农的父亲听了后深信不疑,就要求刘半农休了朱惠。

他和鲁迅不同,他对包办婚姻的妻子很满意

刘半农当然不同意,刘半农的父亲就退了一步,要求刘半农纳妾以传宗接代,而且他十分专治,不管刘半农同意不同意,就施行家长权威物色了小妾人选,刘半农坚持反对,就把妻子朱惠接到上海居住,开始了独立的小家庭生活。

后来朱惠生下两女一儿,这时刘半农的父亲已经病逝。刘半农和包办婚姻的妻子朱惠恩恩爱爱过了一生,没有外遇,也没有纳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