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今年100岁了华人无人不识,出自民间登堂入殿

在近代以前,中文里一直都没有给第三人称代词,区分性别属性,这一需求是直到近代,中国开始与西方语言尤其是与英语接触之后,才逐渐显现出来的。

她今年100岁了华人无人不识,出自民间登堂入殿

1918年8月15日,周作人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篇译作的说明。文中指出,刘半农曾提起创造一个“她”字,但是创造一个新字在印刷时需要新铸很多铅字,很不方便,所以暂不提倡,而是决定在当时通用的“他”字右下角标注一个小号的“女”字,以此来代表女性第三人称代词。

在此之后的几期《新青年》杂志里,凡是译文中有女性第三人称代词出现时,就都会采用周作人提出的方案,在“他”右下角加一个小“女”字的方法来表示。

她今年100岁了华人无人不识,出自民间登堂入殿

但这个造型别扭的新字也遭遇了不少反对的声音,1919年2月,《新青年》刊登的一篇题为《英文「SHE」字译法的商榷》的文章,这篇文章公开了语言学家钱玄同与周作人的对谈。

该文中,钱玄同认为“他”右下角加一个小号“女”字的方法使用起来并不方便,但刘半农重造的“她”字也不是很好,他更倾向于直接把英文中的 he、she、it 搬到中文里来用。

她今年100岁了华人无人不识,出自民间登堂入殿

而周作人则坚持用汉字,但他的观点也有所转变。他放弃了此前提出的“他”右下角加一个小号“女”字的方案,转而提出用相对古雅且便于印刷的“伊”字,来作为中文里的女性第三人称代词。这一观点得到了钱玄同的热烈赞同,两人达成共识。

这篇对谈发表以后,用“伊”字指代 she 的方案就产生了较大影响,在周作人、钱玄同等人的倡导下,当时的很多文人学者都开始在自己的文章中用“伊”字作为女性第三人称代词。与此同时,文章中提到的刘半农所发明的“她”也被更多的人所了解。

她今年100岁了华人无人不识,出自民间登堂入殿

虽然学界明确提倡大家使用“伊”字来作为中文里的女性第三人称代词,但“她”字却意外地受到一些人的青睐,并开始在自己的文章中使用。最早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使用“她”字的,是1919年5月《晨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名为《北京学生界男女交际的先声》。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当时一位杰出的青年白话诗人,年仅24岁的北京大学学生康白情。

他发表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在尚处于男女分校的时代背景下,探讨有关男女合校的问题,主张男女之间应该正常交往。他在此后接连发表的《大学宜首开女禁论》等一系列文章,更是直接探讨了女性解放的话题,倡导男女平等。

她今年100岁了华人无人不识,出自民间登堂入殿

而他在这样的文章中有意使用“她”,无疑就给这个字赋予了更多的社会含义,“她”的使用也自此成为当时倡导男女平等的象征性符号。在此之后,康白情所在的新潮社和中国少年学会等社团的成员,也都开始在自己的文章中使用“她”,并在当时文坛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不过,此前学界已经提倡使用“伊”字,而且很多在当时颇具影响力的大作家,像周作人、鲁迅、茅盾、叶圣陶、李大钊等人也都已经开始使用“伊”字,在这种形势下,人们更多地选择用“伊”字来作为女性第三人称代词。

她今年100岁了华人无人不识,出自民间登堂入殿

1920年当时畅销的《小说月报》出现“她”,1921年她字更多的出现,女作家冰心也开始用,冰心认为“她”更能代表男女平等,不久鲁迅也顺应潮流改用“她”。1923年官方出版的教科书和字典开始用“她”。她字作为中文女性第三人称代词的地位得到了确立。

“她”字经历了诸多质疑和批判后,最终获得大众的认可,究其原因,主要是无论在字形还是在读音方面,“她”字都正好契合了当时左翼文化运动所推行的大众语言和白话文的要求。

她今年100岁了华人无人不识,出自民间登堂入殿

“她”字出现至今已100年了,历尽艰辛终于登堂入殿,“她”字从第一次被公开使用开始,就与男女平等、女性解放的思想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而且在这个字逐渐被社会接受的漫长过程中,更是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现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这或许也是“她”字对于现代社会发展所做的最大贡献。得到“她”字的文化史 请关注:远方的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