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上竹竿”與“安車蒲輪”及其它

“魚上竹竿​”與“安車蒲輪”,兩碼事咋放在了一塊兒!感覺是“關公戰秦瓊”式的搞笑。“魚上竹竿​”是指人不適合做某件事,逼他去做不現實,也用來形容在官場上難以升遷。“安車蒲輪”是讓被徵請者坐在安車上,並用蒲葉包著車輪,以便行駛時車身更為安穩。表示皇帝對賢能者的優待。二者相通的都是官場上的事,落差是西漢的“安車蒲輪”PK唐朝的“魚上竹竿​”,強行拉一塊兒安的是什麼心!

“魚上竹竿”與“安車蒲輪”及其它

“魚上竹竿​”說的是:宋代,有個文人名叫梅堯臣,字聖俞,世稱他宛陵先生。梅聖俞博學多才,在寫詩作詞方面很有造詣。但是成名幾十年了,他卻連一個官職都沒謀到,一直在鄉下務農。時來運轉的是到了晚年,天上掉餡餅了,一直以來與官場無緣的梅聖俞終於得到了朝廷的聘請,讓他參加編寫《唐書》這個大工程。

接到詔書的梅聖俞心裡可謂是五味雜陳,手捋鬍鬚,百感交集,說不出是喜是悲。妻子對此也是冷漠對待,沒對他抱任何希望。梅聖俞的顏面掛不住了,就自嘲地說:“現在才讓我做這種事,和朝廷的一幫文人編寫這本書,感覺就像猴子被裝進布袋子裡一樣。”

“魚上竹竿”與“安車蒲輪”及其它

十分了解梅聖俞的妻子笑了,對他說:“確實如此,像你這樣的人,不是當官的料,像你這樣的人要想在官場裡混,就跟讓魚爬上竹竿一樣,太難為你了。”梅聖俞聽了妻子的這番話,卻一下子把他的心結解開了,他不禁哈哈大笑起來。

話雖如此,梅聖俞還是認認真真地領命前往。在編寫《唐書》時,反而更加珍惜這件利在春秋的大事,他傾盡了自己的心血。當《唐書》大告​成功,剛呈給皇帝,還沒等冊封嘉獎時,梅聖俞卻感染風寒去世了。朝廷內外聽說這個消息,無不深表惋惜。

“魚上竹竿”與“安車蒲輪”及其它

“安車蒲輪”是漢時流行的一種特殊禮遇,那會兒受到朝廷徵召時,對有名望的賢士,多用安車,用蒲草裹車輪,減少震動,以示禮敬。安車,一匹馬拉的可以坐乘的車。典源出處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申公和枚乘。《漢書 ·武帝紀》:“議立明堂。遣使者安車蒲輪,束帛加璧,徵魯申公。”《漢書·枚乘傳》:“武帝自為太子聞乘名,及即位,乘年老,乃以安車蒲輪徵乘。”

申公,即申培(約前219-前135),亦稱申培公。今曲阜人,西漢今文《詩學》中“魯詩學”之開創者。申公曾任楚國中大夫等職。漢武帝即位不久,趙綰向武帝推薦年已80歲的老師申公。武帝派人前往魯國迎接申公。到長安後,武帝詢問治亂的關鍵,申公說;“治理國家,不在多說話,而在多做事。”於是任命申公為太中大夫,參與研究有關興建明堂,釐定天子出巡規章,改變曆法及服裝顏色等事。後弟子趙綰等因事案發而自殺。申公被免官遣送回魯國。幾年後,卒於家。

“魚上竹竿”與“安車蒲輪”及其它

枚乘(約前210年-前138年?),字叔,淮陰人,西漢時期辭賦家,與鄒陽並稱“鄒枚”,與司馬相如並稱“枚馬”,與賈誼並稱“枚賈”。枚乘所作的《七發》既奠定了典型漢大賦的基礎,又是“七體”的開首之作,在辭賦的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枚乘早年擔任吳王劉濞的文學侍從,因在七國之亂前後曾兩次勸諫吳王劉濞而顯名於世,後離開吳王劉濞而成為梁王劉武的門客,於漢景帝時被任為弘農郡都尉。漢武帝劉徹即位後,被以安車蒲輪徵召,可惜的是於入京途中逝世,享年約七十三歲。

“魚上竹竿”與“安車蒲輪”及其它

主人公都出場了,有什麼感覺呢!共同點都是大文人、老傢伙,還堅持出來作貢獻;不同點是申公和枚乘當過官,梅聖俞在“魚上竹竿”前一直是布衣。不相干的兩組人物硬是放到一塊兒,筆者的感想有兩點:一是積極的一面,不要為世俗的功名利祿而拋棄理想,只要找到能發揮個人專長的位置,就放開手腳去幹。二是消極的一面,人要自知之明​,照照鏡子,一大把的年紀該退就退下來,讓年輕人幹。常人不是姜子牙80歲左右方才出山,人家是神。對否!請批評。(文/蔡駟 圖/網絡) (文/圖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