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經典」張曉燕:《竹竿》——籊籊竹竿,以釣於淇

「诵读经典」张晓燕:《竹竿》——籊籊竹竿,以钓于淇

繼承總理遺志 踐行全民閱讀

「诵读经典」张晓燕:《竹竿》——籊籊竹竿,以钓于淇

竹竿

——籊籊竹竿,以釣於淇

誦讀者:

張曉燕,

長安街讀書會黨建組成員、供職於公安部。

「诵读经典」张晓燕:《竹竿》——籊籊竹竿,以钓于淇

★點擊收聽誦讀音頻★

竹竿

【作者】佚名 【朝代】先秦

籊籊竹竿,以釣於淇。

豈不爾思?遠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

女子有行,遠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

巧笑之瑳,佩玉之儺。

淇水滺滺,檜楫松舟。

駕言出遊,以寫我憂。

參考註釋:

⑴籊籊(tì替):長而尖削貌。

⑵爾思:想念你。爾,你。

⑶泉源:一說水名。即百泉,在衛之西北,而東南流入淇水。

⑷行:遠嫁。

⑸瑳(cuō搓):玉色潔白,這裡指露齒巧笑狀。

⑹儺(nuó挪):通“娜”,婀娜。一說行動有節奏的樣子。

⑺滺(yōu悠):河水盪漾之狀。

⑻楫:船槳。檜、松:木名。檜,柏葉松身。

⑼言:語助詞,相當“而”字。

⑽寫:通“瀉”,排解。

參考譯文:

一枝釣竿細又長,釣魚釣到淇水上。難道思念都拋卻?路遠怎能回故鄉!

左邊泉水細細流,右邊淇水長悠悠。姑娘從此遠嫁去。父母兄弟天一頭。

右邊淇水長悠悠,左邊泉水細細流。粉臉嬌笑多可愛,佩玉叮噹慢慢走。

淇水水流不回頭,檜木槳搖松木舟。再次駕船水上游,但願能解心中愁。

參考賞析:

此詩寫一位遠嫁的女子思鄉懷親的感情。全詩四章,內容都是遠嫁女兒腦海中的形象活動。全詩從回憶與推想兩個角度來寫,可分兩大部分,前後各兩章,分別成一層意思。

開頭兩章,是遠嫁姑娘的回憶,都是關於婚前家鄉與親人的事。首章回憶當姑娘家時在淇水釣魚的樂事:“籊籊竹竿,以釣於淇”,和夥伴們一起到淇水釣魚遊玩,這是多麼愜意的事,不可能忘記。可惜眼下身在異鄉,再也不能回淇水去釣魚了,“豈不爾思,遠莫致之”。次章回憶離別父母兄弟遠嫁時的情形。泉水、淇水,逐漸遠去;父母兄弟,逐漸遠離。離別的場面和離別的情懷,最使人難忘。遠嫁的女兒回憶起這個場景,思念之情不可抑止。第一章、第二章共八句,重點在回憶,強調的是思鄉懷親之情。

第三、四兩章是進一層意思:希企。眼下遠嫁女兒已是人家的媳婦,故鄉親人都見不到。回憶激起的情懷,化作熱情的企望:希望能有一天重歸故鄉。三四兩章,便是想像回鄉時的情景。淇水、泉水依然如故,“淇水在右,泉源在左”,與第二章兩句一樣,只是句子位置變化一下,實際上是用復沓的手法,表示重來舊地的意思。這時候,出嫁女已不再是姑娘家時持竹竿釣魚那樣天真了,而是“巧笑之瑳,佩玉之儺”,一副成熟少婦從容而喜悅的樣子:故鄉,我終於回來了!彷彿為了重新找回少女時代的感覺,這位少婦又到淇水。不過,這次不是釣魚了,而是“檜楫松舟”,乘船遊賞。不過,舊地重遊,也不能排解遠嫁多時的離愁。三四兩章想像回鄉的場景,正是遠嫁歸不得的少婦幻想的場景。想像得越真切越具體,現實中遠離故鄉不得歸的思念之情就越強烈。所以,駕船遊賞故鄉的想像,根本不能解決思鄉懷親的愁思。

「诵读经典」张晓燕:《竹竿》——籊籊竹竿,以钓于淇

長安街讀書會

「诵读经典」张晓燕:《竹竿》——籊籊竹竿,以钓于淇

長安街讀書會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勵支持下發起成立,旨在繼承總理遺志,踐行全民閱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習、養才、報國。現有千餘位成員主要來自長安街附近中直機關及各部委中青年幹部、中共中央黨校學員、國家行政學院學員、全國黨代表、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等喜文好書之士以及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國家高端智庫負責人專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機構的資深出版人學者等,書友以書相聚,以學養才。

在第22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前,經民政部、文化部等相關主管主辦單位報備批覆,長安街讀書會牽頭髮起成立“全民閱讀促進委員會”,作為全國性的人民團體,該機構將通過開發利用全國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大中院校的全民閱讀文化資源,促進全民閱讀活動深入開展。並以黨建為先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支撐,努力繼承周恩來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遺志,深入“研讀經典”,讓“全民閱讀”形成人人參與的氛圍,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诵读经典」张晓燕:《竹竿》——籊籊竹竿,以钓于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