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物(上古篇一)

自2010年以來,腦子裡一直有一個想法:想把我國比較有名的人物,給串起來。結果往往是流於口頭,浮於表面。9年了,該完成這個想法了。人生如流水,不進則退。給自己一個動力,努力前行,不負光陰。

一、盤古

盤古又稱盤古氏、渾沌氏。相傳“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藝文類聚》卷一引徐整《三五曆紀》)。為神話傳說中開天闢地的人,另外盤古神話表現了一種人本主義思想。一切以人為本,宇宙由人開闢,由盤古頂天立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而盤古日長一丈,如此一萬八千年,盤古巨人長得多麼高大,說他“神於天,聖於地”,表現了人類是自然的主人這一人本主義的寶貴思想。這是很有意義的。這是一種生命意識,人的生命不息,勞動不息,就可以創造一切,這正是盤古神話所顯示出的思想光輝。其次,人的本質在勞動,正是勞動使人類高於一切動物,區別於一切動物,盤古神話實質上正是對人類勞動讚美的一曲最壯麗的凱歌。勞動創造世界,勞動創造萬物,正是盤古神話最深刻的思想內涵。盤古精神首先可以概括為開天闢地的開創精神,創新精神,這對於改革開放創造和諧幸福的新世界是非常必要的。其次,盤古精神包含唯物辯證法的實事求是精神。同時,盤古精神就是勞動創造世界、勞動創造一切的信念,就是不怕困難,刻苦堅持,長期奮鬥,自我犧牲,為民造福的精神。

中華人物(上古篇一)

盤古開天

二、伏羲氏

伏犧又作伏羲(xī)、伏戲、庖犧、包羲、宓犧、虙戲、犧皇等,即太昊,或稱黃熊氏。神話中人類的始祖。傳說人類由他和女媧氏兄妹相婚而產生。相傳為風姓,都於陳(今河南淮陽)。《易·繫辭下》:“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又教民結繩,以作網罟,捕魚獵獸,嫁娶以儷皮為禮,又創制琴瑟(《世本作篇》)從歷代典籍的記載看,伏羲的貢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創立八卦,開啟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源。伏羲八卦中所蘊含的“天人諧和”的整體性、直觀性的思維方式和辯證法思想,是中華文化的原點。二、教民作網用於漁獵,提高了人類的生產能力。同時教民馴養野獸,這就是家畜的由來。三、變革婚姻習俗,倡導男聘女嫁的婚俗禮節,使血緣婚改為族外婚,結束了長期以來,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狀態。四、始造文字,用於記事,取代了以往結繩記事的形式。五、發明陶壎、琴瑟等樂器,創作樂曲歌謠,將音樂帶入人們的生活。六、將其統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員進行社會管理,為後代治理社會提供借鑑。七、根據《長沙子彈庫楚帛書》的記載可以伏羲時期已有天地,但仍是一片荒蕪,於是伏羲娶妻,生子四,命名萬物。

中華人物(上古篇一)

伏羲

三、女媧氏

女媧,媧又作蝸、娃。又稱女媧氏、靈媧、倉媧、女希、女皇氏、女帝等。相傳為風姓,上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大火不滅,大水不息,猛獸鷙鳥為害。她乃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見於《淮南子·覽冥》。或說為伏犧之妹(《路史·後紀)卷二注引《風俗通義》),曾創制笙簧(《世本·作篇》)。女媧不但是補天救世的英雌和摶土造人的女神,還是一個創造萬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廣大化生萬物,每天至少能創造出七十樣東西。她開世造物,因此被稱為大地之母,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世神和始母神。

中華人物(上古篇一)

女媧補天

四、有巢氏

一作大巢氏。相傳為上古帝王。上古之世,人民少,禽獸眾,人民穴居野處,多受禽獸蟲蛇之害,他發明巢居,教人構木為巢,得以避害,因被推為王,號“有巢氏”。見《韓非子·五蠹》。有巢氏,號稱大巣氏 ,尊為巢皇,是中國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之一。為提挺氏之孫、通姓氏之子、燧人氏之父、伏羲氏與女媧氏的祖父。有巢氏顧名思義,“有巢”就是人們要有地方住。而有巢氏教人們不再住在地面上,在樹上用樹枝樹葉建造出簡陋的蓬蓋,作為示範,這就是原始的房屋了,至少可以躲避野獸和洪水。遠古時期,有巢氏率領古人築巢為室,古人得以安居一處,家園的夢想終成現實。最早的巢居又稱為“樹上居”,顧名思義,是建在樹上的,後來才延伸到了平地上。上古之世,古人居無定所,飽受禽獸蛇虺荼毒。後來,有位聖人發現,在樹上建築房屋,既可擋風遮雨,又能躲避禽獸,古人欣喜無比,紛紛效仿,爾後擁立這位聖人為王,號“有巢氏”。從這個樸素的名號看來,有巢氏早已不是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一位創造了歷史的平民英雄。有巢氏實際上代表著當時人類發展的一個階段,從原始的山洞居住發展到建造房屋的階段,是進步的一個標誌。

中華人物(上古篇一)

有巢氏

五、燧人氏

燧(suì)人氏相傳為上古帝王。上古之世,人民皆生食果蓏、鳥獸、魚鱉、蚌蛤等物,傷害腹胃,多疾病,他發明鑽燧取火,教民熟食,避臭去毒,因被推為王。號“燧人氏”。見《韓非子·五蠹》。燧人氏發明人工取火,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歷史,開創了華夏文明的新紀元,被尊為燧皇,奉為“火祖”。火的發明使人類有了可以創造的溫暖,對遠古人類的聚集提供了武器和條件,是人類群居思想的產生提供了根源。火的發明創造了中國家文化的妊娠期。

中華人物(上古篇一)

燧木取火

六、神農(炎帝)

神農即神農氏。傳說中農業、商業、音樂和醫藥的發明者。戰國時人傳神農“人身牛首”,教人播種五穀,發明農業生產工具,傳授打井技術,是為農業神。又曾“日中作市”,使民交易,是為商業神。又曾創制五絃琴,是為音樂神。又曾“嘗百草”而知醫藥,是為醫藥神。一說神農即炎帝。《易·繫辭下》:"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逸周書》:"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遂耕種之;作陶治斤斧,為耒耜徂耨,以墾草莽,然後五穀與助,百果藏實"。《白虎通》:"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而耒耜的發明和五穀的種植在考古中均得到證實。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一件木耜,六十四件骨耜,四件石耜等。隨州市冷坡埡,天門石家河,湖南澧縣夢溪三元宮等地新石器時代遺址,均發現稻穀的遺存和大量的生產工具。這說明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發達的國家,農業構成物質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更是古代世界決定性的生產部門。農業發展奠定了原始社會物質文化的基礎,更是我們研究炎帝神農文化內涵的前提條件。

中華人物(上古篇一)

神農(炎帝)

七、黃帝

傳說中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姬姓,號軒轅氏、有熊氏。少典之子。相傳曾與炎帝戰於阪泉(今河北涿鹿東南)之野,與蚩尤戰於涿鹿(今河北涿鹿東南)之野。打敗炎帝,擒殺蚩尤,被各部落尊為天子,即原始社會末期部落聯盟的首領。相傳蠶桑、舟、車、文字、音律算數都創始於黃帝時代。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以統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等。“炎黃子孫”是海內外華人引以為榮的自我稱謂。這個詞的真正出現與廣泛使用是在清朝末年,但其雛形“黃炎之後”、“炎黃苗裔”、“黃帝子孫”等早在戰國秦漢時期就有了,這些都是“炎黃子孫”稱謂在不同時代、不同語境下的不同表現形態。《國語·晉語》說:“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 成。”炎黃時代沒有文字,也不可能有“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這樣的名詞,但卻為後世此類名詞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華人物(上古篇一)

黃帝

八、顓頊(zhuān xū)

相傳為上古帝王。姬姓,號高陽氏,黃帝后裔。生於若水(今四川雅礱江)。相傳長而佐少昊,二十歲登帝位,都於帝丘(今河南濮陽西南)。少昊氏衰,“九黎亂德,民神雜糅(róu)”(《國語·楚語下》),他命重為南正,掌管祭祀,使群神各有分序;命黎為火正,掌管土地和人民,各有所屬。評價:顓頊、帝嚳是上古時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二位和第三位帝王,前承炎黃,後啟堯舜,奠定華夏基根,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國學大師範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簡編》中寫道:“漢以前人相信軒轅黃帝、顓頊、帝嚳三人為華族祖先,當是事實。

中華人物(上古篇一)

顓頊

九、帝嚳(kù)

嚳又作俈。相傳為上古帝王。姬姓,號高辛氏。或說名參(《史記·五帝本紀》司馬貞索隱引皇甫謐說)。相傳是黃帝后裔,十五歲佐顓頊,三十歲登帝位,都於亳(今河南偃師)。商人稱之為先祖,所謂“殷人禘嚳而郊冥”(《禮記·祭法》)。殷墟卜辭有“高祖夔”,有學者認為即帝嚳(王國維《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評價:司馬遷《史記》:“高辛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脩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歷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鬱郁,其德嶷嶷。其動也時,其服也士。帝嚳溉執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

中華人物(上古篇一)

十、堯(yáo)

稱唐堯。相傳為上古帝王。帝嚳之子,祁姓,名放勳,原封於唐,故稱陶唐氏。代摯登帝位,都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設官分職,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居東、南、西、北四方,觀察天象制定曆法,以授民時,名為“四嶽”。是時洪水橫流,氾濫四方,毀壞山陵,沖壞田土,人民不堪其苦。堯欲使治洪水,“四嶽”薦舉鯀治水,九年不成。晚年,“四嶽”薦舜,遂禪位於舜。舜乃誅鯀於羽山(今江蘇贛榆西南),命禹續治洪水。或說因堯德衰,舜逼其讓位而因之,“復偃塞丹朱(堯子),使不與父相見也”(《史記·五帝本紀》張守節正義引《竹書紀年》)。評價: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史記·五帝本紀》)

中華人物(上古篇一)

十一、舜(shùn

相傳為上古帝王。姚姓,名重華,號有虞氏,又稱虞舜。生於媯汭(今山西永濟),年二十以孝聞名。堯年老,以“四嶽”薦舉代堯攝政,他巡行四方,除去鯀共工、驩兜和三苗“四凶”。堯死後登帝位,都於蒲坂(今山西永濟西)。以禹、后稷、契、皋陶、倕、益等分掌政事。年老,薦舉治理洪水有功的禹為嗣,後南巡狩,死於蒼梧之野(今湖南寧遠南),葬於九疑(今寧遠東南)。或說“舜生於諸馮(今山東菏澤南),遷於負夏(今山東兗州北),卒於鳴條(今河南封丘東),東夷之人也”(《孟子·離婁下》)。一說禹非經舜禪讓,而是逼舜讓位(《韓非子·說疑》)。虞舜的王位是唐堯禪讓的,人們世代尊稱堯和舜為上古先王,堯禪讓王位給虞舜傳了四個字,即允執厥中;舜禪讓王位給大禹傳了十六字心傳,即中華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中華心法成為了中華民族的至高文化理論。評價:三皇五帝之一。舜,為四部落聯盟首領,以受堯的“禪讓”而稱帝於天下,其國號為“有虞”,故號為“有虞氏帝舜”,後世以舜簡稱之,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他不僅是中華道德的創始人之一,而且是華夏文明的重要奠基人。

中華人物(上古篇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