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學習,習得創新技能 ——我的高效學習的第一性原理

寫在前面:SZ-TJ的高空,在垃圾袋寫下的想法,整新梳理於此。

一、還原論與公理化

高中的化學課堂,曉得了還原反應,就是物質(分子、原子或離子)得到電子或電子對偏近的反應。與氧化反應同時存在的。昨日的混沌課堂,曉得了物理的還原論和數學的公理化。

還原論是一種哲學思想,認為複雜的系統、事物、現象可以將其化解為各部分之組合來加以理解和描述。還原論方法,是經典科學方法的內核,將高層的、複雜的對象分解為較低層的、簡單的對象來處理;而世界的本質在於它的簡單性。

數學公理化(方法),是從儘可能少的不定義的原始概念(基本概念)和一組不加證明的命題(公理)出發,經過精確定義和邏輯推理而得到其他的全部概念和定理的、建立數學系統的方法。我的理解,就是讓各要素(概念)看起來有關係(公式)。

以上的輸入,聯結我的學習方法論,推出以下論證。

二、拆課與開課

1、拆課

選取常見的學習場景——聽課。我習慣在課堂帶上電腦,對每一課(限有趣)進行拆解。對於這個動作,我定義了一個新詞:拆課。

拆課是基於記錄之上的思考,本質屬性仍是課堂筆記。拆課,除了記錄各個知識點,更重要的呈現各知識點佈局,如地圖般,呈現各種要素的地理位置、距離間隔、容量大小等(首發於xmind公號《xmind,拆課與開課的利器》)。

如何拆課?

基本要素的重新組合。

2、三類基本要素

將課堂的內容拆分為三類基本要素(2點1線):知識點,(知識點的)關係線、補給點。

(1)知識點:講師給予的乾貨,包括觀點和觀點的論證關係。論證關係=觀點+論據+(假設)(論證公式首發於小書房故事盒子公號《學習提問》共讀分享)

(2)補給點:以在課堂上沒聽明白的地方,和延伸閱讀的書單、資料為主。包括書單、(不懂的)術語、延伸資料、疑問等。補給點的識別基於全局性瞭解的學習理論假設,此處可延伸閱讀《翻轉課堂的可汗學院》。當然有時還包括我的行動計劃和我的知識聯結。當講師提到某個知識點,你突然拍案崛起,這不就是……這不就像……,即為知識聯結。

(3)關係線:在講師的邏輯框架中,知識點是如何聯繫的?即講師邏輯框架下,他對知識點的佈局圖。

2、開課

拆分要素(拆課)僅是第一步。第二步驟為重新組合。基於內訓師的思維慣性,“若我來講,該如何對這些知識點排兵佈陣?”,這個動作,我稱為開課。按照我的邏輯,重新將上述的各個要素重新組合,則是課程設計的起源,啟動課程設計流程,基於課程 PPT 之前的產物。

基於還原論,將課堂內容拆分為三類基本要素(拆課);基於數學公理化,以我的邏輯框架為基礎,以“我來講”為初心,重新建構課程知識點,完成基本要素的重新組合。

而這正是創新的定義——基本要素的重新組合。在拆課與開課的兩個流程中,恰好踐行了上述八字箴言。對課程的拆課和開課,完成了創新技能訓練的閉環。每每遇到有趣課程,習慣用這種方式拆課、開課,並將開課成果搬上自己的講臺,接受學員們的檢驗和反饋。以學員為導師,刻意練習拆課、開課技能,實則鍛鍊了創新能力:拆分基本要素和重新組合要素的能力。

三、學習的通用場景

聽課僅是學習的一個場景。以下我們基於學習的通用場景再次論證。

1、2點1線

仍然是2點1線的思維模型。學習分為輸入和輸出,兩點間的連接線就是內化。

2、輸入

輸入的場景包括課程、閱讀、反思、旅行。簡而言之就是看書、看人、看世界。此處的人,除了別人,還包括你自己。課程與閱讀,是偏向結構化的要素集合。因為好的作者或講師想讓你看明白、聽得懂,將複雜的知識網進行金字塔結構化以後才交互給你。

而旅行、反思,通常以非結構化出現。遇見什麼?自我啟發什麼?當然我們也可以將旅行和反思的輸入給予問題清單的指導,讓它們的輸入結構化。

3、輸出

輸出:以教為學。“如果我來講,我該怎麼對這些知識點排兵佈陣?”基於自己的邏輯框架,重構知識點。此處的知識點,不僅僅是剛剛新鮮輸入的知識點(新知),通常會增加原有的知識點(舊知)。為了讓它們看起來更加的結構化,更加的可被接受理解,調動舊知識去理解新知識。這個過程被稱為聯結學習。

4、內化

內化:將這些知識點成為自己的東西。此處可藉助“筆記、提問”兩大法寶。

(1)筆記

此處特指電子化的思維導圖筆記。將課程拆分、打碎至要素級別,區分哪些可被吸收(知識點)?哪些不可吸收(補結點)?,並標示。對於不可接受的部分,是否需通過延伸閱讀補充?還是用自己的知識點置換?

為了更好地使用“筆記”這個法寶,還得自行升級兩個技能:快速閱讀和思維導圖拆課。通常一堂課會推薦多本參考書,一本好書也會推薦更多的好書。如果缺省了快速閱讀技能,你不大可能實現“為了這一課、這一書,而去快速、大量閱讀相關書籍”的可能。為何“快速、大量”?儘可能在主題知識載體中提取核心知識點,讓它們短期內在你的大腦中集中併發酵。在你遺忘之前。思維導圖快速拆課技能,包括快速打字的小技能。迅速將書本、課堂的內容拆分成基本要素,在你失去耐性之前(高效只為惰性)。

(2)提問

以“我還需要知道什麼?”為話術引導,基於全局性瞭解的學習理論假設。

小結:在整個學習過程和方法中,仍然是基本要素的重新組合(創新的定義)。基於上述的學習方法,任何一次的學習都在鍛鍊著我們的創新肌肉。

綜上,我的高效學習的第一性原理: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