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令人心動的offer》扎心:急於表達,正在摧毀你的職業生涯

被《令人心動的offer》扎心:急於表達,正在摧毀你的職業生涯

《令人心動的offer》第3期

01

職場上需要的是傾聽者

“他說都說不明白,你怎麼那麼早就聽懂了呢?”

這句話,來自熱播綜藝《令人心動的offer》,這是一檔素人職場觀察真人秀,在4位帶教律師的指導下,來自知名法學院的8位學生,將開展為期一個月實習,並完成課題考驗,最後爭奪2個轉正名額。

被《令人心動的offer》扎心:急於表達,正在摧毀你的職業生涯

在第3期節目中,實習生面對的課題是“與委託人見面溝通”。其中,被譽為“學霸”的兩位實習生何運晨和李浩源分到一組,共同會見一位有勞動糾紛的委託人,帶教律師將根據他們的表現選出優勝者。

在會見委託人過程中,何運晨表現專業、冷靜客觀,李浩源雖然熱情,但是多次主觀發言。

乍看之下,何運晨表現更優。

結果,帶教的金律師卻選了李浩源。

在加油團嘉賓都大呼驚訝時,金律師指出了何運晨的問題:沒有認真傾聽委託人講話,多次打斷、附和。他說:

“我們懂的是法律的技巧,去應付各行各業,各種人生百態。好多局面,我們都是第一次聽說的,這看再多的書也沒有用的,所以我們要努力地聽懂,他在說什麼。”

一語道破人際關係中最容易被忽視的真相:無論在職場還是生活中,聽,永遠比說重要。

02

不被傾聽的人,有多痛苦

今年大熱美劇《致命女人》裡,第2集有一個片段讓我印象深刻。

女主角Beth Ann因為做了一些難以描述的事,導致丈夫Rob手臂受傷。

在醫院候診時,Beth Ann掏心挖肺地對Rob傾述,對方差點就坦白自己出軌的事,結果說了一半被護士打斷。

回到家後,尷尬的Beth Ann懇求丈夫留下來,夫妻倆好好談談,結果Rob以客戶有約為由出去會見情人,拋下有一肚子話要跟他說的妻子。

被《令人心動的offer》扎心:急於表達,正在摧毀你的職業生涯

美劇《致命女人》

Rob離開後,Beth Ann絕望地凝望窗外,在心裡埋下了報復的種子。

可想而知,如果Rob能好好聽妻子把話講完,給予真誠的反饋,後面的悲劇大概率不會發生。

電視劇看似誇張,但其實現實世界裡發生的事,比電視劇更讓人匪夷所思。

還記得今年轟動全網的17歲少年跳橋自盡事件嗎?

4月17日晚,上海盧浦大橋上車水馬龍。

一名17歲的男孩因在學校和同學發生矛盾,回家路上,遭到母親強烈批評。

途徑盧浦大橋時,母親突然把車停在路中間,不顧身邊車流滾滾,跑下車去罵後排的孩子。

被《令人心動的offer》扎心:急於表達,正在摧毀你的職業生涯

緊接著,男孩突然跑下車,迅速衝向橋邊,跳了下去,全程僅用了5秒。

被《令人心動的offer》扎心:急於表達,正在摧毀你的職業生涯

母親緊追上去,想拉住孩子,結果來不及……

被《令人心動的offer》扎心:急於表達,正在摧毀你的職業生涯

事件視頻裡,男孩跳橋後,母親跪在地上捶胸頓足,痛不欲生,讓人唏噓。

17歲,多好的年紀,5秒,人就沒了。

試想一下,在男孩跳橋前,如果母親沒有責罵他,而是好好傾聽他,哪怕只是沉默不語,男孩也一定不會毅然決然地選擇自盡吧?

所謂禍從口出,最慘痛的代價甚至可以是生命。

03

在說之前,學會傾聽

你有沒有發現,生活中,教我們“怎麼說話”的書籍和文章比比皆是,但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傾聽者的,很少。

急於表達自己,成了很多人的常態。在《令人心動的offer》裡,金律師說,職場上需要的是傾聽者。

如何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

被《令人心動的offer》扎心:急於表達,正在摧毀你的職業生涯

《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一書告訴我們答案:

為了傾聽他人,我們需要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神貫注地體會對方。

對於這種狀態,以色列哲學家馬丁·布伯這樣描述:

儘管有種種相似之處,生活的每時每刻就像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一張新的面孔,我們從未見過,也不可能再次見到。我們無法停留在過去,也無法預見我們的反應。我們需要不帶成見地感受變化。我們需要用全身心去傾聽。

那麼,正確的傾聽姿勢是怎樣的?我綜合《關鍵對話》和《非暴力溝通》兩本書籍,總結了正確傾聽的三個步驟。

①第一步:真誠地聽,不需給任何反饋

當別人遭遇痛苦時,我們往往急於去安慰、去表達我們的態度,甚至去分析和提建議,希望這樣能使對方好受點,其實這樣做並不好。

如果一個人傾訴自己的事,是為了讓別人瞭解他的處境,但聽到的卻是安慰和建議,那他可能不太舒服。

很多年前,陳坤在《可凡傾聽》這個訪談節目裡,在被問及“周迅和趙薇的區別”時,他這麼說,自己遇到苦惱的事情時一般都會找周迅,因為周迅從來不問他為什麼苦惱,只會跟他說,“那我們去喝點東西吧,聽聽音樂,心情自然就好了。”

被《令人心動的offer》扎心:急於表達,正在摧毀你的職業生涯

陳坤在《可凡傾聽》談周迅

如果換成趙薇,她就會跟陳坤說:“你怎麼了?發生什麼事了?來我給你分析分析。”

陳坤說,誰不開心的時候還想被別人分析啊。

《非暴力溝通》一書說:

試圖分析問題妨礙了我們與他人的聯繫。如果我們只關心別人說了什麼,並考慮他的情況符合哪種理論,我們是在診斷人——我們並沒有傾聽他們。

就像《令人心動的offer》裡的實習生何運晨一樣,在聽委託人講述的時候,他聽到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這個行為適用於哪條法律法規……這導致他只看到法律,而忽略了法律背後的人——委託人真實的想法和訴求。

所以,要做到正確傾聽,第一步很簡單: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身心去傾聽,不必急於安慰、分析或建議,聽就好了。

正如一句佛教格言說的:不要急著做什麼,站在那裡。

②第二步:讀懂別人的真實感受和需要

每句話都有緣由。

當別人已經傾訴完,我們不必急於回應,《非暴力溝通》一書給出的建議是:

不論別人以什麼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我們都可以用心體會其中所包含的:

A、 觀察

B、 感受

C、 需要

D、 請求

還是以《令人心動的offer》第三期為例,實習生鄧冰瑩和梅楨的委託人是一個遇到婚姻問題的女士,她和一個男人在拉斯維加斯結婚,後來發現對方早已在國內結婚,她要求以“騙婚”為由向對方索賠300萬。

作為一個婚姻受害者,這位女士還沉浸在痛苦的情緒裡,很敏感。

率先提問的鄧冰瑩卻沒注意到這個問題,她一直在冷靜地梳理案件和給出法律解釋,但因為表達太直接,讓委託人情緒崩潰。

最明顯的就是在和委託人確認“事實婚姻”是否存在證人證言時,她連續追問:

“中途的時候他有帶你去過他的家裡嗎?有見過對方父母嗎?”

“他有沒有帶你見過他的朋友,他的朋友當時有沒有提及他可能已經已婚的這些事實?”

“所以他已經結婚的事情,你一直都不知道的?”

一開始委託人還能正常回答,聽到這個直接崩潰了,哭著說:“我要是知道,我怎麼可能跟他結婚?!”

被《令人心動的offer》扎心:急於表達,正在摧毀你的職業生涯

《令人心動的offer》第3期

最後直接表示“我不想再去回憶這個東西了”。

事後王律師和鄧冰瑩分析,說她主要犯了“不會換位思考”的錯。按照《非暴力溝通》的方法,鄧冰瑩應該這樣去詢問:

1) 我看出來您在梳理這個事情時,是很痛苦的。(觀察)

2) 其實我跟你感同身受。(感受)

3) 我們需要通過這些事實,去幫你認定這是一個“重婚罪”,這是保護你的。(需要)

4) 這裡面涉及到一些“證人證言”,一般“證人證言”是從幾個渠道獲取的,比如對方的朋友,我想也不太可能……(請求)

這時如果對方回答“我能”,那就可以繼續往下接。

《非暴力溝通》提供的這個溝通方法,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換位思考”。

很多人都知道應該做到這一點,卻少有人能真正做到。

根據《關鍵對話》一書的說法,人是有行為方式模型的:

被《令人心動的offer》扎心:急於表達,正在摧毀你的職業生涯

行為方式模型

從所見所聞到行為產生要經歷4個階段,但是我們大多數人經常跳過前3個階段,直接在最後一個階段進行溝通,而這個時候對方往往陷入沉默或暴力的狀態中,例如前面說的女士,只想沉默。

所以在傾聽時,我們必須抑制住自己的本能反應,回到情緒產生的根源去解決問題,去了解情緒背後的事實和想法。

③第三步:給予正確的反饋

當我們傾聽並體會了別人說的話之後,要主動給予反饋。

通過反饋,如果我們的理解還不到位,對方就有機會來糾正我們,這樣做有利於幫助人們體會自己的狀況,從而深入瞭解自己。當然,反饋的形式必須要正確,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非暴力溝通》一書建議我們儘量避免下面這些形式的反饋:

被《令人心動的offer》扎心:急於表達,正在摧毀你的職業生涯

不恰當的反饋形式

正確的反饋應該是“詢問式”的,即用疑問句來給予他人反饋,這有利於他人對我們的理解作出必要的補充。

我們的問題可以集中在這幾個方面:

1) 他人的觀察:“上週三我有個晚上不在家,你說的是這回事?”

2) 他人的感受及需要:“你很灰心?你希望得到肯定是嗎?”

3) 他人的請求:“你是不是想請我幫你預定酒店?”

只有通過詢問,才能鼓勵人們主動表達真實的自己。

《非暴力溝通》一書舉了一個有意思的例子。

一個女士去醫院當義工,護士請她去和一位老太太談話。護士告訴她,那位老太太整天坐在屋子裡喃喃自語“我不想活了”,其實病情不重,吃藥就會好轉,但是怎麼勸她都不聽。

被《令人心動的offer》扎心:急於表達,正在摧毀你的職業生涯

義工見到老太太時,的確在不停地說“我不想活了”。她沒去勸老太太,而是跟她說:“你的意思是你不願意活下去了嗎?”

老太太很驚訝,從來沒有人這樣詢問她,於是她開始講述自己是多麼痛苦,而別人不知道。

這位義工沒有發表意見,繼續傾聽老太太講述,很快,她們就感受到彼此的情意,手挽手坐在一起。

當天晚些時候,老太太就開始吃飯、服藥,情緒明顯好轉。

為什麼老太太不聽專業護士說的,卻願意聽一位新來的義工呢?因為只有這位義工提供了老太太真正需要的東西——有人能理解她深深的絕望。

為什麼《令人心動的offer》裡面,何運晨給委託人的反饋讓人失望呢?因為他在委託人講述時總是插話,看起來像在用上帝視角看待事情,什麼都懂,反而讓委託人覺得自己無知,很尷尬。

所以金律師說,你有沒有真的在聽,別人是能感受出來的。

被《令人心動的offer》扎心:急於表達,正在摧毀你的職業生涯

如果何運晨在聽完之後以詢問的方式給予反饋,讓委託人主動補充遺漏掉的信息,效果會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